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最近幾年的富豪,不是涉足房地產就是深耕互聯網,這兩個行業簡直可以稱的上是“富豪生產機”。
不過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河南省的富豪榜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河南前十大富豪中,農牧業出身的就有三位,包括現在的河南首富秦英林。
相信河南的朋友都應該對這個人比較熟悉,秦英林是靠養豬發家致富的,被很多人稱為“養豬大王”。
在《2019年胡潤百富榜》上,秦英林以1000億身家位列第15位,資產相比2018年增長了182%,成為了河南本土企業家中唯一一位千億富豪。同年,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秦英林家族又以1173.8億元的財富繼續蟬聯河南首富,闖進全國前十。
2021年中國富豪榜上,秦英林再次以306億美元的財富再次位列河南第一,闖入全國前十,靠實力力壓互聯網房地產等一眾風口行業大佬。
越有錢他就越有錢!在新財富雜志發布的2022年河南富豪榜上,秦英林再次以1512.7億的財富位列河南第一。
憑借一頭頭豬吊打互聯網、房地產大佬,秦英林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01
靠22頭豬發家致富的夫妻
1965年,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的一個小鄉村,父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上高中時秦英林就想幫父母養豬,卻被望子成龍的父母趕回了學校。考大學時,秦英林不顧老師的勸告,放棄了可以上更好大學的機會,最終考入了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開始了大學生涯。
1989年畢業,秦英林被分配到南陽的一家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結婚,和妻子安家到了城市,過上許多農村娃夢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平日的日子也比較清閑,上班坐辦公室,兩口子的日子也過得甜甜蜜蜜。但時間久了,秦英林的心里沒著沒落的。他覺得自己目前干的工作和大學所學的沒啥關系,那么自己當初那么刻苦學習是為了什么?難道就是現在這樣安穩的生活嗎?
秦英林的腦海中總是閃現出1982年夏天的那一幕:當時為了擺脫貧困的日子,父親用全部的積蓄800元買了20頭豬飼養,可因為從沒養過豬,又缺乏防疫知識,結果20頭豬最后死了19頭。
他心想著,像父親這樣的農民在農村還有很多,自己為什么不利用大學所學,做點真正有意義的事呢?自此,秦英林萌發了回鄉創業的念頭。但這個決定并不好下,他還是猶豫了3年。
這3年里,上班之余,秦英林利用空閑時間幫助幾個朋友設計豬舍、調配飼料,效果很不錯,小試牛刀后得到了大家的贊賞。從這幾次的幫忙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更加堅定了回家鄉養豬的信心。
(秦英林在記錄豬生長狀況)
1992年秋,他終于下定決心,辭職與妻子一起回到家鄉,開始了“養豬”生涯。妻子名叫錢瑛,畢業于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獸醫專業,和秦英林一樣,也有著良好的專業優勢,并且很支持他回鄉創業的決定。
夫妻二人回來后,周圍一片反對聲。
“國家人”辭職回來養豬,真是腦子壞掉了。
“之前為了養豬放棄保送,現在為了養豬放棄公職,我看秦家那小孩真沒救了。”
“秦家出了這么個'敗家子’,也真是苦了老秦。祖上無光了。”
……
雖然周圍人都不看好,但秦英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搞大白豬。
但養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籌建萬頭豬場,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萬元。白天黑夜的干,打井、架電線、建水塔,全都親自上。平時就住在用玉米稈搭起的小棚里,他還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設計出磚拱結構的豬舍,使造價降低了90%。
等一切折騰的差不多了,1993年6月,秦英林從鄭州和南陽買來了22頭良種豬,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事業。
一開始,秦英林請不起養殖專家指導,為了觀察豬的生長習性,他頂著冬日寒風和夏日的蚊蟲叮咬與臭哄哄的生豬睡在一起。
1995年,秦英林的養豬廠達到了幾千多頭豬,規模越來越大。就在秦英林夫婦以為好日子準備來臨的時候,卻沒想到,災難也隨之到來。
沒過多久,一天夜里,養豬廠里的3頭小豬離奇死亡。到凌晨3點的時候,又有4頭小豬死亡。
之后短短3天時間就死了25頭豬仔。
秦英林和妻子這下可著急了,他們把死掉的小豬解剖,分析了半天,愣是沒找出原因。
之后他們把電話打到南陽農業學校、打到鄭州畜牧專科學校、打到河南農業大學、打到河南農科院……秦英林把能問的都問了個遍也沒找到病因。
眼看著豬仔成片死亡,懷孕7個月的妻子帶著病豬坐火車來到鄭州找專家幫忙。
妻子回來時那無言的表情,秦英林現在還記得。“當時,死亡豬仔已經超過70頭,所有人都絕望了。”
危急關頭,河南農大打來電話,說初步認定是偽狂犬病。幾經波折,秦英林在省畜牧局拿到疫苗,才最終阻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父輩當年的悲劇沒有在他身上重演。“這是知識的勝利。”秦英林說。
秦英林和妻子錢瑛
自此之后,秦英林格外重視養豬技術的學習和研究,技術也不斷給他帶來積極的反饋。
秦英林養豬場招聘的飼養員都是職高畢業生,他還經常給員工們上課。為節約成本,外出學習,秦英林的標配是一臺錄像機,把學習過程一字不拉地錄回來,放給員工收看學習。
秦英林的事業迅速壯大,創業第4年,他的資產就達到400萬元。隨后,他主持了國家級星火項目———瘦肉型豬的產業化開發,年創社會效益上億元,使數千人就業。
“真沒想到,養豬有這么大的學問。”
看到秦英林的豬場業績突出,同村鄉親們的養豬熱情也開始空前高漲,紛紛嚷嚷著要跟秦英林學習。他也非常樂于幫助鄉親們,提供了100多期無償培訓班,還免費發放上萬份資料,幫助興建改建十多個養豬場,很快,秦英林就成為帶動周邊地區農民養豬致富的“領袖”人物。
不僅樂于助人,他還有著自己的一套經營理念:視誠信如生命。
1998年前后,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銀行惜貸,秦英林的公司資金十分緊張。此時,正趕上銀行改革,其中有一部分支農資金在政策允許下,公司可以打包不予償還。不過秦英林卻堅持還錢,一分不欠。“我們必須還,這些錢是國家的錢,是納稅人的錢,我們沒有白白使用的權利!”
2000年7月13日,秦英林成立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將養豬進行公司化運營。
在公司創業最困難的時候,行業內使用瘦肉精已是潛規則。然而,秦英林頂著誘惑堅決不用。員工埋怨,高管不解,而他擲地有聲:“誰用,我開除誰!”在秦英林看來,誠信那是“對自己靈魂的承諾”。
到2003年,牧原股份的凈資產已經達到了6000萬人民幣,年盈利可以達到500萬元。
2005年,秦英林的個人資產過億,每年出欄20萬頭豬,是個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
自此開始,秦英林的人生開始彎道超車了。可以說,夫妻二人從22頭豬開始白手起家,由此開啟了中原大地上養豬業的一個神話。
02
站在風口上,豬果然飛了起來
天使投資人雷軍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有意思的是,從2019年開始,豬真的飛起來了,跟隨著豬價一起起飛的還有秦英林的身價。
行業內的人都知道,由于生豬養殖分散、信息傳導不暢等原因,我國豬肉市場價格漲落通常有一個恒定的周期,大約3-4年,俗稱“豬周期”。
“豬價周期”背后,是一個高度散戶化、供求波動劇烈的完全競爭市場。秦英林自1995年開始規模化養殖,之后一直在擴大產能,就是為了抵御周期性價格波動。
“他愿意去賭,在行業最困難的時候,別人都繃不住了,他在逆周期擴大產能。”
2010年,有國際金融公司看中了牧原公司的發展潛力,投資了6540萬元,以每股5.42元的價格,認購了牧原股份增發的1200萬股。這家金融公司入股后,還給秦英林的牧原提供了2億元的低息貸款,在資本的加持下,秦英林的養豬事業一飛沖天。
2010年,牧原股份的生豬出欄量為36萬頭,營收4.45億元;2012年,生豬出欄量暴漲至130萬頭,營收達到了20億元。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登陸A股市場,募集資金7.72億元。
上市當天,秦英林和錢瑛共同持有牧原股份50.2%股份,身價達到了45億元,一舉成為河南省首富。
2014年9月23日,胡潤中國富豪榜發布,秦英林及其夫人成為2014歲河南首富,身家90億元。
秦英林夫婦之所以能夠成為河南首富,不僅是公司原本的發展積淀,更是他們抓住了“超級豬周期”。
2014的時候,正逢豬價周期走弱,牧原業績下滑嚴重,2014年凈利潤8019.81萬元,同比下滑73.6%,公司接連收到河南證監局和深交所的問詢函。
此后一年多時間,牧原持續被指“變臉王”,市場質疑其美化數據,有財務造假嫌疑。
不過,2014年其他養豬企業大面積虧損,少有企業像牧原這般還能有利潤的。例如新希望2014年半年報披露畜禽養殖板塊虧損7286.68萬元,并在年報中寫道:“生豬養殖全行業經歷了近五年來最為慘淡的一年,虧損程度最深,平均豬價最低,虧損時間最長。”
向前追溯。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豬價持續低迷。當時一次全國性養豬行業大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問道:“豬價周期走弱,豬價下跌,飼料成本上升,各位同仁基本都沒掙到錢吧?”
秦英林的妻子錢瑛卻回道:“我家掙到錢了。”
“別人虧錢時他還能掙錢,別人掙小錢時他能掙大錢。”秘訣在于牧原的成本控制,全行業養豬成本普遍在每百公斤1200元,牧原可以做到每百公斤比行業成本低上100-150元。
招商證券一份研報指出,在非洲豬瘟發生前,牧原相比同業的成本優勢是150-200元/頭;非洲豬瘟提高行業門檻,基于牧原的生物安全防控技術,其與行業成本差距提高至350元/頭。
在成本端,牧原是自育、自繁、自養模式,從育種、飼料配方、疫苗、豬舍建造等多個環節提升效率,成本差異慢慢顯現;在銷售端,秦英林堅決不用瘦肉精的口碑,使得牧原豬的售價高出市場均價0.1-0.2元/公斤。
行業人士透露,牧原穿越“豬價周期”的能力,曾引得養豬龍頭新希望垂涎,“新希望提出入股牧原,但被秦英林婉拒,他堅信牧原會很值錢。”
除了抓住“超級豬周期”這個利好,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市場價格大漲也讓秦英林大賺了一筆。
2018,中國沈陽確診了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之后開始蔓延至全國。
疫情爆發后,農業農村部出臺了部分地區禁止跨省調運、全面禁止泔水養豬、禁用豬血紅蛋白粉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導致養殖成本急速攀升。
2019年第一季度,生豬毛利率從19.68%驟減至7.66%。養豬業大面積虧損,苦不堪言。
不過,隨著供需矛盾爆發,之后國內豬肉價格急速攀升。
根據專業數據機構的測算,2019年全國生豬缺口在1億頭以上。
借助飛漲的豬肉價格,牧原公司的養豬業業績全面爆發。
秦英林的牧原股份2019第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5.43億元,接近去年全年凈利潤的3倍。
作為A股唯一一家純粹的養豬企業,牧原股份的股價也在急速攀升。
根據牧原股份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270億元至290億元之間;上年同期為61.14億元;同比增長341.58%-374.2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300億元至320億元之間,同比大增387.18%-419.65%;基本每股收益為7.34元-7.88元,上年同期為1.66元。
推動牧原股份取得驚人業績的是生豬銷售量與生豬價格均大幅上漲,一方面,其2020年銷售生豬1811.5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76.67%,累計銷售收入為550.65億元,同比增長180%。另一方面,受國內供需情況影響,生豬價格較上年同期大幅上漲。
據計算,牧原股份去年日賺超8000萬元,一年按365天估算,牧原股份在2020年平均每天大概能賣5萬頭豬,按照預計的2020年扣非凈利潤下限(300億元)初略估算,銷售一頭豬凈賺超過1600元。
抓住豬肉狂漲機遇,一批養豬業大佬的財富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
誰言風口來了,“飛豬”不會上天!
03
跑馬圈地擴地盤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2021年中國家禽消費市場大數據及飼養行業趨勢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豬、牛、羊、禽肉類的總產量為8517萬噸,同比下降0.3%;其中,豬肉產量5404萬噸,禽肉1994萬噸,牛肉產量644萬噸,羊肉產量475萬噸。其中,豬肉明顯占據肉類市場主導地位的情況。
對于生豬養殖業務收入占比超過97%的牧原股份來說,市場的剛需以及高度集中的業務收入確實為公司貢獻了十足的業績彈性。
牧原公司規模化養豬也意味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對比近幾年牧原股份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生豬單位成本情況:
通過上表可以看到,牧原股份的生豬成本為業內最低,超強的成本優勢使得牧原股份的盈利能力更強,而且在賺更多錢的同時能有更多資金快速擴張。
2016年以來,我國推出了史上最嚴的養殖環保政策,更是加速了散戶的退出。
資金、土地、技術和效率擁有絕對優勢的頭部企業跑馬圈地是大勢所趨。
秦英林的決心也是顯而易見。
自從上市以來,牧原股份一直處于瘋狂擴張狀態。
翻看牧原自2014年1月登陸資本市場后的簡歷,不難發現,它在產能布局上步伐的不斷加快。
其中,在2016年,牧原股份動作頻頻。4月,在陜西省大荔縣等3個地區設立子公司。6月,在河南省淅川縣等5個地區設立子公司。7月,在河北省館陶縣等4個地區設立子公司。8月,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等6個地區設立子公司。11月,在陜西省白水縣等5個地區設立子公司。
到了2017年,牧原的擴張仍在繼續,并延伸至多個省份。
牧原集團的部分子公司
1月,在吉林省4個地區設立子公司。3月,在黑龍江省7個地區設立子公司。6月,在安徽省16個地區設立子公司。9月,在河南省9個地區設立子公司。截至2021年3月份,牧原集團的子公司數量達到了256家。
快速的規模擴張,使得牧原股份即使面對著單頭商品豬利潤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的局面,但規模化攤薄了養殖成本,仍可以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
作為河南生豬養殖業的龍頭,牧原的舉措也顯示出目前養殖行業中,集約化養殖是大勢所趨,同為養豬企業的雛鷹農牧采取的也是集約化養殖,只有通過規模化、正規化、現代化的養殖模式,才能真正解決養殖企業勢單力薄的情形,并同大的加工企業建立一個有效的合作。
無論如何,牧原股份跑馬圈地,規模化效益至今看來甚為可觀。
這種大膽的擴張使得他們可以在做好自己企業的同時,降低豬周期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通過對行業趨勢進行預判,提前出售商品豬和仔豬,提前釋放產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牧原股份在湖北新建的養豬場年出欄量高達40萬頭 是全球單體養殖規模最大的養豬場之一
這種擴張之路,大概也只有秦英林這樣身家雄厚的人才有底氣吧!
非洲豬瘟加速了中國養豬產業的規模化、工業化,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也是一次特殊的洗禮。
技術與規模化養殖素有優勢的牧原股份脫穎而出也是情理之中。
如今,秦英林還在擴張。
04
結尾
秦英林,是時代造就的富豪。
他看到了時代趨勢,并且堅守自己的選擇。幾十年來,他心無旁鶩地把“只養一頭豬”的理想變成了現實,更開創了中國生豬養殖行業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歷史。
有人問秦英林個人成功的秘訣,他的回答也很簡單。
知識+堅持。
秦英林說:“你要定下自己的目標,你拿一支筆畫出5年后你的模樣,比如高管的樣子,有車有房,你盡可以想像。然后,你要不斷學習,尋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的前行。”
他說,正是這個方法,五年前一筆一筆畫出的的牧原目標,今天牧原都如愿實現。
他把自己的成功秘密作為培育牧原員工的一把工具,要求員工一起學習他的成功心法。
與其說他的財富是豬帶來的,還不如說是知識帶來的。
對秦英林來說,他的人生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養豬。而財富,只是養豬順便帶來的意外。
每每提到養豬,秦英林總是很自信:我這個行業沒人能和我競爭,真的,就是因為知識和技術!
“我相信在今后還能有比我養豬養的更好的。機會對任何時候的人都是有的,要吃苦要學習,不要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努力。機會真的永遠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努力向上的心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