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向往著能過好日子,都期望能擁有一個完美人生
但往往不自覺在生活中養成惰性,
惰性茁壯成陋習,
久而久之,
目標被遮蓋、
生活步調被打亂
倘若還想重新找回方向,
首要先戒掉以下三項壞習慣…
人生上半場培養起來的思維方式與工作習慣將決定你在下半場的人生層次
畢業五年,
似乎是一個職場上的分水嶺,
它將原來一起上學的同窗淡化成路人。
有人可能考幾年公務員還沒有考上;
有人還在上學,讀研,讀博,出國深造;
有人已經自己成了老板……
而這些差距僅僅是個開始
最近哈佛大學出了一項研究表明,
如果你還沒戒掉以下3個習慣,
你會越來越沒出息,越來越窮
1、三分鐘熱度
有個同學畢業后進入了外企工作,
但由于英語水平有限,
畢業幾年到了瓶頸期,
遲遲沒有晉升
她知道,英語就是她的攔路虎
于是有天她終于下定決心跟我說要重學英語,
還做了個計劃:
下班后利用空閑時間背單詞、做閱讀,
至少2小時;早上6點起床練聽力;
上班路上背單詞;中午復習鞏固
計劃聽上去很完美,
她也充滿信心和斗志
結果,只堅持了不到一星期,
計劃再次「流產」
起因只是某一天晚上她加班后到家,
倍感疲憊,忍不住對自己說:
今天太累了,
明天再說吧…
其后,計劃不斷被破壞:
晚上被電視劇奪走了注意力;
早上怎么也起不來;
中午更是困意襲來,直接放棄
「三分鐘熱度」
讓同學的計劃無疾而終
一個高效和幸福的人生,絕不能有太多「三分鐘熱度」
不只是她,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過
「雄心勃勃的制定計劃,
心灰意冷的放棄計劃」的經歷
下定決心健身,
但是跑步沒幾天,就放棄了;
買了一本好書,
翻了幾頁,到現在都還沒有讀完;
逛完畫展,忍不住報了繪畫班,
卻在削鉛筆時就覺得興趣索然…
心理學上,
「三分鐘熱度」可以用
「獎勵與懲罰」理論加以解釋,
即人們都追逐短期效益的「獎勵」,
而忽略潛在危害的「懲罰」
這種「三分鐘熱度」,
是一種即刻的滿足,
缺少對長遠規劃和堅持付出的認識
因為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失敗,
其實都是源自于半途而廢
三分鐘熱度的人,
永遠體驗不到堅持直到成功后帶來的喜悅..
2、總找借口,自我設限
我發現很多人,
都有這樣觀點:
成功的人都特別聰明且有運氣,
而自己因為不夠聰明又沒有運氣,
所以難以成事
找借口的人,只會埋怨,不會檢討
作家李尚龍寫過這樣一段經歷:
幾年前,他和同事小方,
都在一所城市里當英語老師
白天上課晚上備課,
生活像上了發條,
雖累,但重復著
幾年后,小方依舊在上課,
李尚龍則成功轉型成了導演、作家
而小方將李尚龍的成功,
歸結為聰明、運氣好,
卻完全忽略了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下班很累,同事打開電視,
而他打開電腦;
同事看節目,他碼字;
同事準備睡,他繼續熬
那段時間,
他每天一部電影,
每三天一本書
筆記記在厚厚的本子上,
光是本子,就寫滿了十多個
而這些,同事小方都選擇性忽略了,
她只會繼續抱怨著工作太累,
重復性太高……
下班后依舊逛街、看電視、睡覺
遇到困難,不想承擔,
很多人都會自動給自己找借口,
因為這是最容易辦到的事,
它是我們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常用的手段
卻渾然不覺,
當找借口成為習慣的時候,
人正在變得越來越沒出息
慣性找理由的人,
習慣給自己設限,
扼殺潛力
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
你一旦為自己找到一個錯誤的借口,
你不久就會再為自己找到一百個借口
同時,愛找借口的人,
還習慣給自己設限,
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習慣在事情還沒做之前,
就先否定自己,
在自己的心里默認一個「高度」暗示自己:
這件事情我肯定沒辦法做好,
就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
然后,給自己找了一堆不努力的借口
的確這種心理暗示可以幫你阻擋任務失敗帶來的挫敗感,
并給你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
但它卻剝奪了你「往上再走一步」的成功機會
3、拒絕學習,放棄成長
上個月,本科同學小松
突然在朋友圈曬了一張錄取通知書
原來,她成功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類研究生
頓時,班上的微信群組爆炸了
畢竟,我們本科階段的專業,
和設計、藝術完全不搭邊
大家紛紛在群組里恭喜她,
大贊她有藝術細胞
出于好奇,
我私聊詢問了她是怎么辦到的
小松回答:
「哪有什么天賦和藝術細胞。
我原本就喜歡設計,
但礙于專業所限,
沒法從事相關工作
畢業這幾年,
我也從來沒有放棄過
這幾年的工資幾乎
全部都花在這上面了
到如今,才終于有所回報」
小松的話,
讓我這個本科畢業后,
就幾乎停止學習的人醍醐灌頂
我不禁想,
明明是一樣的起點,
為什么會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我沉著思考后發現,
原來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人家一直在學習,
而我卻愜意地停了下來
不聰明、沒運氣、不如對方,
都是借口,真正拉開差距的是:
一方以為學習已經停止,
而另一方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HBO今年拍攝了一部記錄片
《成為華倫?巴菲特》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巴菲特每天絕大多數的時光,
都是獨自一人在自己的書房或者辦公室靜靜地度過的
他每天會花大量的時間
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
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
沒有智能手機,
只有身后書架上的書籍,
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而他每天就坐在那里閱讀和學習。
時光靜靜流逝,
他從年輕人
變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
終生讀書和學習,是巴菲特堅持了一生的習慣和信仰
這部紀錄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
一個人一生如果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
注定離不開終生學習
的確,持續地學習需要費腦子,
自我成長需要不斷和自己作斗爭。
遠遠不如躺在家里玩手機、
看電影來得舒服
但是切記,
保持好學的心態,
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
將會是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