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視爆款迭出:頭部效應增強,兩極分化明顯
這是一個影視圈爆款疊出刺激眼球的時代。2019開年賀歲檔又一部口碑之作《流浪地球》刷屏了,票房炸裂式飆升,上映6天已斬獲近19億票房。截止2月10日,《流浪地球》一枝獨秀已占據了單日票房的半壁江山,排片和上座率還在不斷上漲,與其主演吳京深度創作的《戰狼2》一樣帶了勢不可擋的黑馬相。甚至不少觀眾已在坐等《流浪地球》進入50億票房俱樂部,可見的是,吳京又一次押對了寶,包括背后其他投資方也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了。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了609.8億,較2017年的559.1億同比增長9.1%,而2016年的同比增速為13.45%。雖然2018年的總票房突破了600億元大關,但增長速度15年來首次低于10%,降溫信號明顯。不過,中國的票房增速遠高于北美,與北美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2018年是電影用質量說話的分水嶺,往年或可憑借主演陣容、大IP、大特效等投機取巧獲得票房成功,但在2018年幾乎統統失效,可見“現在的觀眾擁有了鑒賞好片的能力”。數據顯示,top6電影貢獻三成票房,1000萬元以下的影片高達30多部,累計僅貢獻0.8%的票房。可見頭部效應繼續增強,兩極化加速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流浪地球》、《戰狼2》、《我不是藥神》等爆款的出現總是出乎意料的,吸引了眾多投資人的目光,也給影視投資帶來更多的風險與挑戰。那么,爆款是如何煉成的呢?接下來我們對其背后的投資邏輯進行拆解分析。
二、影視產業鏈及盈利模式拆解
2.1 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
【劃重點】投資的本質就是為了掙錢,影視行業投資也不例外,而取決于能否掙錢的兩個關鍵因素是:成本和票房。根據上圖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邁入電影投資行業首先要知道票房的分賬順序,根據測算得到,投資電影的盈虧平衡點在于:(0.25~0.37)*票房=成本。也就是說一般一部電影,票房收入達到成本三倍左右的時候才剛剛能回本。投資一個億的影片,票房要達到三個億,才可能達到盈虧平衡。掙錢的多少或者說投資回報率的高低取決于這個比值是否遠大于1。
2.2 電影行業的成本構成
影視成本包含了線上成本、線下成本和宣發成本。線上成本包含:導演、演員、編劇、制片人等主創成本;線下成本包括:道具、美術、置景、后期制作、統籌等成本;宣發成本則常根據制作成本的高低以及制定的宣發策略來確定。
國內電影線上成本一般占整個制作成本50%及以上,而好萊塢電影這一數值為20%-30%。好萊塢電影尤其是續集電影,后期制作成本占制作成本常超過50%,而國內這一比例常不到10%。
2.3 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
電影最后通過影院屏幕呈現給觀眾,因此排片率的大小決定了票房的高低。而影響排片率的高低主要由宣發策略、主創陣容、口碑、受眾范圍作為關鍵考量因素。好的宣發策略可以幫助影片在上映后的前三天擁有高排片率;好的主創陣容通常自帶流量吸引觀眾,影院也會以此增加排片率。觀眾對電影有類型偏好,不同類型電影的觀眾數量不一樣。形成電影口碑的主要因素則由故事內容、演員演技、鏡頭等因素構成。
好的口碑會有良好的長尾效應,甚至引起排片率的逆襲。就如動畫片《大圣歸來》、印度引進片《摔跤吧,爸爸》、博納主控的《紅海行動》等,這些片子前期上映都沒有較高的排片率,最后卻因為口碑發酵而獲得排片逆襲的戲劇性。《戰狼2》和《流浪地球》等爆款電影皆源自口碑的長尾效應帶來票房的飆升。
2.4 電影票房與成本的各種組合
三、影視投資基金的運作模式
新常態當下,國家振興文化產業的政策陸續出臺,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市場空間廣闊。影視劇投資成為近年來資本市場的一個風口,迎來影視投資基金的發展契機。影視產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符合私募基金追逐利潤的需要。
影視基金投資一般有兩種運作模式,一種是投資公司股權,另一種是投資項目。投資公司大致又包括兩種,一種是投資影視制作公司,一方面能直接帶來票房的收入,同時還能帶來衍生品產生的延伸利潤。另一種是投資播出渠道公司,參與影視的宣發和票房分成。不管采用哪種投資運作模式,投資公司最終考驗和衡量的都是投資人對影視公司或影視項目價值能力與收益預期的判斷力,基于前面兩者實現從源頭把控質量、風險,這種創作和投資思路也是保障影視投資成功的資本邏輯與基金哲學。某種意義上講,影視基金只是一個外在形式,所謂的創新體現在形式創新上,真正仰仗和依賴的還是投資人對特定影視項目盈利能力的判斷。影視基金的成功邏輯基礎在于定位精確、品質精良。
市場估值增長比較快的兩類公司:第一類是持有大IP的公司;第二類是有演藝資源的經紀類輕資產公司,所有利潤都來自于明星片酬和代言。需要特別強調的是,IP是有價值的,但是目前其價值的本質并沒有得到準確的估計。因為并不是所有閱讀量高的IP都可以被改編成影視劇,它們之間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和邏輯。從IP轉化成劇本,再轉化成影視劇中間要經歷特別多的技術性環節。各轉化環節的工作都是由職業編劇、職業制片人和導演來做,這個轉化環節的標準無法量化,而很多投資方,影視公司老板、金融資本是搞不清楚的,他們看不懂劇本好不好。好IP最終沒有成為一部好劇,問題就出在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大IP都在改劇本,但是真正成功的其實很少。
四、結語
在影視叢林中,熱鬧的資本市場背后是殘酷的盈利現實。影視行業是公眾行業,會聚焦人們的目光和大量資本,會把最光鮮的部分放大,導致人們往往只看到盈利而看不到風險而盲目博取高收益。爆款是稀缺的,不可復制,所有的爆款都是機緣巧合。但它們都有一個共性: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扎實的團隊。無論是觀眾欣賞要求,還是外部政策原因,都在鞭策著影視劇向精品化、大片化轉變。在這背后的資本博弈,需要多管齊下,保證所投資影視的成功高效的商業化,才能在盈利競爭中立于不敗之林,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影視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