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句話幾乎被每一位大謀略家推崇并加以利用,那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他本質上就是“黃老之術”。
清朝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運用“黃老之術”很好的例子。 ?當時的曾國藩經過九年的征戰,平定了曾經占領大半個中國的天平軍,鞏固了清王朝政權,可謂功不可沒,并且在這期間發展了自己的羽翼,他的嫡系部隊--湘軍,都時訓練有素,以及他的學生無不掌握著軍政大權。這樣一個在朝庭炙手可熱的人物,在那個時代可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是做臣子的所能達到的極端了。但曾國藩本人卻沒這樣想。因為他深通黃老只術,知道什么叫功高震住,知道應該居高思危,于是他便運用黃老之術為他鋪路了。《老子》有句話說“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首;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內心要知足,如刀刃磨的過于鋒利,就容易折斷。一個人金銀財寶太多了,既會遭到別人的 ?,自己也會因而生活糜爛反而很難保住這些財寶。所以人富貴了應該謙虛退讓,韜光養晦,否則自招禍患。人在功成以后,要急流勇退,才符合自然的道理。 ?,曾國藩自己明白刀刃太鋒利了,要把它磨鈍些,于是他便著手訓練淮軍來接替他,以淮軍來壓制自己的湘軍。一般人看來,這種做法很不容易理解,其實如果我們去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我們就會很容易明白了。當時的湘軍由于剛剛打下太平天國,內心非常驕橫,很容易沖動。如果干出錯事,引起朝廷的警覺,那對曾國藩是非常危險的?,F在看來曾國藩的做法完全是得益于黃老之術的。另外,曾國藩曾國藩運用黃老之術的另一個典范要算他的家書了,表面上,他的家書記錄的只是一些瑣碎的家常小事,并無什么不軌企圖。但事實上他的書信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黃老思想。正是由于寫了這些小事,才讓朝廷覺得曾國藩并無野心,他只喜歡這些家?,嵥槎?,跟本沒必要對付他,這個時候,曾國藩便可安枕無憂了。最后他終于完成了老子所要求的最高標準“功成,名就,身退”為他自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黃老之學是除老莊學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黃老之學產生于中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于東周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并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或“工具性的道家”。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黃帝、老子關于「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上述主張在漢朝初期曾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結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東漢時,黃老之術與新產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就逐漸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黃老思想由學術而政治,對穩定漢初社會秩序及漢初經濟的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任何一種思想和理論都會受到時代的局限。以往人們較多地注意到黃老思想在漢初的積極作用,對其他方面的消極影響則關注較少。而這些影響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黃老之術講清靜無為、貴柔守雌、不為物累等,導致封建等級權威制被削弱。等級制是封建倫理制度的核心內容,是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漢初推崇黃老之術,在“君弱臣強”的形勢下,使諸侯王的勢力急劇膨脹,對漢政權構成極大威脅。此后相繼發生的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淮南王劉長的起兵和景帝即位不久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即證實了這一點。二是由于無為而治導致經濟上的自由放任政策,造就了一大批暴發戶,許多不法商人與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結,或經營鹽鐵,或冶銅鑄錢,大量侵吞國家資產,壟斷了國家經濟命脈。在生活上他們競相奢侈,嚴重敗壞社會風氣,“今雖刑鬻妾下賤,衣服得過諸侯,擬天子,是使天下人公得冒主而夫人務侈也”。腐朽的社會風習還導致社會治安狀況日益惡化。三是引起時人對當時政治、文化及習俗的激烈批判。在黃老因循自然、無為而治的原則下,漢初百姓生活得以安寧,生產得以發展,但侵蝕社會、危及西漢政權的異己力量也因此而惡性膨脹起來,從而引起許多敏銳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賈誼、賈山等的高度重視,對當時的政治現實多所批評與 匡建。他們的批評預示了漢代歷史上統治思想的又一次大的轉折即將到來。
在當時,對于正在大張旗鼓地推進文化巨變中的漢武帝來說,他怎能容忍一個聞名全國、影響極大的“黃老道學”的主張者?因此,黃老道學被統治階層扣上了“不合正統”的帽子,長期被“打入冷宮”,幾近湮沒在冰冷的歷史長河中。但他總不會消失。縱觀我國古老的歷史,無論是“善通機巧”的科學巨匠 張衡,還是聲名顯赫的文人墨客,甚至治國安邦、叱咤風云的 文臣武將,都無不通曉此道。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人類歷史似乎將千萬年來積蓄的能量加速爆發,使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變,每個人都目不暇接地忙著適應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靠工具理性幾乎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自然資源的高度開發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災疫流行、戰爭危險等威脅人類生存的難題也成為21世紀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