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明
約會是什么?
戀愛是什么?
婚姻是什么?
我
不
知
道
And U ?
我要是知道為什么,是否就可以沒那么孤獨?
偶然發現一部日劇叫《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呢~》,帶著求知的渴望幾口氣看完,惆悵良久,感慨頗多。
女主:29歲強迫癥工科女,完美主義者,名牌大學畢業,公務員,性格沉穩,智商超群,生活極度規律;對人對事習慣用客觀數據說明,情商欠佳;母親早逝,父親慈愛;對戀愛婚姻無感。
男主:35歲啃老族文藝男,死宅,普通大學畢業,無業游民,性格內斂,社交恐懼;博覽群書,喜歡引經據典;父母分居;對戀愛婚姻無感。
這樣看似永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帶著不同的理由,一樣的目的,通過婚介的方式相交了。
女主是為了在世的父親能夠放心,在30歲之前步入婚姻這件事,也好了卻去世的母親的心愿。
而男主則是因為母親年老體弱即將照顧不了他,想趕緊尋找下一個物質保障替代品。
盡管初次見面及其尷尬,不斷忍耐,但彼此對戀愛與婚姻的看法卻高度一致,即戀愛和婚姻并無卵用,是一件非常無趣且可怕的事情,甚至只是一種交易。
兩個感情深度不同的戀人或夫妻,會因某方付出的程度不均等而感到不公平,從而滋生許多煩惱,這樣的感情狀態還不如一場公平的交易。
關于婚姻,在《漢謨拉比法典》中如是描述:婚姻關系所實行的是具有買賣性質的契約關系。
在交易之初,要互相試探,力求做到知根知底,以便準確規劃未來的共同發展藍圖。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婚姻本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約會只是打前戰。
于是,以結婚為目的的約會就應運而生。
女方惡補約會必備知識點,男方整裝待發,力求給彼此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
正如喜歡無法掩飾,厭惡之情也油然而生。兩個天差地別的人矛盾頻發,間隙橫生,感覺無論如何都不能跨越。
不是對的人,再怎么磨合也是無濟于事的吧。
但是,你怎么就知道對方是錯的。
一開始互相嫌棄,中途彼此傷害,最后惺惺相惜。他們慢慢地靠近,開始感同身受的為對方著想,幫助彼此看清自己。
也都曾妥協過,試著去和身邊最合適的人在一起。被愛是幸福的,但總覺得缺點什么,這個東西可能叫激情。始終還是不能說服自己僅僅因為合適就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這對更愛自己的那個人顯然不公平。可能感情最好還是“勢均力敵”,不論成敗都問心無愧,不是情非得已。
“你并不是想要結婚,其實你心底渴望的一直是戀愛。”
“你選擇通過結婚養老是在逃避社會生存的壓力。”
她的勇敢彌補了他的懦弱,他的智慧化解了她的不解風情。
她許下的愿望是“世界和平”,而他看著她寫下了“希望能和她結婚”。
男主的父親在歷經千帆后說,“比起支持妻子,守護家庭,在外工作輕松多了”。一語道破婚姻的不易。
最后他們都接納了彼此,開始真正的戀愛。兩個人的性格還是絲毫沒有改變,從來沒談過戀愛的女主依舊照著雜志上看到的戀愛注意事項去約會,男主還是忍受不了女主的審美,但彼此的心境已大不同,眼神中也多了愛意。
婚姻的本質大概就是風雨同舟吧,共同分擔風險,彼此享受成果,不論健康還是疾病,只要那個人還是你。
時間仿佛回到了最初點,我們站在鏡子面前,學著大人模樣,化著妝,著正裝。慶幸的是,我們都未曾錯過那些時間,依然愛著對方,愛著世界。
這個社會對于30歲添加了很多負擔,無論男女,仿佛安居樂業才是主流。而立之年,大齡剩女此類的詞語背后飽含了許多不該有的不堪。約會、戀愛、婚姻本是每個階段的常態,何以能用一個階段的成就來蓋棺定論?
我們還不夠老,未來的幾十年會有怎樣的變數還無法預知,也并不能準確知曉以后會成為怎樣的人。以我們目前的人生經驗來看,還不足以談論整個人生。
追求幸福的權利期限是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