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醫又稱走方醫、游方郎中,指周游各地、具有一技之長的民間醫生。坐堂醫與鈴醫是我國古代中醫行醫的兩種主要方式。不要小看串鈴賣藥的中醫,很多名醫都起始于串鈴賣藥。相傳鈴醫始于戰國扁鵲(秦越人),因其多以串鈴招呼患者,故名鈴醫。李時珍的爺爺李曉山就是一位鈴醫。有著近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同仁堂的創始人樂尊育也曾是一名鈴醫,他于明朝末年來京時串鈴行醫,落戶京城,逐步發展,創立了同仁堂藥店。
無論坐堂醫還是鈴醫,中醫界有“醫不叩門”的行規。“但愿世間人無病,不怕架上藥生塵”,醫生對患者有求必應,但不是主動上門找客戶謀生意。鈴醫拿在手里搖晃的串鈴名為“虎撐”。串鈴一響郎中到,游醫就不用一直用嗓子吆喝,有尋醫問藥者便會聞鈴而至。
串鈴,又稱“虎撐”
“虎撐”之名與藥王孫思邈有何關系呢?相傳孫思邈在山中采藥時,被一只老虎攔住,他本以為會命喪虎口,但奇怪的是老虎并未向他撲來,反而張開大嘴蹲在地上,滿眼憂傷地注視著他,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就在這只老虎不斷擺動腦袋的時候,孫思邈才發現,一塊動物骨頭扎在了老虎喉嚨上。他想替老虎除去這塊骨頭,卻又害怕老虎忽然閉嘴,咬斷自己的胳膊。情急之下想到一個辦法:用扁擔上的銅環撐開虎口。就這樣,骨頭被順利地拔了出來。老虎為了感恩,甘愿成為孫思邈的坐騎。藥王所用的銅環被改造成串鈴,成了藥王弟子們的招牌。
手搖串鈴的小鈴醫
鈴醫治病有三個特點,《串雅》中寫道:“走醫有三字決,一曰賤,藥物不取貴也;二曰驗,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倉卒即有。”
由于鈴醫周游四方行醫的特點, 決定了治病必須賤、驗、廉,即所謂“取其速驗,不計萬全”也。鈴醫極少用補藥,也絕對不會有服藥到幾十劑、幾個月而病自愈的治病風格。
鈴醫治病多內外兼治,但對外科疾病和奇病雜癥治法較為嫻熟。如對外瘍、疥、癬、瘤、 痣有很多外用方藥,而對無痛拔牙、燙傷、溺水、中惡卒死、砒中毒等也各有招術。
鈴醫治療方法多種多樣,針灸、拔罐、膏藥、填臍、涂掌、烘、蒸、熨吸等,無所不能。鈴醫還善用單方,如用生半夏塞鼻治療中風不語,赤小豆療癰癤,土蜂房療脫疽,五倍子涂足治口舌生瘡。不管何種方法,何種方藥,都本著便宜、方便的原則,且以驗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