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過程,而非結果。
芝加哥一所高中,學生在畢業之前要通過一系列課程,如果有一門沒有完成,學校給的評語是:暫未通過。有的學生看到這個評語,會覺得自己很笨,很沒用,所有人都比自己優秀。而有的學生卻認為成績沒通過,我必須在學習上加倍努力(或者換一個學習方法),我要和我的老師交流交流,只是暫時未通過,假以時日,一定會通過的。其實這個評語雖然短,卻值得深究。值得深究的是什么呢?值得深究的是“暫時”。暫時意味著事情還有轉機,既然事情有轉機,為什么學生遇到這種事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呢?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這兩種人正好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前者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被證明。后者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即使人們在先天的能力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從而得到成長。
卡羅爾·德韋克是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會員。同時也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的杰出研究者,她的學術專著《自我理論:動機、人格和發展的角色》被世界教育協會評選為年度好書。其著作曾經被《紐約客》、《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等報刊雜志刊載。
下面我會詳細解析一下兩種思維方式,以及如何從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轉換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正如前面所說的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智力,潛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會產生一種讓自己表現的很聰明的欲望。他們會傾向于在自己擅長的能力區里展現自己,他們會從做的很好的事情里一次又一次重復的獲取樂趣。
因此,他們在遇到挑戰時,會避免挑戰,他們擔心會失敗。失敗會永久性定義他們。他們希望自己一開始就是完美無缺的,最好是不用學習,驚人的天賦就立馬顯現出來,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力很強,是不需要去努力學習。因為相信智力是固定的,所以他們認為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甚至會帶來更壞的結果。
他們遇到阻礙時,正如我一開始說的案例,考了低分,一開始會沮喪,難過,接著他們就會尋找比自己分數還低的人讓自己感受好一些,或者是責備他人,找借口以此來自我保護或者輕易放棄。
他們遇到批評時,會忽視有用的負面反饋信息。僅僅給自己添上“失敗”的標簽,久而久之,就會麻木,遇到人就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呀。
在他人成功時,感到他人的成功對自己造成了威脅。卡羅爾·德韋克在書中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作者釣上了一條魚,她的丈夫很為他驕傲。然而她丈夫的朋友卻說,你是怎么應付這一切的。他丈夫很困惑。你看固定性思維的人連朋友的妻子釣到一條魚都難以忍受,更別說他們自己的妻子在某些領域比自己優秀,會做出何種反應了。
因為之前的種種原因,即使他們很有才華,也是很早就固步自封,無法取得應該取得的成就。
那么,成長型思維的人又是怎么樣的呢?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智力可以通過后天努力提高,因此會產生學習的欲望,以此會傾向于挑戰新事物,在挑戰中獲得成長。
他們遇到挑戰時,會迎接挑戰,會覺得挑戰很有意思。他們會因為失敗痛苦,但是失敗不能對自己下定義。他們認為努力是有結果,而且是好結果。
他們遇到挫折時,不是尋找分數比自己低的來安慰自己,也不是找借口,責備他人,而是堅持不懈的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改正它們。誠然,堅持很難,改變很難,但是一定值得。
他們遇到批評時,從批評中學習;在他人成功時,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獲得新知,靈感,最終會取得很高的成就。
說到這里是不是對如何轉換成成長型思維方式更加感興趣了,在《終身成長》這本書里,作者給我們給我們分享了四個步驟:
首先,我們要接受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兩種相結合的產物
其次,我們要清楚什么原因導致了固定型思維方式?
然后,我們要了解當固定型模方式人格被激發后會發生些什么?
最后,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方式人格,讓它逐漸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
請注意: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你并不能成為像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也成為不了喬布斯那樣的互聯網大佬。或許,窮其一生,都不能攀上夢想的高峰,但是我們一定會比之前走的遠。
【有關評論】
全球最大教育獎一丹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著作《#終身成長#》中指出:成功并不是由能力和天賦所決定,而是取決于你的思維模式。影響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勵志之作,被無數次引用的成功學觀點: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于思維模式:是滿足于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豪、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決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遠。
本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浪圖書 201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