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幫歷史悠久。
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陜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廣東(珠三角和潮汕)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被稱為中國歷史十大商幫。
其中 晉商、徽商、粵商 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
由于地區和歷史原因,各商幫特點不同。
北方善義,南方善商;
北方厚重,南方靈活;
北方重古典,南方更現代。
晉商:清政府的“財政部”
提到商幫,想必所有人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名頭響當當,在中國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晉商,作為我國三大商幫之首,晉商的崛起和繁榮都跟大清王朝捆綁在一起,巔峰時相當于大清的財務部。
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海內外各地,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
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于其他商幫是比較高,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最先進的。
當全國各地還在小農生產經營的時候,他們已經玩起了股份制、資本運作、經理人制度等現代經營方式,晉商首創的山西票號儼然成為清政府的“財政部”,山西票號堪稱現代金融業的雛形。
徽商:物流業的大客戶
徽商與晉商齊名,是明清時代GDP的有力創造者。唐宋時代經濟重心南移,徽州接收了大量來自北方的人口和技術,經過幾十上百年的發展,徽州地區形成了茶葉和造紙業等深受全國喜愛的相關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而以徽紙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更是成為當時文人的標準配置,遠銷全國。
徽州人善于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在買賤賣貴的不等價交換中牟取厚利。大規模的長途商品販運是徽商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另外,囤積居奇、特權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貸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粵商:喜飲“頭啖湯”
粵商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遠離政治中心,不受所謂“正統”、“權威”觀念的束縛。粵商為了賺錢,天不怕,地不怕,擅打擦邊球、有冒險精神是其最為突出的特性。
明清時期,粵商足跡遍布全國,廣東會館在全國的地域分布相當廣泛。明清時期,粵商更漂洋過海,廣東會館也逐漸遍及世界各地。清代,廣州十三行成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粵商在外貿買辦行業中顯赫一時,在通商口岸開埠后逐漸向近代商人轉變,粵商也成為近代上海最大的商幫之一。它的變遷和發展趨勢不僅對廣東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且還對全國各地企業群體都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福建商幫:吃軟不吃硬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
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走私商品。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福建地區山多地貧,自古以來就比較封閉,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全國最落后的地區。而中原的先民為了躲避戰禍千辛萬苦而來,當然不會為自然環境所困,然后憑借海運之便利,產茶葉和瓷器,遠航東南亞和日本做生意。福州和泉州港在宋元一直都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
從明末的汪直開始,到清初的鄭家,閩商開始大膽走出國門,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做生意。到現在,有1100萬以上的閩商后裔,遍布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起一個龐大的閩商帝國。
寧波商幫:影響中國金融業進程的一群人
寧波商幫在十大商幫中屬于后來者。然而寧波商幫卻是中國近代最大的商幫,影響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另外,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藥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
寧波商幫經商有一套模式:以傳統行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為依托,新興行業經營為方向,而往往一家經營數業,互為補充。
所以跟寧波商幫做生意,得講求資源互用,充分調動現有資源。
陜西商幫:現代股份制鼻祖
陜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布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陜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
陜西商幫勇于創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陜甘茶馬古道)和鹽馬古道(定邊鹽馬古道)。其清代初年開創的契約股份制已是現代股份制的雛形,比西方的股份制足足早了100年。
陜西商人采取的是土財主方式,在古代和陜西商人打交道,切忌轉彎抹角,直接講到買賣利益上去。
山東商幫:左手拿論語,右手拿算盤
山東商幫有山東人的兩大特點,一是“義”字當頭,二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與光大者。
做生意顯得單純、直截了當。總起來講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講求信用的商業道德和規范的商業行為。
在中國經濟中心南移之前,魯商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因為鹽業和漁業生意足以賦予整個山東,再加上工商業制品的形成,魯商幾乎掌握了天下經濟的命脈,而山東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
龍游商幫:窮二代的成功“逆襲”
龍游商幫,乃是浙商最具代表性的商幫,以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和周邊縣市的商人為主,成為足以和三大商幫抗衡的一個大商業群體。明清時期,在晉商和徽商在鹽業和茶業等市場上爭得頭破血流之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商業團體卻異軍突起,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一個國家級商幫。
明清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這時興起的龍游商幫沒有在市場上與晉商和徽商拼殺,而是抓住市場需求,以珠寶業為主打開市場,輔助以農業、造紙業、印刷業等產品在市場上開拓,最終成為了行業領軍者。
洞庭商幫:審時度勢的機會主義者
洞庭商幫是在明萬歷年間才初步形成,洞庭商人善于審時度勢,把握時機。
他們利用洞庭湖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尤其是鴉片戰爭后,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鉆天之術,開辟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
江湖上有'鉆天洞庭'這個詞兒,贊譽洞庭商人指他們慣于削尖腦袋地去鉆營,連無路可上的天庭,他們都有辦法去鉆營呢!
江西商幫:草根起家的“老炮兒”
贛商,在歷史上也稱為江右商幫,這個商幫雖然名聲不大,但是卻名副其實的雄踞中華工商業數百年,而且江西,自宋之后到清末之前,皆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沒有辦法,這塊地方位置太好了,遠離戰亂,還在商道之上。
江西四面環山,有吞吐量極大的鄱陽湖在也不存在水災和旱災,氣候溫和濕潤,這么一塊易守難攻與中原隔絕的風水寶地,自然是北方南下躲避戰亂的人們的最佳去處,所以,從唐末開始,江西接收了大量中原人口和文化。
而且自經濟中心南遷之后,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動脈除了京杭大運河之外,就是贛江了,這條航運便利的大河成為了溝通南北最重要的渠道,更是宋代之后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高速路,贛商依托贛江得天獨厚的優勢,將瓷器、手工業制品、鹽業、紙張、布匹、藥業等生意做大做強,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存在。一直到清末海運代替河運之后,贛商才走向了下坡路。
江西商人講究賈德,注重誠信,草根起家的他們又尤其注重經商規矩,行事講求傳統,是經商界不折不扣的“老炮兒”。
十大商幫締造的金錢帝國已塵封在歷史的長河里,但是關于財富的許多規律并沒有變。
歡迎您走進鑫襄隆
讓我們一起塑造獨一無二
無可比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