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我們國家要想建立良好的人脈關系,請客吃飯是少不了的。
有一份報道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美國國務院印發給本國中小企業介紹中國的小冊子中,有專門一節介紹吃飯。該小冊子說,吃飯是中國最常見而普遍的交際方式,上至京城都市,下至窮鄉僻壤,除了吃飯,有時找不到第二種交際方式。拒絕吃飯邀請,會被認為是很無禮、很不給面子的行為,而面子對中國人是極為要緊的。除非你拒絕的理由足以讓對方原諒你,對方才不會感覺到丟了面子。在中國,很多重要事情,他們并不在辦公室解決,而是通過在酒宴上痛快喝酒解決。
社交就是請客吃飯這一點,在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新年節慶、婚喪嫁娶、孩子上學、參軍入伍等等,擺酒宴客是首選的社交方式。云南納西人的一眼望不到頭的長桌筵,可謂農村“飯桌社交”的極致。
2005年4月某省各村村民投票選舉新一屆村民委員會。就在這“敏感”時刻,該省一村的兩派候選人雇用20多輛中巴車,爭相宴請全村9000多名村民吃飯,宴請活動持續10余天,花費上百萬元??芍^當今“飯桌政治”的一個經典。
如今,城市里的中小學生們經常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由頭,諸如過生日、當了班干部、考了好成績,召集一幫小伙伴大擺筵席,聯絡感情。風氣一開,不按規則辦事的自然成了另類,家長們既皺眉又無法拒絕。大學校園里,老鄉會、同學會、生日會更是司空見慣,拿了獎學金、找了好工作,統統飯桌上見。難怪中國大學的伴生物,就是“飲食一條街”呢。
職場和官場更不待言,飯局幾乎就是第二工作。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說起和作者打交道的經歷時說:“我是主張吃的。跟文化人,或者思想家要搞好關系,我沒別的手段,只有一條――吃。因此到哪里去吃,重要的是我要了解他喜歡吃什么。飲食便于進入主題,就有話可談了嘛。”
漫漫人生路,一眼望去,飯桌蜿蜒,簡直比長城還長:談情說愛請客吃飯,結婚生子請客吃飯,升官晉職請客吃飯,轉行跳槽請客吃飯,喬遷新居請客吃飯……舉凡涉及社交都能歸結到請客吃飯上。離了飯桌,離開了請客吃飯,想在中國社會行走真是舉步維艱。
在個古代典籍《禮記》說:“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辈妥朗侨穗H關系的潤滑劑和調節器。由于餐飲禮儀的基本原則是敬人律己、真誠友善,因而它能聯絡人們相互間的感情,架設友誼的橋梁,協調各種人際關系,營造一個和諧友善的社交氛圍;也有助于建立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系。即使在人與人之間發生了某種不快、誤會和碰撞時,通過一句禮貌用語,一種禮儀形式便會化干戈為玉帛,重新獲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在餐桌上初次相遇的陌生人,只要禮節周全,也會很快成為好朋友。
《西京雜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氏五人(漢成帝母舅王潭、王根、王玄、王商、王逢等人),同日封侯,他們之間各有矛盾,賓客不得往來。后來,有一個叫婁護的官吏,備了豐盛的酒菜,依次在五侯之間傳食,進行調解,因而博得“五侯”的歡心。五侯各置備佳肴美饌回贈婁護。婁護品嘗了佳肴,經過自身努力,集五家之長,烹制出一種美味珍肴,世稱“五侯鯖”(鯖,即青魚)。
“形象”一詞的本意,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某種事物的整體印象。在社交中“形象”是指參與交往主客雙方在對方心目中的總的評價和基本印象。在社交活動中,人們常常根據對方的外貌、舉止、談吐、服飾和應對進退等表面特征,對對方做出初步的評價,形成某種印象,即第一印象。這種人際認知的第一印象雖然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但一旦形成以后,往往使人產生某種心理定勢,對人際交往的成敗和人際關系融洽與否起著重要作用。
在餐桌上,你的形象定位隨著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你是以個人身份去赴宴,此時表現的純粹是個人形象;如果你是以個人形式代表組織或單位去赴宴,此時個人代表的則是組織或單位的形象;而在國際交往中,你的言談舉止則被外界視為一個民族、一個國的形象。所以“歐洲旅游總”制定的旅游者應遵循的9條基本準則中第一條就這樣寫道:“你不要忘記,你在自己的國度里不過是成千上萬同胞中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國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或‘法國人’。你的言談舉止決定著他國人士對你的國家的評價?!辈还芤允裁瓷矸?,只要具有良好的餐飲禮儀,應對進退,表現不俗,在餐桌上自然會給人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