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游世界,在路上遇見無限美好
1603年,
荷蘭艦隊截獲一艘葡萄牙帆船,
船上載滿中國瓷器,
這就是著名的“克拉克瓷事件”。
「1. 荷蘭的黃金時期」
十六世紀末,第一支荷蘭船隊冒險駛出歐洲,向亞洲、非洲和美洲尋求貿易機會。160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成立,專門從事與亞洲的貿易,并很快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及運輸企業。[1,2,3]
十七世紀,荷蘭達到空前的繁榮,這段歷史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期。[1]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其共有6個分部,其中一個分部在荷蘭的代爾夫特市(Delft)。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從中國進口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圖1),使代爾夫特發現一條新的商業途徑。代爾夫特美術學校(The Delft School of Painting)也創立于這個時期,當時很多著名的畫家也出自這座學校。[3]這些因素都為后來荷蘭藍彩白釉陶(Delftware,或稱“荷蘭陶瓷”)的誕生奠定了伏筆。
?? 圖1:克拉克瓷,公元1600-1625年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2.中國與荷蘭的瓷器貿易浪潮」
1603年2月25日,荷蘭將軍范·赫姆斯克率領的艦隊在馬六甲海峽截獲葡萄牙帆船圣卡大尼那號(Santa Catarina),船上主要貨物是中國瓷器和生絲。隨后,這批貨物在阿姆斯特丹的拍賣中獲得250萬荷蘭盾的高價。[4]大帆船在荷蘭語中寫作Kraak(克拉克,英語寫作Carrack),所以這艘葡萄牙帆船上的中國瓷器被稱為Kraakporselein(克拉克瓷,圖2)。從此克拉克瓷成為荷蘭家喻戶曉的習語,意指中國明代后期的青花瓷器。[4]也有記錄認為克拉克事件發生在1604年,即明萬歷三十二年。[5]
?? 圖2:克拉克瓷,青花開光花果松鹿圖盤
明萬歷,北京故宮博物院
1614年(即明萬歷四十二年),荷蘭商船克爾德蘭號(Kerderland)從爪哇巴達姆港(Badam)啟航回國,內裝碗、碟、杯、盤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中國瓷器69,057件,總價值荷蘭幣1,154,511弗羅林(荷蘭幣)。從這次航行可以看出,瓷器是當時中荷貿易的主要貨物,而且貿易量很大。[6]
同時也說明,當時爪哇或周邊區域內存在中國瓷器的貿易和轉運中心,瓷器貿易的規模非常龐大,來自中國的外銷瓷器,源源不斷的販運到這里,再分銷和轉運往歐洲各地。這樣的貿易和轉運中心可能有多個,有的可能屬于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自己的瓷器和香料的貿易轉運站,也可能存在共同的貿易市場。從阿克拉事件和克爾德蘭號商船的情況看,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爪哇都應該具有自己單獨的貿易中轉站。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Badavia,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還設有貿易基地。葡萄牙人在的馬拉克卡島(Malacca)上與中國商人進行瓷器交易[14]。同樣在這個區域可能擁有瓷器貿易中轉站的還有在十七、十八世紀與荷蘭一起壟斷亞洲貿易的英國,以及后來的法國、丹麥、瑞典和奧地利。
?? 圖3:荷蘭東印度公司訂制粉彩帶“VOC”字母杯碟,清·雍正,約公元1728年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從1604年至1656年的52年間,荷蘭進口中國瓷器超過300萬件(圖3)。根據史料統計,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共向中國和日本購買了1200萬件瓷器,其中中國瓷器約1010萬,日本瓷器190萬件。由于看到進口中國瓷器的暴利,歐洲各國都加入中國瓷器貿易的行列。以瑞典為例,從1750至1775的25年間,便從中國進口瓷器1100萬件以上。[5]
?? 圖4:中國青花瓷“肯迪”,維特·利烏號沉船出土,17世紀,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由于競爭亞洲的貿易資源和歐洲的市場,當時的歐洲海上貿易強國間經常會發生海戰,中國瓷器也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1976年,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維特·利烏號的殘骸中發現一件中國的象形清花水壺(圖4),在馬來語中稱為“肯迪”。瓷象的兩只長牙是出水口,身上裝飾菊花紋和萬字紋,在中國分別親切和長壽。該船在1613年返航回國途中沉于大西洋圣海倫娜島附近。當時,維特·利烏號與兩艘葡萄牙船交戰,在海戰最激烈的時候,其一門大炮忽然爆炸,維特·利烏號因此被炸毀沉入海底。從維特·利烏號的貨物清單上可知,除了幾百件瓷器,船上還有125袋肉豆蔻(約900公斤)、15,171袋胡椒(約10萬公斤)和1317顆鉆石,總價值約850萬荷蘭盾。[7]
「3.荷蘭藍彩白釉陶的創燒」
荷蘭代爾夫的藍彩白釉陶最先借鑒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錫釉陶工藝。意大利于13世紀創燒成功白色琺瑯釉陶器。西班牙大約于1350年開始使用鈷藍色,巴特爾納和瑪尼薩斯成為錫釉陶燒造中心,其錫釉陶技術源自更早期的伊斯蘭技術[16]。馬略卡是一個近鄰意大利的西班牙小島,14至15世紀西班牙瑪尼薩斯錫釉彩陶器經過馬略卡島轉運到意大利。[16]15世紀,意大利羅比亞氏制作的以綠、褐、黃、紫彩繪的錫白釉陶被稱為馬略卡陶器,直譯自意大利文Majolika,即彩陶的意思。16世紀的學者C·辟克爾索在其著作《陶藝三書》中詳細記載了意大利錫釉彩陶的工藝:陶器先制胚成型,自然干燥和素燒1050℃-1150℃后,施掛錫和鉛料混合而成的白釉,釉干后進行彩繪,然后二次入窯經900℃-1000℃燒成。[8]可見意大利馬略卡錫白釉彩陶采用的是釉上彩燒造工藝。
?? 圖5:代爾夫特產仿克拉克瓷藍彩錫白釉陶盤,17世紀后期,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
17世紀初,代爾夫特的窯廠開始模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花飾彩陶制作錫白釉陶器,進而在中國青花瓷的紋樣基礎上制作出代爾夫特藍彩白釉陶-Delftware(圖5)。[8]
荷蘭代爾夫特的窯廠采用注漿成型法制作素胎,主要是因為當地陶土特性的緣故[9]。代爾夫特出產優質的“荷蘭紅泥”(主要由粘土和泥炭組成),由于產量的原因,同時也從英國[10]、德國和比利時[11]進口胎土原料。
18世紀前半葉,中國景德鎮陶瓷的工藝秘密被荷蘭人獲知,這使代爾夫特的陶瓷工業邁上一個新臺階。在景德鎮生活了7年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弗朗索瓦·澤維爾·昂特雷科萊(FrancoisXavier d’ Entrecolles,漢名殷弘緒,1662-1741年)將景德鎮的制胎、施釉、燒成工藝,尤其是高嶺土這一“秘密”帶回歐洲,隨后代爾夫特的窯廠掌握了在胎土中添加氧化鋁成分較高的高嶺土技術,之后逐漸制成1200℃燒成的藍陶產品(圖6)。[13]
?? 圖6:西洋人物紋迷宮紋鏤空頸藍彩錫白釉陶單柄持壺,公元1760年,費城美術館
17世紀后半葉和18世紀前半葉,代爾夫特的藍白彩釉陶器生產十分興旺,共有25家工廠。[12]
「4.荷蘭藍彩白釉陶的熱銷」
中國在明末清初的1640年至1650年間因戰亂而瓷器出口銳減,代之而起的日本瓷器價格非常貴,使代爾夫特的藍彩白釉陶燒造業獲得一個極好的發展機會,并隨之興盛起來。[14]
?? 圖7:藍彩錫白釉年輕威廉三世奧蘭治親王肖像盤,公元1658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17世紀后期,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圖7)及其英國妻子瑪麗·斯圖爾特(圖8)在荷蘭很受歡迎。瑪麗是一個代爾夫特藍彩錫白釉陶器的熱心收藏家。位于尼德蘭和英格蘭的宮殿到處都是代爾夫特生產的藍彩錫白釉陶器。這對代爾夫特的彩釉陶器行業是一個寶貴的機遇,因為宮廷各界、海外皇室以及富有民眾也都紛紛加入大量訂購的行列。[15]
?? 圖8:藍彩錫白釉斯圖爾特瑪麗二世半身像陶器,公元1680-1685年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瑪麗對于中國瓷器和代爾夫特藍彩錫白釉陶器的熱情有點過度。根據丹尼爾·笛福在18世紀早期的文種提到:“在我看來,王后帶來了一種使用瓷器裝飾房間的習慣或性格,后來增加到一個奇怪的程度,瓷器堆積在櫥柜、書桌和每個壁爐臺上,觸及天花板的頂部……直到有人開始對它們的費用表示不滿為止。”[15]
「5.中國青花瓷的影響」
從克拉克事件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了上千萬件的青花瓷。克拉克瓷的特點是開光瓷盤的構圖形式,即在盤、碗、碟器物的口沿處繪制分格圖形,以及在中心部位繪制有幾何形開光裝飾的人物山水、花卉蟲蝶、亭臺樓閣等圖案,開光的間隙填繪錦地紋、瓔珞紋,等。后期出現較多人物故事題材,如山林高士、刀馬人物等紋樣,這些主題紋樣的邊緣常常以纏枝花卉、蕉葉紋、蓮瓣紋進行裝飾(圖9)。克拉克瓷的特殊紋樣是專為適應歐洲市場和西方人審美燒制。[17]
?? 圖9:開光龍紋青花克拉克盤,萬歷時期制成化款器,明·萬歷(公元1573-1620年)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代爾夫特錫白釉彩陶大量模仿中國傳統青花瓷和克拉克瓷圖案及造型(圖10),后來在工藝創新的基礎上,還模仿中國的青花五彩瓷(圖11,圖12)和青花釉里紅瓷圖案(圖13)。
?? 圖10:仿景德鎮青花藍彩錫白釉盤
公元168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 圖11:康熙款五彩龍鳳穿花紋碗瓷
公元1662-1722年,北京故宮博物院
?? 圖12:仿青花五彩錫白釉麒麟朝鳳紋陶盤,公元1680-169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 圖13:仿青花釉里紅人物紋錫白釉彩陶盤,公元1680-169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在1667年荷蘭首次大量進口茶葉后,喝茶很快流行起來。早年,茶葉非常昂貴,需要放入從中國進口或在代爾夫特仿制的小壺中沖泡(圖14)。在飲用前,需將茶葉和熱水進行混合。在日本和中國的彩繪瓷器影響下,代爾夫特的釉陶工廠開始以多種顏色繪制陶器,類似中國的五彩瓷器。霍普斯坦恩家族在大約1680年,第一個采用了這種工藝。在焙燒過程中,藍色、綠色與白色釉料相熔合,隨后添加紅色和金色,以較低溫度二次入窯燒制(圖15)。[18]
?? 圖14:仿景德鎮鹿紋青花五彩錫白釉提梁壺彩陶器,荷蘭代爾夫特陶器廠,墨里恩舒夫特制
公元1685-169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 圖15:人物紋五彩錫白釉罐陶器
公元1680-169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17世紀20年代之后,荷蘭郁金香熱興起,并發展到瘋狂的地步,價格直指黃金。[19]這時期代爾夫特生產了一種高塔狀錫白釉藍彩陶郁金香花瓶,能看到中國佛塔建筑的風格,其圖案通常結合了東西方的元素(圖16)。
?? 圖16:高塔藍彩錫白釉郁金香花插陶器,荷蘭代爾夫特陶器廠墨里恩舒夫特制,公元1710-172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6.其他文化元素的影響」
除了中國青花瓷之外,荷蘭施彩錫白釉陶上還能看到日本的伊萬里瓷器風格(圖17)和印度元素(圖18)。
?? 圖17:仿伊萬里風格描金錫白釉彩罐陶器,公元1657-1818年,荷蘭代爾夫特陶器廠,De Griecksche制,費城美術館
受中國青花瓷工藝和造型元素的影響,朝鮮的李參平于1616年在以有田為中心的肥前地區燒制出日本本國瓷器,被稱為有田燒或有田瓷、肥前瓷,因為要通過附近的伊萬里港(Imari)轉運輸出,所以也被稱為伊萬里燒(圖18),對于西歐而言,伊萬里燒的名稱更熟悉。[20]后來柿右衛門(Kakiemon,1595-1666年)又燒制成赤繪(圖19),使日本瓷繪技藝又更進一步,可以在釉面上自由施展紅、黃、藍、紫等釉色。這種技法也被荷蘭工匠借鑒到代爾夫特錫白釉五彩陶器中[21]。在仿制景德鎮瓷器的同時,伊萬里燒又衍生紅藍金彩、五彩加金、紅地描金、青花紅地描金等彩繪加金的技法,甚至是大片金色鋪地的技法,這種同時融入日本浮世繪卻與中國風格迥異的樣式叫“錦手”、“金蘭(瀾)手”。[20]這些日本瓷器在荷蘭廣受歡迎,并體現在代爾夫特錫白釉彩陶上。
?? 圖18:宮廷貴婦人物紋伊萬里燒,日本江戶時期(公元1615-1868年),公元1780年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圖19:司馬光砸缸故事紋赤繪瓷盤,日本江戶時期(公元1615-1868年),公元1700-172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另外,代爾夫特錫白釉彩陶上還能看到來自印度的影響。美國費城藝術館收藏的一件代爾夫特錫白釉彩陶上采用山羊絨色版(Cashmire Palette)紋飾(圖20),其靈感可能源自當時非常流行的印度山羊絨披肩。[21]
?? 圖20:山羊絨色版紋飾錫白釉花瓶陶器
公元1710-1720年,費城美術館
「7.荷蘭藍彩白釉陶發展」
除了日用品和工藝品,代爾夫特還制作極具有特色的藍白建筑釉磚(圖21),除了滿足荷蘭國內需求,還向法國、德國、俄國和印度出口。[23]這些藍白錫釉磚上能看到部分中國題材的元素,但是大部分是荷蘭的藝術元素,其廣受荷蘭民眾喜愛。最近作者乘坐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的飛機,其飛行安全警示動畫即使用代爾夫特手繪藍白釉磚為藍本。
?? 圖21:來自漢普頓王宮水榭的部分人物紋藍彩錫白釉壁磚,荷蘭代爾夫特陶器廠,公元169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代爾夫特還生產錫白釉藍彩鞋子(圖22)、小提琴(圖23)、人物半身像、墨水瓶(圖24)等各種荷蘭及歐洲風格的紀念品、陳設和裝飾品。
?? 圖22:鞋子形藍彩錫白釉彩陶器
公元1660-1675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 圖23:小提琴形藍彩錫白釉彩陶器
公元1705-171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 圖24:藍彩錫白釉彩陶墨水瓶
公元1670-1680年,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至今,代爾夫特藍彩陶窯廠還保持手工彩繪等各種傳統。
「8.結 語」
四百多年前的克拉克瓷事件,極大推動了荷蘭乃至歐洲與中國的青花瓷貿易,導致荷蘭藍彩錫白釉陶的誕生和發展,成就了一段中外交流史的佳話。
青花瓷的歐洲之花
參考資料:
1.Rijks Museum Amsterdam: 《代表作指南》,第6頁,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2009。
2.宋軍. 2016:《試論近代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工藝特點及其影響》,第8頁,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
3.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17-18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4.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25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5.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34-37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6.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27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7.Rijks Museum Amsterdam: 《代表作指南》,第38頁,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2009。
8.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19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9.宋軍. 2016:《試論近代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工藝特點及其影響》,第21頁,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
10.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21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11.宋軍. 2016:《試論近代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工藝特點及其影響》,第25頁,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
12.Rijks Museum Amsterdam: 《代表作指南》,第64頁,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2009。
13.宋軍. 2016:《試論近代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工藝特點及其影響》,第13頁,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
14.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31-32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15.Rijks Museum Amsterdam: 《代表作指南》,第65頁,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2009。
16.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45-46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17.宋軍. 2016:《試論近代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工藝特點及其影響》,第9頁,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
18.Rijks Museum Amsterdam: 《代表作指南》,第67頁,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2009。
19.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84-85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20.宋軍. 2016:《試論近代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工藝特點及其影響》,第18-19頁,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
21.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87-88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22.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展品介紹。
23.劉謙功. 2007:《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實意義》,第75-76頁,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行游
印章珠子博物館研究策展人
牛津大學、倫敦大學、
大英博物館等機構訪問學者
世界珠子研究者協會會員
埃及探險協會會員
行游世界 路上遇見無限美好
了解更多世界古文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