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要形成通假的用字現象,必須具備下面的三個條件:
1、在同一時間,存在兩個不同的字。
2、這兩個不同的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
3、這二個不同的字的字義沒有關系。
“龢”與“和”是兩個不同的字,在上古時它們的讀音相同,字義不同,這就具備兩字之間通假的必要條件。具備條件,未必有通假。那么,我們就以“和氏璧”這個詞為例,來分析在上古時,這兩個字究竟有沒有通假的用字現象。
表八:“龢”與“和”的通假關系(文獻)
注:一、在晏子寫“和氏之璧”前,“龢、和”兩字已存世。有一個叫“龢氏”的詞,從“祝龢氏”而來。【注2】
二、本表證明:“龢氏之璧”中的“龢”有用“和”通假的用字現象,“龢”是本字,“和”是“龢”的通假字。呂不韋用的是“龢”這個本字,班固也是用本字。晏子、墨翟、孟子、屈原、韓非、李斯、劉向、揚雄、王符、劉安、司馬遷用的是通假的“和”字。這種通假只是“龢”用“和”通假(同音異字的通假),沒有證據表明有“和”用“龢”通假的用字現象。
表九:“龢”與“和”的通假關系歷史完整表(文獻)
注:漢以后,“龢氏璧”中的“龢”已被“和”取代,都寫成“和”。這種用字現象得到人們的認可,并固定下來。
我們看看中小學語文教材是如何處置通假字。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坐”在這里通“座”。 教材是原文引用,不改動,這是基于以下四個原因:
1、尊重作者。
2、尊重原文。
3、尊重歷史。
4、便于后人對文章的理解,不導致后人對文章的理解產生歧義(這點尤為重要)。
我們在“和氏璧”這個詞的處置上,也要跟教材一樣。
查上古文獻(兼依各字典、詞典綜合),含有“龢”字的詞,能找到的共二十二個。
表十:含有“龢”字的詞(來源:文獻、字典、詞典)
注:一、含有“龢”字的詞共二十二個(略異者計重復,如“龢隋”),可見“龢”在上古時是很有活力的一個字。
二、這二十二個詞中,“龢啰”、“龢鑾”、“龢驩”、“龢熟”、“龢利”這五個詞,現已不再使用(死詞)。“祝龢”被更改。其他的詞的本字用“和”通假,并被“和”取代,詞義也被含“和”字對應的詞兼容。
含“龢”字的詞與對應含“和”字的詞的關系:
以“龢平”這個詞為例,“龢平”的詞義是:“樂聲平和、和順”。
紅線指的是“龢平”的本義,已包含在現在的詞“和平”的詞義里(今“和平”一詞,詞義中1為舊詞新意,新意從外文著作《戰爭與和平》中譯來。2、3、5從“和平”而來。4從“龢平”而來)。在紅線這里,其處置方法如“和氏璧”一樣,不寫成“龢平”而寫成“和平”。
例句:
1、夫有龢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4
2、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今人私自更改的版本,不妥)。5
3、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韓愈使用時,已改)。6
4、凡箜篌所奏,無和平之音。7
其他含“龢”字的詞的界定,也應按“和氏璧”、“和平”這樣來界定,不再恢復本字的寫法。這就是借而不還(春秋時就借,至今不還),并被人們認可了的用字現象。
“龢”與“和”單個字在句子中的用字通假情況(上古):
最早文獻上出現的那個字,那個字就是本字。
例:“其終也廣厚其心以固龢之”(在這里“龢”的字義就是“諧也”的意思)。8作者當時寫的是“龢”,這個“龢”就是本字,與“和”無關。假定作者當時寫成“其終也廣厚其心以固和之”,那本字就是“和”而不是“龢”。因為在這句話中,單個字的“龢”與“和”在句子中的使用,我們實在難以區分有什么不同,“龢、和”都有“諧也”的意思。
其他單個“和”字出現在句子中,我們不硬性界定是不是“龢”的通假字。因為在上古時,“龢”與“和”各自獨立使用,在依據不充分的條件下,我們難以界定單個“和”字在具體的句子中是不是“借和為龢”,是不是“龢”的通假字(文意明顯可辨又有旁證的除外,如“竽笙備而不和”。9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經傳多借和為龢”,說的就是這種用字現象)。
例:“和協輯睦於是乎興”,10在這句話中的“和”,我們就不界定是不是“龢”的通假字,當成是本字。
造成現在的人對“龢、和”二字使用不正確,寫別字的原因:
1、“龢”與“和”在上古時的字義,如下:
“龢”與“和”在上古時的字義有交集,交集里的字義相同——“諧也”(“龢”之“諧也”,“諧”本為“龤”)。11
2、這兩個字的本義都與聲音有關。(“龢”與“樂”的聲音有關;“和”與聲音有關。)
3、讀音相同。
4、古人有“龢”用“和”通假的用字現象(漢以后,人們對“龢、和”二字的使用開始混亂)。12
以上四點就是現在的人在使用“龢”與“和”時,造成混亂,寫別字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漢字簡化中,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2013年6月5日)又將“龢”當作“和”的異體字,13 那就更難以區分了。
現在的書法家有時將“和”書寫成“龢”,主觀上認為這兩個字是可以互相替代,其實是不可以互相替代。
“龢”與“和”是兩個不同的字,這兩個字的字義既有相同意思的部分,也有不同意思的部分,所以不能互相替代。
小結:
A、在上古漢語中,有“龢”用“和”通假的用字現象(同音異字的通假)。14以“和氏璧”這個詞為例,晏子用的是“和”這個通假字,呂不韋用的是“龢”這個本字, 后來“龢”被“和”取代,并且這種用字現象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氏璧”的這種用字現象,其實是不同漢字使用競爭的結果,“龢”競爭不過“和”,因此含有“龢”字的詞的本字被“和”取代,本字的使用被“和”邊緣化。15“龢”字的使用雖被“和”邊緣化,但還在繼續使用中(用于專名用字)。而“和”字的使用卻豐富活躍起來,所有由“和”的本字發展起來的詞(包括舊詞新意)、詞組,一律寫“和”。如“祥和”、“和平”(與戰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等,這些都是由“和”的本字發展起來的,與“龢”毫不相干。
B、含有“龢”字的其它的還在使用的詞,也類似“和氏璧”這種使用情況,不再恢復本字的寫法。
C、不硬性界定單個“和”在上古文獻的具體句子中是不是“龢”的通假字。
D、上古時,我們沒有發現有“和”用“龢”通假的用字現象。
“龢”與“和”
使用篇(現今)
“龢”與“和”的使用(寫法)
以“和氏璧”這個詞為例。
現在的人對“和氏璧”這個詞的使用有兩種情況:直接使用與間接使用(即引用)。
1、直接使用。現在的人在使用“和氏璧”這個詞時,寫成“和氏璧”,這是正確的規范的寫法。大家都認可,法律也認可,沒有什么爭議。若使用者不寫成“和氏璧”,而寫成“龢氏璧”,這樣合理嗎?答案是合理的,這樣寫,只不過是恢復本字的寫法。像班固那樣,段玉裁也曾有過“龢也,各本作和,今正”。 16合理就一定可以寫嗎?現在的人不可以這么寫。漢至今已兩千多年了,大家都寫成“和氏璧”,我們要尊重這段歷史。現在的人再恢復本字的寫法,已沒有什么意義。漢字的使用要規范,根據現有的相關文字法的規定, 17現在的人不可以將“和氏璧”寫成“龢氏璧”。這就是借而不還,并被認可成“是”,現在還,反而成“非”的用字現象(其它含有“龢”字的詞,也如“和氏璧”這樣處置)。
2、間接使用(即引用)。“引用”須遵循不得更改原文的原則。使用者依其所引文獻,直接從原文中引過來,在這里是可以出現“龢氏之璧”這種寫法,這個沒錯。
依“和氏璧”的使用(寫法)來界定“龢、和”二字現在的使用(寫法):
現在的人寫文章,直接使用單個“和”字及所有含“和”字的詞(包括“龢”用“和”通假,并被“和”取代后的詞)、詞組一律寫成“和”,不可以寫成“龢”。一旦將“和”字寫成“龢”,那就成寫別字。
文章中有“引文”、“姓氏人名”出現“龢”時,就寫“龢”,不得更改。如果現在的人將“引文”、“姓氏人名”中的“和”寫成“龢”或將“龢”寫成“和”,就是寫別字。
“龢”現在僅可使用于“姓氏人名”或出現于“引文”(古代文獻無論對“龢、和”二字使用正確與否,一律按原文寫法引用,不得私自更改),其他地方一律用“和”。
中國書協有規定:
一、書寫古代詩文者,應注意使用權威版本。
二、評審中,加強對書寫內容、文字正誤、字法規范的審查。提倡文化內涵,注重文字規范。自作詩文優秀者,在同等藝術水準情況下,優先入展。18
按中書協的要求,結合上文,書法家在書寫古代詩文時,要選擇使用權威版本,在遇到“和”或“龢”時,按原文寫法書寫,不得更改。書法家既不可以將原文的“和”寫成“龢”,也不可以將原文的“龢”寫成“和”。如果書法家將原文的“和”寫成“龢”或將“龢”寫成“和”,則定性為寫別字。
至于自作詩文,書法家要正確使用“龢”與“和”。“龢”字現在除在“姓氏人名”使用外,其他地方不再使用。19 在自作詩文中,書法家若引用的原文涉及到“龢”或“和”時,按原文寫法書寫,不得更改。一旦更改,就成寫別字。
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無論字體是選用簡體字還是選用繁體字(繁體字在書法范疇中允許使用,但在使用中,繁體字也要遵從簡體規范字的法則),在遇到“和”或“龢”時,一律都應按上述方法來使用、書寫。
表十一:“龢”當作“專名用字”
注:實物例句的字體改為印刷仿宋體。
表十二:“龢”當作“人名、表字”的專名用字
注:“龢”現今僅可用于“姓氏名字”(此字不死的原因)。本表除“乙瑛碑”為實物,其他為文獻。“乙瑛碑”中的例句的字體改為印刷仿宋體。
表十三:“龢”在上古時使用的例子
注:本表實物不按實物鑄造時間的先后排列,實物選自《殷周金文集成》(數字為器物編號),實物例句的字體改為印刷仿宋體。
表十四:漢以后“龢”的新意的使用(文獻)
注:由“龢煖”而來(“飈習習兮龢煖”)。20
表十五:與“樂”相關(文獻)
注:與“樂”有關。
小結:“龢”字在歷史上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種用法。
A、專名用字(表十一、表十二)。人名用字是“龢”字至今還在使用的原因。
B、作動詞(表十三)。
C、由“龢煖”一詞詞義的演化使用(表十四)。漢以后,“龢”的使用主要有三種:“引用”、 “專名用字”、“龢煖”一詞詞義的演化。
D、與“樂”相關(表十五)。
許慎的《說文解字》:“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
“讀與和同”這句話,沒人質疑。
“龢”的字形,“從龠禾聲”這句話,沒人質疑。
“龠”是一種樂器,這個結論,沒人質疑。
依“六書”造字法,“龠”為“龢”的義符,證明“龢”與“龠”有關聯。“龠”是一種樂器,故“龠”與“樂”有關聯。由此得出:“龢”與“樂”有關聯(以定形后的“龠”與“龢”為據)。
“調也”要怎樣理解?
以“如樂之龢”為例,21“樂”為“音樂”。
“如樂之龢”。音樂何來,必人用樂器為之(人聲例外)。樂器何來,必人制之。怎樣制,依前樣而制。制必定其調,正其聲(樂器的調不正、聲不準,則此樂器為不合格產品。用不合格的樂器吹奏出來的樂曲就不好聽)。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古人對聲音進行模仿探索,最早造出一支具備標準聲調的樂器---龠。這支龠揭示了音樂的原理。這支龠,樂調正,聲調準。
古人再造新龠時,就以這支龠為樣(龠樣),依樣(龠樣)而造(依“龠樣”而造就簡便得多)。以龠樣為“標”,定新龠的調而校(龢)新龠的聲。
古人造新龠時,將依樣(龠樣)而造。以龠樣為“標”,定新龠的調而校(龢)新龠的聲的一系列過程,造一個字來表述,那就是“龢”。“龢”就是“調”,就是“調音”,22就是“調聲”。23就是以具備標準調、標準聲的龠來校(龢)新造的龠的樂調、聲調,使新造的龠的樂調、聲調標準。這個過程,就是“龢”字的本義。簡單點說:就是指“依樣制新龠,依樣調新龠的聲”。“龢”的目的,就是要讓新制的龠“調正聲準”。
“龢”字的本義“調也”有二層意思。一、依樣(龠樣)而造。二、以龠樣為“標”,定新龠的調而校(龢)新龠的聲。因有二層意思,故許慎才說“調也”而不說“調聲”。許慎在釋“盉”時說:“調味也。”就很明確,只一層意思。
現在制樂器還是遵循依樣而造,定調而校(龢)聲的制法。
手工制作洞簫時,在選材(依樣),定位,開孔后,都要校(龢)聲調。孔位定洞簫的樂調,調整孔的大小形狀來校(龢)新造洞簫聲調的高低。以前是以具備標準聲調的成品洞簫(即“簫樣”,現改為“校音器”)來校(龢)新制洞簫的聲調,使新制的洞簫吹出來的聲調跟“簫樣”一樣標準。聲調標準了,新制的洞簫才能算是合格產品。
現在制簫的師傅們還有一個業內用詞----“和聲”,“和聲”其實就是“龢聲”。
現在還有人按依樣而造,定調而校(龢)聲的制法仿造出新的骨質龠。
用丹頂鶴的腿骨(依樣),制出新龠,經定調、校(龢)聲后,新龠制作成功(龢了)。新龠可吹樂曲。制作者不只仿制一支新龠。24
曾侯乙編鐘的仿制也是按依樣而造,定調而校(龢)聲的制法而造。曾侯乙編鐘在仿制的過程中,外觀上采用無限接近原鐘(依樣),但也出現不“龢”的事(調不正、聲不準,則不“龢”)。后仿制者再觀察原鐘,發現原鐘里面有凹槽。仿制者再將仿制品里頭也弄得跟原鐘一樣有凹槽(依樣),這才成功(調正而聲準,“龢”了)。25現在編鐘仿品常奏樂曲。
樂器因為“龢”了,賈湖骨龠(原龠)才可以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循樂理,調正聲準,古器可奏后世曲)。26曾侯乙編鐘(原鐘)才可演奏《東方紅》。27
樂器如果不“龢”,賈湖骨龠就沒法吹奏《小白菜》(樂理正而調不正、聲不準,吹奏出來的樂曲就不好聽)。同理,曾侯乙編鐘(原鐘)如果不“龢”,也不可能演奏《東方紅》。
用“調也”這個“龢”的本義來解釋“表十五”中的句子就解釋得通了。
例:二十四年,鐘成,伶人告龢。
二十四年,鐘已依樣鑄就,循樂理,定正調、校準聲,也就是說鐘已合格---“龢”了,所以“伶人告龢”。
由此可見:“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這個詮釋,正確。
“龢”字的動詞屬性很明顯。從表十三、表十五,我們可以知道:“龢”在句子中的使用,是當作動詞來用(因“龢”的本義“調也”就是動詞)。
由以上分析得出結論:許慎所說為正。
表十六:“龢”在商朝時的寫法(實物)
注:本表不按“字樣”的出現時間先后排列。
表十七:“龢”在“周、春秋、戰國”時的寫法(實物)
注:本表不按“字樣”的出現時間先后排列。表中“數量”有的只選一個。“內容”中的字體改為印刷仿宋體。“龢”的字樣選自《殷周金文集成》。
表十八:甲骨文中“龠”的寫法(實物)
注:“龠”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字形明顯有變化。
我們通過對表十九、表二十的字形進行比較,可知:“龠、龢”二字的字形在“漢”時定形,“龠”字的字形與“龢”字的義符(龠)形,二形一樣。這是漢字從未定形到定形,演化過程中出現的結果。
表二十一:后人私自更改
注:后人私自更改,引起字義混亂,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實物的字體改為印刷仿宋體)。
表二十二:漢以后,后人引用、使用不正確的例子
注:趙孟頫的手書改為印刷仿宋體。
一、理論錯誤。
1、古今字。“龢”與“和”是古今字(“龢”為古字,“和”為今字)。
郭沫若在《釋和言》中,將“龢、和”二字當成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文獻中記錄同一個詞項而不同時代使用不同字符的“歷時同詞異字”現象。
“和”不為“龢”而造。雖然“龢”先出而“和”后現,但“和”不承擔“龢”的部分或全部的字義(“龢、和”二字都有“諧也”的意思,但來源不同。“龢”之“諧”本為“龤”,后“龤”寫成“諧”。“和”之“諧”就是“諧”)。28“龢、和”二字的字義同,“龢”的字義是“調也”,“和”的字義是“相譍也”,這二個字的字義相差很大,所以不是古今字。
顏師古注《前漢書》有“注”,“師古曰:龢,古和字也。”或是后人據顏師古的“注”定“龢、和”二字是古今字的原因。師古的“龢”字“注”,我們要怎樣理解?見表二十三。
表二十三:唐人注“龢”(文獻)
注:從表二十三中可知,唐人說的“龢,古和字也”的意思是“和與龢,古字通”,而不是把“龢”當“和”的古字(本意不是古今字)。
2、異體字。“龢”是“和”的異體字。29
異體字是指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其他寫法,字音和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
“龢”與“和”的字義不同,所以“龢”不是“和”的異體字。“和”的異體字是“咊”(段玉裁以“咊”為正),30 雖然“和”還有其他不同的異體,但這些只是寫法不同。
“龢”的異體字是“𥤉” 。
3、繁體字。“龢”是“和”的繁體字。
這個明顯不是。《通用規范漢字表》(2013年6月5日)中“龢、和”二字同存。
4、同源字。“龢”與“和”是同源字。
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將“龢、盉、和”三字當成是同源字。
凡語義相通(或相同),聲音相近(或相通轉)的字稱為同源字。
“龢、和”二字的讀音相同(同音字),但“龢、和”二字的字義不同(也不相通),所以不能稱作同源字。
二、現今書法家書寫錯誤。
1、周慧珺
下圖(圖片)為周慧珺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時發表的作品。作品中“永龢”應為“永和”。
2、其他
現今的書法家在使用“龢、和”二字時,造成寫別字的原因,很簡單。書法家們因不明“龢、和”二字的字義、關系,為求字形寫法的多樣性,主觀上認為:在繁體字體系中,可以將“和”寫成“龢”。
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從龠。31
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32
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33
和:相譍也。從口禾聲。34
盉:調味也。從皿禾聲。35
結論:
1、“龢、和”異字(異義,同音)。
2、“龢”的本義為“ 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調”的意思是指:古人制造新龠時,將依樣(龠樣)而造,并以龠樣為“標”,定正新龠的樂調,校準(龢)新龠的聲調的一系列過程。簡單點說:指“依樣制新龠,依樣調新龠的聲”。
3、“龢”今僅可用于“姓氏人名”或出現于引文。36
4、“和”的本義為“相譍也。從口禾聲。”這個世人沒爭議。
5、“龢、和”二字的關系:就是“龢”在上古時有用“和”通假(同音異字的通假)。“龢、和”二字在漢字使用的競爭中,“龢”競爭不過“和”,“龢”的使用被“和”邊緣化(但不死,今僅靠“姓氏人名”用字存活)。含“龢”字的詞對應被含“和”字的詞先被通假,后被取代。
6、文獻中“龢、和”一律固化。引用時按原文引用,不可私自更改。
簡表:
表二十四:現今“龢、和”二字的寫法與使用
簡圖:
建議:
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含附表《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標明:“和”,一級字,位列1131。“龢”,三級字 ,位列8095。附表又將“龢”當作“和”字的異體字,這樣處置反而復雜,并會割斷“龢”字的歷史,難以詮釋“龢”字在古代文獻中的字義,會導致后人對古代文獻的理解產生歧義,不妥。
建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將“龢”獨立出來,作為三級字,不作“和”字的異體字(本來就不是)。這樣處置就不會割斷“龢”字的歷史,可以詮釋“龢”字在古代文獻中的字義,也可以讓現在的人對“龢”字的使用有了準確的依據。
注釋:
本文因行文所需,大部分引用的字體為繁體字。
引用文獻中的“欽定四庫全書”均依文淵閣影印版。
本文使用工具書:
《書法字典》、《康熙字典》、《辭海》、《辭源》、《字海》、《新華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文注》、《玉篇》、《漢語大字典》、《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唐韻正》、《廣韻》、《集韻》等。
① 、4、8、10欽定四庫全書《國語》卷三,〈周語〉下, 吳•韋昭 注。
2宋•羅泌 撰,欽定四庫全書 《路史》 卷八,〈祝誦氏〉。
3人教版教材《語文》七年級下冊<口技>,149頁,2008年7月第3版,2015年11月第17次印刷。
5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 撰,《國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年12月第一版。
6宋•魏仲舉 編,欽定四庫全書《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荊潭裴均楊憑唱和詩序〉。
7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0月北京第1版,1979年5月上海第2次印刷。
9、22欽定四庫全書《禮記注疏》卷八,<檀弓>上,漢•鄭氏 注,唐•陸徳明 音義,孔穎逹 疏。“竽笙備而不和。注:無宮商之調音”。在這句話中,明顯看出“和”是“龢”的通假字。
11、28清•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刻本《說文解字注》:“各書多用諧爲龤。”今“龤”已不再使用,“龤、諧”已難區別。
12唐•栁宗元,欽定四庫全書《柳河東集》巻四十五,<非國語>下。
“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改“龢”為“和”。
“ 國無道而年穀龢熟”,這是柳氏正確的引用。
13、29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含附表《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附表將“龢”當作“和”字的異體字。
14古人早已注意到這種通假的用字現象。
a、欽定四庫全書《文選》巻三 ,梁•蕭統 編,唐•李善 註。善曰:《周禮》曰:“孤竹之管,雲和之瑟,和與龢古字通。”
b 、宋•丁度,欽定四庫全書《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龢,調也。通作和”。
c、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刻本《說文解字注》:“經傳多借和為龢”。
15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刻本《說文解字注》:“今則槩用和而龢廢矣。”
16、30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刻本《說文解字注》。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18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啟事。
19現上海書協副主席張偉生的齋名“怡和堂”,不可以寫成“怡龢堂”。
20欽定四庫全書《楚辭章句》巻十七,〈悼亂〉, 漢•王逸 撰。
21《說文系傳》中“龢”的例句,《康熙字典》中“龢”的例句,今《左傳》多數版本的原文已將“龢”改為“和”。
23欽定四庫全書《隋書》卷十六,<律歷>上,<志>第十一:“據律調聲”。“據律調聲”與“龢”的“依樣調聲”同理不同法,前難后易。仿制品一般采用“據律調聲”來“調聲”。
24民族樂器大師常敦明仿制。
25優酷•拍客視頻•紀實:“車間工人受邀復制曾候乙編鐘, 發現千年前編鐘奧秘, 不可思議。”仿制者劉佑年先生的解說。標題中的“曾候乙”應為“曾侯乙”。
26央視• “國寶檔案”:“賈湖骨笛”(上、下)。
27紀錄片•曾侯乙編鐘(原鐘)演奏《東方紅》。
31、32、33、34、35漢 . 許慎,欽定四庫全書《說文解字》。
36今閩籍畫家方政和,其作品簽名,有時寫成“方政龢”。則界定為:同一個人有二個名,一個名叫“政和”,另一個名叫“政龢”。不可以界定為:同一個人只有一個名叫“政和”,這個“政和”有“政和、政龢”二種寫法。
“表”注:
表一:
田其湜 編,《六體書法大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表六:
元•揭傒斯著,李夢生 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收入“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明•徐霈,《四庫•別集》十四,〈東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中華書局出版,1986出版。
郭廷以著,《中華民國史事日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9年出版。
表九:
晉•盧諶,〈覽古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 輯校。中華書局, 1983年09月出版。
唐•戴叔倫,《戴叔倫詩集校注》之〈孤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05月出版。
清•錢泳,《履園叢話》。中華書局,1979年12月出版。
表十一: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1月1日(第2版)。
表十四: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陳與郊 撰,《四庫•別集》之〈黃門集〉。
明•黃佐 撰,《四庫•別集》之〈泰泉集〉。
徐世昌 輯,《晚晴簃詩匯》。中國書店,1989年10月出版。
表二十二:
元•趙孟頫,《六體千字文》。《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