?1.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我最欣賞的句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短短八字,濃縮了當時的景致,把色彩絢麗的暮色完全勾畫了出來,“镕”“合”僅僅兩個字,把景色的特點表達得非常生動。如果用現代語言展開來,可能會涵蓋一大堆藻麗的詞匯,一長串的描述,但李清照的八個字就把景致特點完全體現了出來。美麗的景色讓人浮想聯翩。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前面一句寫靜態的視感畫面,“染柳”既剛綠的新柳,柳葉青青,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吹梅”指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意離別,梅花漸落,哀怨悠長。以樂景寫哀,表現了詞人“傷春”的心境和離鄉的愁緒。
“風鬟霜鬢”不是詞人的首創,蘇軾曾有“風鬟霜鬢木葉衣”詩句,寫毛女白發披散的邋遢形貌,這里轉嫁與詞人自己的自卑感,既老又心灰意冷,只是“山川良是”,不知道是否已經“昔人非”。“風鬟霜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柳毅傳》中所言:“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風鬟霜鬢,所不忍視。”意思類似。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偷偷地躲在窗簾下面,聽著外面的歡聲笑語,這是何等感受?恐怕用“凄涼”“孤苦”無以表達,外面的“笑”映襯著里面的“愁”,恐懼、自卑、羨慕、心碎,而又懷戀往昔,心有不甘,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間短的幾句白描卻把詞人的心理感受揭示得淋漓至盡。
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是代表李清照詞的最高成就之一,雖然簡短,卻膾炙人口,每句幾乎都是流傳的佳話,歷來被人稱道或用典。
我最欣賞的句子: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海棠依舊”是侍女的回答,意思是“海棠還那樣”,雖然有些粗陋,但符合說話者的身份,后人經常引用,經過粉飾有“海棠依然鮮艷如故”之意,蘊涵深廣,人們把對一種品格的贊美或者良好的愿望濃縮成了一個四字詞語,不能不說濃縮的都是精華。更絕的是李清照的回答:不是這樣的,海棠雖然綠葉繁茂,但花已經凋零,語氣里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綠”“肥”“紅”“瘦”本是普通名詞,“肥”表葉子因遇水而盛,“瘦”表花朵因風吹雨打而稀,體現了兩種狀態,“紅瘦”“綠肥”象征春天即逝,盛夏即來。四字經詞人搭配組合,顯得如此色彩鮮明而又傳神之致,這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偉大創造,令人嘆為觀止。
李清照是婉約詞派代表,其詞多情調感傷,語言清麗典雅,喜歡并善用白描手法。就語言的運用方面來說,李清照詞的獨到之處可以說前無古人,后很難有來者。其詞只有四五十首流傳至今,曾有人評價說這些詞“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我想這是對李清照很客觀忠實的評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說也并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