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的地理環境特殊,南部與印度接壤,北部是堪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在這中間是尼泊爾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加德滿都河谷。
尼泊爾保留著豐富的佛教和印度教造像,雕塑作品材質多樣,有青銅、紅銅、木質、泥質等。尼泊爾和西藏相鄰,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之中,有許多河谷和山口,是尼藏之間交流的天然通道。
尼泊爾人很早就熟練掌握了銅像鑄造技術,其工藝舉世聞名。加之尼泊爾的佛教傳統未曾中斷,在印度佛教衰微之后,尼泊爾成為西藏藝術向外借鑒的最主要源頭。
尼泊爾的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從4世紀至9世紀,為理查維王朝(Licchavi)統治時期;9世紀至1200年前后,被稱為過渡期;1200年前后至1482年,早期馬拉王朝(Malla);1482至1768年,晚期馬拉王朝;1769至2008年,由沙阿王朝(Shah)統治;從2008年起,尼泊爾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
其中,與藏傳佛教美術關系密切的時期,是從理查維王朝到馬拉王朝。
大鵬金翅鳥塑像
李查維族國王在公元465年刻下碑銘,通常被認為是加德滿都谷地歷史開端的標志。
保存至今的5世紀中期到8世紀的碑文,提到一些理查維時期的佛教狀況。理查維一族崇拜濕婆神,同時并不反對佛教,也有一些王室成員建立了佛教寺院。
隨著理查維王朝的結束,尼泊爾歷史進入相對動蕩的時代,混亂和內戰一直持續到1200年左右馬拉王朝建立。在這一過渡時期,密教逐漸盛行,多面多臂的菩薩像時有出現。
印度的笈多和帕拉藝術此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尼泊爾,但尼泊爾人對于人物的平衡和衣飾的處理有著獨到之處,創造出輕盈優雅的人物形象。
7 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尼泊爾 高60厘米 布達拉宮藏
尼泊爾的銅像制作歷史悠久,最晚從7世紀開始,尼泊爾就是重要的鑄造中心。尼泊爾的銅造像工藝,大多由生活于加德滿都河谷的紐瓦爾人所從事,紐瓦爾人普遍信奉佛教,也有少數人信奉印度教。他們有自己的語言——紐瓦利語,屬于藏緬語系,文字使用印度的天城體。
8/9世紀 銅鎏金馬頭金剛
尼泊爾 高40.5厘米 拉薩大昭寺藏
理查維時期,尼泊爾的藝術家從印度笈多和后笈多的藝術風格中汲取靈感,強調內在的精神力量,圓潤的外形和簡約的裝飾,是尼泊爾早期造像的特色。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尼泊爾出產“赤銅”,這在現存的銅造像中也可見一斑。
10/11世紀 銅釋迦牟尼佛
尼泊爾 高71厘米 布達拉宮藏
11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尼泊爾 高50.8厘米 布達拉宮藏
9-13世紀的尼泊爾過渡期,在時間上雖與帕拉王朝有重合之處,但尼泊爾的造像,人物肢體與動態更加柔軟流暢優美,不似帕拉時期激烈剛硬。
11世紀 銅鎏金彌勒菩薩
尼泊爾 高66厘米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11-12世紀 銅鎏金蓮花手菩薩
尼泊爾 高58.4厘米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13世紀開始的馬拉王朝,統治著以加德滿都河谷為中心的地區,在尼泊爾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從1200-1482年,被稱為早期馬拉王朝,是馬拉王朝統一的時代。從1482-1768年,原本統一的馬拉王朝分裂為三公國,也被稱為晚期馬拉王朝。
在早期馬拉王朝,紐瓦爾因素在尼泊爾文化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紐瓦利語也占據重要位置。紐瓦爾人多為出色的藝術家和手工業者,尤其以高超的鑄銅技術聞名于世。
從13世紀到15世紀,紐瓦爾藝術家們發揮著出色的藝術天分,不遺余力的裝飾著各處的佛教寺院。在第4位馬拉國王加雅比瑪馬拉(Jayabhīmamalla)當政期間,16歲的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1245-1306年)率領著約八十人組成的藝術家團隊趕赴西藏,在西藏建造了金塔。
阿尼哥雕塑
十三世紀 (傳)阿尼哥造夾纻漆菩薩像
尺寸:58.5 x 43.3 x 29.5 cm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收藏
之后,阿尼哥又隨八思巴奔赴元大都,覲見忽必烈,并接受了忽必烈的邀請,與其他二十多位尼泊爾藝術家一起在元大都建寺造像,培養工匠,在中尼佛教美術交流史上留下了輝煌一頁。
13世紀 銅鎏金菩薩立像
尼泊爾 美國諾頓·西蒙美術館
13世紀,隨著印度佛教的衰亡,許多印度佛教徒逃亡到尼泊爾,給尼泊爾的佛教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失去了與印度佛教的交流,尼泊爾在佛教發展上變得孤立,隨之也形成了獨有的尼泊爾特色。
與理查維時期佛教造像少有鎏金的狀況相反,早期馬拉王朝的造像常常鎏金。此外,寶石鑲嵌在尼泊爾的紅銅造像中幾乎不見于9世紀之前的作品,然而在此時卻大放異彩,成為金銅造像重要的裝飾手法。
早期馬拉王朝,帶有紀年的作品不多,但風格較為明顯。14-15世紀的尼泊爾造像有日趨繁復華麗的傾向。從人物比例來說,頭部顯得略大,四肢粗壯。全身的飾物,如項圈、腰帶、帔帛等裝飾所占面積增大。
如果說尼泊爾早期造像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生命力的形體,這時的造像,首先映入人眼的是紛繁的裝飾。
但如論如何,尼泊爾的華麗與印度帕拉完全不同,帕拉的華麗充滿著犀利和剛硬,體現出蓄勢待發的力量感,而尼泊爾造像,從人物到裝飾都顯得更為柔軟,極少使用直線和銳利的轉折,人物姿態也更加輕松自如。
在馬拉王朝統治的加德滿都河谷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王國,他們在藝術上同屬尼泊爾藝術的范疇,其中相對有影響力的要屬卡薩馬拉王朝(Khasa Malla,或稱迦舍-末羅王朝),它的存在時間基本與早期馬拉王朝的統治時期并行。
從12-14世紀,卡薩馬拉王朝統治著從尼泊爾西部到西藏西部的廣大地區,這個王朝的來源并不明確,他們很可能來自印度,使用的語言是印度-雅利安語,其都城位于尼泊爾西部卡爾納里(Karnālī)地區的色木加(Semjā),13-14世紀是其鼎盛期。卡薩馬拉王朝的統治時間并不長,有時也會襲擊和掠奪東部的加德滿都河谷,也有可能將不少洗劫而來的造像帶回自己的都城。卡薩馬拉的國王是熱心的佛教徒,也積極資助佛教藝術的發展,制作了不少精美的佛教藝術品。
15-18世紀的晚期馬拉王朝時期,統一王朝分裂為三個小公國,內戰不斷。三國分立期的晚期馬拉王朝,尼泊爾造像延續了早期馬拉風格,同時出現多樣化傾向。
尼泊爾造像藝術持續時間長,影響廣泛。尼泊爾藝術來自于印度,但顯然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同。與帕拉造像相比,尼泊爾雕塑總是顯示出優雅的線條和簡約之風,不喜造作和夸張的表現,即使在后來的馬拉時期,人物裝飾與背景略顯繁縟,但依然貫穿著尼泊爾的藝術特色,人物姿態舒緩、優美,無論以何種材質展現,我們都能看到紐瓦爾人出色的藝術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