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顯示,未來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將越來越大,且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社會呈明顯的高齡化趨勢。與此同時,盡管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人均GDP還很低,未來“未宮先老”現象將越來越常見。
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年齡的增加,這代人的父母開始步入老年,再加上近年來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的影響,子女養老的負擔變得越來越大。未來至少幾十年我國的主流家庭模式都是“421”家庭模式,它是一個風險型的家庭架構,在這種家庭架構下,子女的養老負擔極大,使得家庭養老模式十分脆弱。
改革開放以來,公民的個體價值多元化,從道義上肯定了追求個人幸福的合理性,這動搖了傳統家庭倫理的基礎。個體在追求現代生活方式過程中,產生了對小家庭的偏好和對大家庭的淡漠,人們的家庭責任觀念、家庭義務觀念等都在不斷更新、蛻變。
農村老年人口占全國的75%,是中國老年人的主體。與城市相比,農村的養老壓力更大。當前農村的現狀是年輕人大多都外出打工,留下幾千萬留守空巢老年人,造成了一種養兒難以防老的狀況。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該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一方面,我國現階段的機構養老主要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為主,一般都是一些物質上的幫助,很少涉及文化娛樂等精神的幫助;另一方面,老年人不愿意在年老時離開自己的家庭去陌生的環境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所以對機構養老產生排斥感和失落感。而老年人最缺的就是親情,是心靈的慰藉,而這是任何社會機構都無法給予的。
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對于養老機構床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遠遠高于我國養老機構目前所能提供床位數的能力。修建養老院等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樣使養老機構的發展滯后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當前養老機構發展狀況較好的地區大都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的區域,這些地區的養老機構在基礎設施以及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素養方面都明顯高于欠發達城市,經濟發達的地區養老機構有些出現空置現象,而落后地區養老機構和資源明顯不足,使真正需要照看的老年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護理。
目前大多數養老機構作為一種贏利性的而非福利性的機構而存在的,所以收費標準是由各機構自行制定的,對于條件優越的自然就價格昂貴,這使許多工薪家庭望而卻步,只能讓少數富裕家庭的老人享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由此也造成了大量養老資源的空置,使養老功能未得到完全發揮。
01、社區居家養老概述
社區居家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運用社區資源開展的養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社會力量為依靠,國家政策法律制度為保證的專業化社區服務為主、家庭照顧為輔的社會化養老模式,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
★能夠滿足老人的感情需求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居家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這種養老方式既保留著我國傳統家庭養老的思想,滿足老年人繼續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養老的愿望,滿足了其心理訴求,彌補了家庭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的缺憾。
★節約社會成本,充分利用資源
這種養老方式可以使老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或社區中,在生活照料方面,不僅可讓子女親屬直接照料,也可以交給社區專業服務人員照料;在經費問題上,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退休金、養老金,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服務項目,而且大多數老年人都可以承受這樣的養老方式。這樣既體現了原始的家庭養老的功能,又不用繳納昂貴的費用,還能充分利用社區的閑置資源,節約了社會成本。
★服務具有全方位性和針對性
全方位性指的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可以滿足老年人各方面的為需求,比如:物質支持、生活照料、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精神慰藉、自我價值實現等。針對性是指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會最大限度的了解每個老年人的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其提供服務。
★符合我國的國情
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未富先老”的顯著特征,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養老資源及專業服務人員匱乏、家庭養老功能退化,此時社區居家養老方式是可行性最高的養老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全方位等優勢,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
★了解居家養老人的要求
養老問題的重中之重是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照料家務、保健服務以及高齡、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入戶護理服務和心理安撫。在家務幫助方面,許多老人一日三餐是難題,老人希望有人幫助做飯i老人希望有人幫助打掃居室衛生,希望有人幫助洗衣。一些高齡老人對清潔鐘點工、送餐、做飯也有很大的需求。老年人去醫院看病的次數很多,老人希望就近得到醫療服務,希望得到入戶護理服務,希望有關方面能提供家庭病床、急診聯絡、上門診療等服務;有相當數量的老人感到日常生活寂寞,特別是空巢老人,希望有人來串門聊天,得到結對照顧,希望有人上門看望。
★提高服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社區居家養老能否成功推行和發展。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擴大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有計劃地在高職院校或大學增設與社區服務與管理相關的專業和課程,把社區服務人才的培養納入代教育系統之中,采納養老機構崗位實訓、項崗實習等學習方法,努力做到教育與實際工作的零對接,從源頭培養擁有專業知識技能的老年服務高級人才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建立健全完善職業資格認證與評價管理制度,社區服務人員在學習和培訓的過程中,按照《家政服務員國家職業標準》和《養老護員國家職業標準》進行培訓后上崗。按等級的不同設立薪酬水平,激發服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促使其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素質的提高,更好的服務社區。把社區服務的“專業技術和理念”滲透到實際的社區服務工作當中。
★提高服務供給內容的針對性和豐富性
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對于那些經濟狀況較好、身體較健康的老年人家庭應當實行市場化運作,提供有償服務,并在社區文娛活動,豐富老人的生活,讓他們快樂充實的度過閑暇時光;鼓勵他們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或志愿者組織,或尋謀第二職業實現自我價值。對于經濟條件不好的特殊或困難老人可以實行低償或免費的服務,社區工作者的工作任務除了照顧好每個老人的日常生活外,還應該具有一定的醫療知識,能夠針對一些老年人經常出現的身體健康問題進行合理有效的處理,同時社區工作者也應該時刻關注老人的思想波動,盡量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鼓勵老人要健康樂觀的面對生活,安享晚年。
★拓展資金的來源渠道
資金是保證該模式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和必要條件,特別是社區養老作為一項社會福利事業更加不能離開資金的支持。首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養老金進行精確預算,做好整體規劃,對需要幫助的老人或社區的基礎公共設施予以財政支持,而不是盲目的投入資金,使資金的運用更具計劃性,把資金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其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保證政府在投入資金的同時一定要保證資金的落實情況,做到專款專用,防止貪污,使資金真正用到養老事業中來;再次、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對于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的個人、企業等減免稅收,鼓勵更多的社會群體力量參與到籌集資金中來,并把這一政策作為一種長期的制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