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羥氯喹在風濕病治療中的安全性缺乏研究,尤其對眼部不良反應存在疑慮,因此限制了該藥的使用。
文丨廖藝璇 劉湘源
來源丨sle互助圈
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與氯喹同屬抗瘧藥,由于它具有抑制抗原提呈、抑制滑膜增生等作用,已廣泛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關節炎(RA)、干燥綜合征等風濕性疾病的治療。由于對其在風濕病治療中的安全性缺乏研究,尤其對眼部不良反應存在疑慮,因此限制了該藥的使用。
01
推薦劑量
成年人(包括老年人)首次劑量為每日400mg,分次口服。當療效不再進一步改善時,劑量可減至200mg維持。如果治療反應有所減弱,維持劑量應增加至每日400mg。應使用最小有效劑量,不應超過6.5mg/kg·d-1(理想體重而非實際體重)或400mg/d,甚至更小量。
02
安全性及副作用
羥氯喹是臨床應用中比較安全的藥物,其副作用與每日的最大劑量相關。絕大多數的副反應可自發緩解或減少藥量后消失,只有7%-30%的患者出現副作用需停藥。而小劑量羥氯喹(200-400mg/d)與超過400mg/d的劑量作用無明顯下降而副作用明顯減少。
羥氯喹的副作用主要見于以下幾方面:
(1)胃腸道反應:多表現為厭食、胃燒灼感、惡心、嘔吐和體重下降,偶有腹脹、腹瀉及肝功能受損;
(2)皮膚損害:可見苔蘚樣、蕁麻疹樣、麻疹樣和斑丘疹樣的各種皮疹;
(3)神經系統癥狀:偶有頭痛、頭暈、失眠和精神緊張;
(4)眼毒性。
與氯喹相比,羥氯喹更為安全和易耐受,亦較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藥如注射或口服金制劑、D-青霉胺、硫唑嘌呤和環孢霉素的毒性小,甚至較許多非甾類抗炎藥的毒性小。
03
眼毒性與替代治療
氯喹和羥氯喹與黑色素有很高的親和性,因此易于在富含黑色素的組織如視網膜、虹膜睫狀體等組織中沉積。其眼毒性表現為角膜沉積、眼調節反射障礙和視網膜病變,這是限制羥氯喹臨床使用的重要原因。前兩者多有較明顯的癥狀且隨減藥或停藥而恢復,視網膜病變是抗瘧藥最為嚴重的副作用,幾乎是不可逆的。其中牛眼樣視野缺損為其特征性改變。
研究表明,眼損害可能與日劑量、公斤體重劑量、用藥時間和藥物累積劑量有關。研究表明羥氯喹肯定的眼毒性僅為0.08%,可疑毒性為0.4%,每日800-1000mg羥氯喹則易發生眼損害,而每日200-400mg則極少見,每日劑量<6.5mg/kg無一例有眼毒性出現。因而服羥氯喹者若每日劑量小于6.5mg/kg,肝腎功正常,則不必常規的眼科檢查,而每日劑量> 6.5mg.kg-1或服藥超過10年,則每年應進行篩選性眼科檢查,篩選項目包括詢問眼的癥狀、視力、眼底及視野檢查。
目前除停藥外,尚無有效的方法治療羥氯喹所致視網膜病變。羥氯喹的半衰期長,眼部病變在停藥后依然可能緩慢進展。對于有“可疑”早期視網膜損害的患者,可在3個月內隨訪,若病變進展,則需停藥。對于“可能”或早期視網膜病變(如雙側盲點或視網膜色素上皮微小色素脫失)應立即停藥。一旦出現“肯定”的視網膜病變,應立即停藥,并嚴密隨訪,直至病變穩定。
抗瘧藥物包括喹啉類化合物(氯喹和羥氯喹)及吖啶化合物(阿的平)等。其中阿的平作為一種強大的大腦皮層刺激劑,它可明顯緩解SLE患者疲乏無力的癥狀,并對眼視網膜無不良反應。在以下情況下可考慮使用阿的平:曾有視網膜病變不宜應用氯喹或羥氯喹者;尤以疲勞為突出表現者。但其胃腸道反應較大,較易引起肝功能損害和皮膚變黃或棕褐色,需注意監測。
青蒿素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的中藥,除具有抗瘧作用外,還有免疫調節、抗腫瘤、抗炎、抗血吸蟲及其它寄生蟲等作用,吸收快、分布廣、代謝與排泄快,在治療劑量下很少發生不良反應。青蒿素具有和羥氯喹類似的免疫調節效應,而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卻很小,未發現眼部不良反應。因此使用羥氯喹發生眼毒性時,阿的平或青蒿素等藥可作為其替代治療。
04
藥物過量的處理
1g羥氯喹為兒童致死量,3g為成人致死量。
藥物過量的癥狀可能包括頭痛、視力失常、心血管衰竭、驚厥、低血鉀、節律和傳導障礙,甚至發生突然和早期的呼吸和心臟驟停。
服藥過量治療應該是快速的、系統的。應通過催吐或洗胃趕快排空胃內容物。在攝藥后30分鐘內,洗胃后通過胃管導入至少5倍服藥量的活性碳粉末可抑制進一步的吸收。胃腸外給予安定,有益于逆轉氯喹的心臟毒性。必要時采取呼吸支持、休克處理方案。
總之,羥氯喹作用廣泛,是一種中等有效的慢作用抗風濕藥物,對輕到中度的RA和SLE有肯定的療效。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較好,妊娠婦女也可適當選用,與其它抗風濕藥物聯合應用顯示出廣闊前景。
小結
視網膜病變是羥氯喹的主要不良反應,但其發生率相對較低,如能在治療過程中選擇合適劑量及定期進行眼科檢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可以避免不可逆的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出現眼毒性不良反應時,可使用阿的平或青蒿素等藥作為替代治療。因此羥氯喹仍不失為一種安全有效控制病情的抗風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