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級的期中考試馬上就要到了,明顯看到很多同學開始緊張起來了。
我們學校期中考試是非常嚴格的,一旦發現作弊是要嚴厲處罰的,不但當科成績記0分,而且還要全校廣播通報批評!也只有這樣,學校的校風正學風濃。考試的前兩到三周,大家都非常用功的復習功課,這里做一份初一年級的期中考試考點復習清單,希望能幫到地理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
一般來說,初一地理期中考試的范圍是第一二章,也就是前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地球和地圖需要理解多一點,第二單元陸地和海洋 記憶多一點。先看第一單元的內容:
考點:
NO.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記憶)
地球的形狀:不規則的球體(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NO.2 緯線和緯度
緯線:形狀為圓圈,相互平行,由赤道向兩極縮短;指示東西方向
緯度的劃分:赤道為0°,向南北兩極增大到90°;赤道劃分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度數用N標注;南半球的度數用S標注。
低緯度(0°—30°);中緯度(30°—60°);高緯度(60°—90°)。
緯線和緯度
NO.3 經線和經度
經線:形狀為半圓,長度都相等,都匯集于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
經度的劃分:本初子午線為0°,向東增大為東經,用E標注;向西增大為西經,用W標注。相對的兩條經線,度數和為180,東西經相反。
東西半球劃分:20°W和160°E 組成的經線圈(重點)
東半球:20°W—0°— 160°E
西半球:20°W—180°—160°E
經線和經度
NO.4 經緯網的判讀(重點)
.會寫一個地點的地理坐標 — 地點(緯度,經度) 如:北京(40°N,116°E)
會在經緯網圖上確定“方向”
會在經緯網圖上確定“距離”
會在經緯網圖上確定“范圍”
NO.5 地球的自轉
(1)概況:1.地球的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2.周期(一天);3.繞轉中心:地軸
(2)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1.晝夜交替;2.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3.時差(時間東早西晚,同緯度東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
NO.6 地球的公轉
(1)概況:1.地球的共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2.周期(一年);3.繞轉中心:太陽
(2)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1.太陽直射點的南北回歸運動;2.晝夜長短的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正午物體影長的變化);
4.四季的更替;5.五帶的劃分
必考圖1:地球公轉示意圖
A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C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四季的更替:南北半球季節相反,但日期相同
北半球: 春季(3.4.5 月) 夏季(6.7.8 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五帶的劃分
熱帶:23.5°N ——23.5°S(包括回歸線;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
溫帶:23.5°N(S)——66.5° N(S)(不包括回歸線和極圈;四季分明)
寒帶:66.5°N(S)——90°N(S)(包括南北極圈;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象)
五帶的分布
NO.7 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如數字式 1:100000 ;線段式:
出題方式:(1.比較比例尺大小;2.量算距離;3.選擇合適比例尺)
圖幅相同的地圖(紙張一樣大),比例尺越大,實際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越小,實際范圍越大,內容越粗略。
(2)方向: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方法。
1.找指向標(指向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2.找經緯線(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3.默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NO.8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必考圖: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示意圖
圖3.1 山峰:中間高四周低; 圖3.2 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圖3.3 陡崖:等高線重合處; 圖3.4 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圖3.5 鞍部:兩山峰之間的低地;
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系: 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越密集坡度越陡
.分層設色地形圖(藍色:海洋;白色:冰雪;綠色:平原;黃色:高原山地)

必考圖形:等高線地形圖
一.考試常考: 如上圖:
1.分析不同地形部位的名稱: AB處為山脊; CD處為山谷; F處為陡崖; E處為鞍部
2.判斷方向。大青山位于小青山西北方向,大青河的流向是自東北向西南。
3.計算高差。如:圖中兩座山峰相差 米。
4.判斷坡度陡緩。甲處比乙處緩。大清河比小清河等高線密集,坡度大,因此河流流速快。
5.根據比例尺計算兩地間的距離。若兩山峰間的圖上直線距離為三厘米,則實地距離為3千米。
6.根據海拔高度計算溫差。甲處的氣溫為20℃,大青山山頂的溫度約為16.1℃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考點1. 海陸分布特點
1.地球陸地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29%,海洋占7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考點2. 七大洲四大洋
1.大洲面積比較:按面積大小排序(亞、非、北美、南美;南極、歐、大洋洲)。
2.分界線: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
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馬運河);歐洲和非洲(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3.大洋面積比較:按面積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考點3. 海陸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2.大陸漂移假說(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
3.板塊構造學說觀點:
全球表面分六大板塊;板塊在不斷運動中;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板塊內部相對穩定。
4.板塊運動導致全球出現兩大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必考圖形:世界地圖1
大洲:A:非洲 B:歐洲 C:亞洲 D:北美洲 E:南美洲 F:大洋洲 G:南極洲
大洋:1:印度洋 2:太平洋 3:大西洋 4:北冰洋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南極洲;跨經度最多的大洋:北冰洋
二.分界線:
A和C: 蘇伊士運河 ;D和C: 白令海峽 ; D和E: 巴拿馬運河 ; B和A: 直布羅陀海峽 ;
B和C:【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 】—【土耳其海峽】

必考地圖:板塊分布圖
A:印度洋板塊 B:非洲板塊C:南極洲板塊D:亞歐板塊E:美洲板塊 F:太平洋板塊
1紅海面積擴大的原因:A板塊與B板塊的張裂
2地中海面積縮小的原因:B板塊與D板塊的碰撞擠壓
3喜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A板塊與D板塊的碰撞擠壓
4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D板塊與F板塊的碰撞擠壓
5安第斯山脈形成的原因:C板塊與E板塊的碰撞擠壓

必考地圖:東西半球分布圖
①北美洲 ②南美洲 ③非洲④歐洲 ⑤亞洲 ⑥大洋洲 ⑦南極洲
A北冰洋B大西洋C太平洋D印度洋

必考地圖:南北半球俯視圖
名稱: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③印度洋 ④北冰洋
北半球中: A亞洲 B歐洲C非洲 D北美洲
南半球中:A南極洲 B南美洲
記憶方法:
地圖上,南極尖尖的角對著南美洲 尖尖的角;ABD三大洲位于同一條線上
部分試題: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