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總是鬧騰、惹禍,在其背后,總有一個說著“他只是個孩子啊”的家長。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做錯了就做錯了,畢竟他還小。
曾看過一則新聞:
在上海某展覽上,一個1.8米的尼克狐剛展出一個小時,就被一個熊孩子推倒了。
為拼好這個尼克狐,作者熬了三天三夜,才用一萬塊樂高將其拼好。
令人氣憤地是,作者發微博表示難過時,有不少網友指責他,說他太小氣了,還說大人不應該跟孩子計較, “他只是個孩子,不懂事!”
但如果一個孩子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現實可能會狠狠懲罰他們。
四川遂寧的公交車上,一個熊孩子不停用腳去踢對面座位的男子。
被惹怒的男子狠狠打了男孩一頓。
雖然男子的行為有些過激,但做家長的沒有第一時間制止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對于熊孩子的行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負起責任來。
西安某小區曾發生一件怪事:電梯內總有尿騷味,盡管每天清理,但總是又會出現。
后來查看了監控視頻,才發現一個小男孩,在電梯里只有他一個人的時候,就在里面小便。
男孩的媽媽知道了這件事,嚴厲地批評了孩子,讓孩子寫了檢查,媽媽發到業主群里給大伙道歉,并且每天由父親監督孩子打掃電梯一個月,作為道歉和補償。
第二天大家就看到這個孩子在打掃電梯:認認真真地拖地、認認真真地擦廂壁……
知道此事的網友都紛紛為這位媽媽點贊,認為她育兒有方。
成長中的孩子們,他們對許多事情的是非對錯判斷標準并不明確,做出“熊孩子”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
但在犯錯之后,家長要如何教會孩子認識錯誤,能夠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能認識到行為的后果并負責任,家長該怎么做呢?
1. 父母榜樣,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父母首先就要做到負責任。父母對自己說的話要負責,用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責任,就是言必信,行必果。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了曾子殺豬的故事,說的是曾子的妻子準備去集市上,孩子哭著舍不得母親,妻子就安慰孩子“等我回來就殺豬給你吃”。
等妻子回來,發現曾子正準備捉豬殺了,妻子連忙阻止曾子,說自己只不過是哄騙小孩子罷了。
曾子卻說:是不能和小孩子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從父母那里學習。如果騙了他的話,今后就不可能教育他了。
“身教”好過“言傳”,只有家長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明白責任的真諦。
2. 從小事出發,培養自我責任感
許多家長為孩子包辦一切,卻不知道錯過了培養孩子自我責任感的好機會。
想要培養自我責任感,先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事,然后就是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小姨就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在小侄子3歲的時候,就要學著自己穿衣,穿鞋,4歲就要自己刷牙,可以說是非常嚴格了。
記得有一次小侄子回老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他姥爺要給他疊被子,他反而不高興了: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就該我自己做!
當孩子有了自我責任感,他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從小事開始培養吧。
3. 知道自己錯了,還要承擔后果
孩子犯錯必不可免,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承擔犯錯的后果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家的孩子星星一直想去學溜冰,于是星星媽就和星星約定:只要星星幫忙做半個月的家務活,給給他報一個溜冰興趣班。
剛開始的幾天,星星非常積極,主動幫家里做這做那,還要給爸爸媽媽看。
但一周過去了,星星的興致就逐漸弱了下來,做事也不認真了,有時候媽媽不提醒,他都懶得去干活了。
星星媽看在眼里,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認真對星星說:你沒有達成我們的約定,所以不能去學溜冰了。
星星頓時就淚崩了,哇哇大哭,心疼地星星爸在一旁勸:要不就算了,就讓他去吧。
星星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行,既然他做錯了,就要承擔后果!
后來,星星重新認認真真做了兩周的家務活,才換來了學溜冰的機會。
如果孩子做錯了又不用承擔后果,那只會讓他繼續犯錯,家長們可不能輕易放過。
4. 培養社會責任感,至關重要
社會責任感,可以說是社會中每個人對其他人的關懷,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讓他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他人勞動的辛苦,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泰國前總理他信,家庭富裕,但他對子女要求嚴格,甚至送孩子去“受苦”。
他信的小女兒貝東丹高考結束后,他信把女兒送到曼谷一家麥當勞餐廳打工,
他信說:“我就是想讓她有這個經歷,讓她了解生活,從而能更快地適應工作,適應社會,并培養責任感。”
其次要讓孩子懂得遵守社會規范。
在等地鐵時,我遇到一家人帶著寶寶等地鐵,寶寶好奇地問:地上的腳印是做什么的呀?
家人耐心給他解答:那是排隊用的,整整齊齊地帶著寶寶一起排隊。
這樣的情景不由讓人心情愉悅,想要要孩子遵守社會規范,就要從這樣的小處做起。
想要熊孩子不在“熊”,家長們可不能放松責任意識的培養,就從娃娃抓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