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讓學習更好玩,讓教和學更有意思。
“這段學習之旅,我帶回了合作學習36計”;
“這是一場‘及時雨’。專家講座內容與我正在思考和實踐的‘教育從好好說話開始’相契合,與我對‘教育職業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工作’的認識也對接起來”;
“本次活動精彩紛呈、腦洞大開,課程館的體驗更是讓人嘖嘖贊嘆,流連忘返”;
“太意外了,沒想到這么精彩”……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教師報主辦、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教育局和武漢洪山小學承辦的“創課進校園”公益活動第六站在武漢洪山小學舉行,活動鎖定“為了更有意思的學習”主題,吸引了全國22個省份近800名教師參會,3500余人在線觀看會議直播。武漢市教育局、武漢經開區政府、武漢市教科院、武漢經開區教育局等相關負責人出席活動。參會教師在學習、體驗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學習更好玩,讓教和學更有意思。
會場一幕
學習為什么要有意思
教室中常常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課上,學生趴在課桌上睡大覺。課下,即使條件有限學生也照樣做游戲。湖北大學教授葉顯發認為,這是因為教師“太正經”——課上照本宣科講教材,“太刻板”——知識與體驗相脫離,“教師這種行為沒有錯,但沒意思”。
葉顯發評課
成人做事注重“有意義”,兒童則關注“有意思”。活動中,葉顯發以旅行為例,講述了“體驗”的重要性:“旅行最重要的是體驗和經歷,是行走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抵達目的地。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課程履歷’,讓學生過一種洋溢‘體驗’的學習生活,學習目標、教學目標才會水到渠成。”
“玩”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體驗方式。這是共識,但有人認為,課堂游戲只是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氛圍的一種手段,并不是教育教學的必要元素。
事實上,加拿大學者巴格利曾經分析了2004年至2012年期間發布的《地平線報告》,先后提出37項影響未來教育的新技術,7項技術被后期的4份地平線報告證實,其中一項就是基于游戲的學習。
游戲可以改變學習?
活動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尚俊杰結合認知神經科學和教育學研究成果,介紹了自己基于學習科學視角的游戲化學習研究,他的研究結果呈現了游戲的三層核心教育價值:游戲動機、游戲思維、游戲精神,其中游戲精神是最具價值的,強調學習者以對待游戲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學習過程和結果。“三者的核心聯系就是高效學習的內在動機。”尚俊杰說,“游戲化體驗式學習正在改變我們的教育。”
主辦方為尚俊杰頒發“感謝狀”
這種改變已經開始發生。活動中,與會者看到洪山小學開辟“童心牧場”,讓學生與小動物零距離接觸;建設開放式植物園,并根據學生喜好讓入園通道從樹林中穿過;教師使用掃描二維碼的方式查閱和批改學生作業,對學生的即時評價也以視頻的方式上傳到云端,隨拍隨傳,學校對學生的評價變得動態而有溫度。
“‘有意思’是一種思維模式,讓教育從技術走向藝術。別樣課程開發經歷為教師打開了一扇窗,窗內是專業技術,窗外是思維和視野。”洪山小學校長葉丹在分享學校成果時說。
葉丹分享《為了更有意思的學習》
如何讓學習有意思
游戲讓學習有意思,教師應該如何將游戲融入教學?活動現場,臺灣教師吳慧琳博士的《當進行曲遇上圓舞曲》音樂公開課讓與會代表大開眼界。
公開課的內容是音樂節拍,吳慧琳讓學生用叉子、勺子區分不同音樂節拍的特點,利用筷子體驗音樂節拍的輕重,利用氣球感受不同音樂節拍營造的氛圍,同時用勛章、糖果等小禮物吸引學生參與游戲。從單人游戲到雙人游戲再到集體游戲,道具不斷升級、游戲不斷升級,學生從拘謹到放松,學習任務也在學生游戲熱情的一點點釋放中完成。
“慧琳姐姐”的音樂課HIGH翻全場
“沒人可以阻止兒童玩,但我們可以將游戲融入教學,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尚俊杰說,將游戲融入教學,可以是插入更多的課堂游戲,也可以是將游戲元素、游戲機制融入非游戲的教學場景。
在“說課議課”環節,洪山小學教師陳曦的語文課《三打白骨精》,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人物性格;河南鄭州易數學研究中心教師郭誠的數學課《植樹問題》,以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數學奧秘。
陳曦
郭誠
“有意思”的形態可以很豐富,做小游戲、玩角色扮演、探討生活問題都是可選擇的方式,與此同時,上海市特級教師、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建初在點評時提醒,“有意思的學習”要避免淺表學習、虛假學習,走向深度學習,背后是理念的變革,“教師要明確學生為誰而學,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就是最好的資源”。
黃建初評《三打白骨精》
“說到底就是學習權的問題。”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康華實驗小學教科室主任郭建珍對黃建初的觀點表示贊同。此次活動中,郭建珍帶來了繪本課《活了100萬次的貓》,教學中她始終以和緩的語氣引導學生“傾聽”文本。這一特質也是吳慧琳的公開課讓參會者贊不絕口的原因——不評價學生做得好與壞,不疾聲厲色追求答案,放低姿態讓學生在學習中盡情游戲。
在“閃電演講”環節,一位來自河南南陽的參會教師表示,吳慧琳“蹲下來”或表示贊美或提出問題的姿態讓他印象深刻,“在她的一蹲一起中,學生從最初的拘謹膽小到最后完整融入課堂,課堂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一位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參會教師說“原來學習真的可以更有趣,身體也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吳老師太可愛了”。
在合作學習研究專家鄭杰看來,這種“可愛”是可習得的——給學生提供愛的體驗,接納每個兒童的共性和個性、好與壞,看見兒童的需求,與兒童產生聯結即共情。比如,批評兒童時不說結論性話語,而是按照說感受、表原因、提要求的順序表達;表揚兒童誠實、努力等品質時不說“你很誠實”,而換作“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你是什么樣的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給學生營造一個場,讓他們在心中肯定自己,因為“兒童始終是自己成長的”。
鄭杰重新詮釋“愛”的含義
“教育是很具體的,我們對兒童的愛就在與兒童的對話中。”鄭杰說,“每個教師都持有教師專業資格證書,我們是職業技術人員,我們的技能就是研究兒童、認識兒童。”
聽課者的姿態
活動中體驗“有意思”
活動當天,不少參會代表進入洪山小學就被道路兩旁的課程海報吸引,紛紛拿出手機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獲取感興趣的公開課的教學設計。“創課進校園”公益活動的一個重點就是課堂展示和觀摩,此次,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展示了72節優質公開課,每位公開課教師都有一個獨立的海報,為了方便參會代表觀課,海報對每節課的觀課要點、課型給出提示。
游戲化學習、合作學習、多科融合,形式多樣的展示課引發了參會者的熱議。其中,由黑龍江省北安市和平小學校3位教師、1位學生“小老師”帶來的《登鸛雀樓》融合課獲得了更多關注。教師馮春梅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當時教室的各個角落都被觀課教師擠得滿滿的,幾個學生下課后拉著“小老師”的手問了許多問題,他們還互相加了微信,成了朋友。
探索“有意思的學習”,首先要感受“有意思的學習”。在“課程館”體驗中,洪山小學開放14個課程開發體驗館,參會代表在與洪山小學師生的互動中體驗益智桌游,了解“給教師的22個實用工具”的開發過程,學習教師“碼教案”制作過程和教師“一日闖關”課程,獲取開發、實施課程的電子資源包。
掃碼就能帶走的資源包
“未來的你,你好,我是從前的你,從前的你總是認為父母給你的愛不夠。其實,他們是很愛你的……”這是學生特色活動展示“出口成章”環節完成的“給未來的一封信”口頭作文,他們還現場完成了“疼痛的滋味”“難忘的一次游戲”“我最近讀的一本書”“童年趣事”等即興口頭作文。現場的同聲傳譯設備以學生的口頭作文轉化成文字并打印成冊,學生還可以回看表演視頻,改進展示姿態和口語表達。
“出口成章”環節,學生現場口頭作文
267名學生,從教師命題口頭作文到學生選題口頭作文,從嘉賓出題后隨即抽選學生口頭作文到所有學生走進觀眾席與觀眾互動,不斷升級的體驗讓湖北省洪湖市實驗小學教師羅黎大呼“過癮”。
學生作文“硬功夫”在具有挑戰、競爭的游戲氛圍中得到鍛煉和提升。“設計有趣的活動,首先需要教師做一個有趣的人。”華南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副院長武麗志建議,教師可以在教學研究中尋找有趣的點,不妨多研究“微小課題”“實踐問題”“身邊問題”“新的問題”。
不一樣的課堂樣態、不一樣的教研樣態、不一樣的會議樣態、不一樣的成長樣態,作為一項公益性教研活動,“創課進校園”公益活動至今已走進6所學校,每次聚焦一個教育教學痛點,收獲了一眾“鐵粉”。福建省南安市鰲峰小學教師林周毅是一位鄉村教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觀看會議直播,用“震撼、沖擊”二字表達觀感;安徽省太和縣雙浮鎮劉老家學校教師張奔在微信朋友圈寫道:“這次活動不僅有內涵、有水平、有新意、有態度,而且有規模、有效果、有意義。”
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關愛教師成長。
“‘創課’是一種態度,我們要努力讓自己的靈魂變得更有趣,成就更有意義、更有意思的學習。”一位參會教師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花絮
李玉平現場展示“切片教研”
學校體操隊一展風姿
教師“合作學習”
教師踴躍上臺分享學習心得
來源 | 《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