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天我們來復盤一下二十年來棉花價格的走勢規律,(下附二十年來的價格走勢與關鍵時間節點標記圖,大家可以對照查看)通過對歷史走勢的觀察,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規律:
1. 三次歷史大行情,頂部都發生在收獲季節,并且三次上漲持續的時間都達到了兩年。
第一次,從2001年年底7924的價格歷時兩年的上漲,于2003年10.29日出現頂部,當時價格漲至17500一帶;第二次,2008年11月20日見底,開始漫長的上漲周期,歷時兩年,于2010年11月12日見頂,走出了棉花價格歷史上至今來看都是空前的高峰31280附近;第三次,從2020年4月3號的低點11000一帶,歷時兩年,于今年年初見頂,升到23000一帶附近。
2. 棉花的四次大底部,都是宏觀發生危機的時候的底部。
第一次底部是2001年年底,當時正從亞洲金融危機中逐漸走出來;第二次是2008年11月20日見底,當時美國次貸危機,伴隨出現歐洲債務危機,造成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國內制造業也遭受嚴重打擊,棉花價格也進入底部。第三次是2016年4月1日,當時國內由于產能過剩,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棉花價格當時隨之進入底部。第四次是2020年4月3日,這次想必大家記憶猶新,正是疫情爆發的至暗時刻。
3. 三次長時間的橫盤,每次長達三年,平均價格大致在中軸區間。
第一次是05年后半年至08年后半年,價格在13000-14000之間;
第二次是2011年到2014年,經歷了年初的3萬多的棉價高峰,橫盤在19000附近,在當時看也是價格的中軸區。
第三次是16年到19年,經歷了16年年初的底部,橫盤價格15000元左右也是當時來看的價格中軸區。
下面我們再來看幾個關鍵時間節點當時的情況:
2010年8月開始暴漲
2010年我國棉花減產幅度較大且籽棉質量較差,棉花現貨市場供求偏緊,尤其內陸高 等級棉花資源相對緊缺,許多內陸棉花軋花企業紛紛到新疆采購棉花,加上浙江溫州投機資金在新疆的提前搶購,從內陸到新疆,一方面棉商搶購資源,另一方面棉農惜售,而加工企業不敢大量加工囤積。總體來看,以下幾個因素疊加,使得價格走出了歷史性的高峰:國際市場美棉可供出口量有限,印度出口設限推漲國際棉花價格、全球流動性充足,增加通脹預期;下游消費恢復,歐美市場需求旺盛;國內外棉花產量下降,庫存偏低,高等級比例減少;國家儲備低, 弱化調控能力,強化上漲預期;投機資金涌入商品市場,棉花受青睞。
2011年3月暴跌
當時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息、提準等措施頻繁出臺,緊縮預期強烈;
2 收儲方案出臺-加劇市場下跌預期;
3北半球新棉播種增長,全球預期供大于求;
4下游消費不給力, 價格傳導不暢, 紡織企業庫存積壓,停機率上升;
5資金鏈緊張,年度末期雙結零壓力, 還貸成為重要壓力。'
2014.3開啟下跌通道
主要原因是4—5 月,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出臺和儲備棉政策調整后,市場價格連續下降;9 月新棉上市以來,在新疆試點實施目標價格影響下,國內棉價大幅下跌。
2016先跌后漲
當時,1-3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好,成交清淡,低庫存周轉,4 月起,國內皮棉現貨供應偏緊,而儲備棉出庫較預期延遲,鄭棉期貨出現強勢上漲尤其是儲備棉日投放量持續偏低,增強了紡企和貿易商的競拍積極性,推動皮棉價格持續上漲。
2019年結束橫盤開啟下跌
2019年國儲棉從5月5日開始安排總量100萬噸的輪出,日成交率維持在九成左右。棉花現貨市場供應壓力較大,國內棉花工商業庫存尚有400萬噸,遠高于往年同期水平。2019年前6個月累計進口棉花118萬噸,比2018年同期增加74%。6月底以來,宏觀面缺乏利多支撐,下游需求好轉有限,國內訂單依然較少。隨著棉紗價格下跌和出口受阻,紡織企業壓力增大,紡織行業需求整體低迷。棉花市場供強需弱格局延續,新季棉花近期陸續采摘上市。
2020,疫情見底
當時經歷了疫情至暗時刻,宏觀政策方面,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增加市場流動性,刺激居民消費,推動整體經濟快速回復,提振市場信心。針對企業普遍存在的經營難題,在已經出臺減稅,降費等政策的基礎上,需繼續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用工成本高等方面問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歷史就是這樣,通過一次次的行情譜寫出來,縱觀二十年來歷史價格,不知大家又有怎么樣的感悟以及能得到何種啟示,歡迎大家溝通交流。我們本期就先聊到這里,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