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保利廈門《遠(yuǎn)山晚翠—中國古代陶瓷》專場將于8月4日下午19:30在廈門瑞頤大酒店A廳舉槌,本次共31件拍品,我們將一一為大家作詳細(xì)介紹。其中,元 龍泉窯牡丹紋梅瓶 是本次的重點拍品,估價RMB 5,000,000-6,000,000,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
重點拍品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家聚樂部》 后面精彩繼續(xù)
LOT號:0517元 龍泉窯牡丹紋梅瓶
尺寸:高46cm
估價:RMB 5,000,000-6,000,000
說明:拍品唇口外侈,短頸,豐肩,鼓腹,下腹?jié)u收,至底微外撇,圈足,器型飽滿豐潤,古樸壯碩,極富元代所崇尚的粗獷之美。通體施青釉,釉色深沉素雅,釉面凝膩具溫潤光澤,自頸部至近足處刻繪紋飾,肩部飾簡約弦紋,腹部主體部分刻牡丹紋,花葉婀娜柔嫩,足脛處以菊瓣紋環(huán)繞,紋飾布局疏密有致,雖分布面積較大但絲毫不予密集之感,空靈疏朗,近足底一圈露胎,胎質(zhì)堅密,呈朱褐色。
龍泉窯是中國制瓷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的瓷窯系之一,早于三國兩晉時期便已出現(xiàn),因其瑩潤蒼翠的釉色為人們所喜愛。據(jù)《處州府志》記載,龍泉窯“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因燒造之器物釉色純正,質(zhì)量極高,其中粉青釉、梅子青更是達(dá)到了青瓷釉色絕美之境界,龍泉青瓷因而成為宮廷御用之器。早期龍泉青瓷釉色淡青,劃花細(xì)膩,有別于晚期龍泉青瓷釉色深綠,裝飾隨性,時出無紋之作,相較之下,早期龍泉青瓷與同省北部之越窯及北方耀州窯風(fēng)格更為相似,但此時已見獨特風(fēng)格,刻劃紋樣精美,線條細(xì)致生動。南宋時,龍泉窯結(jié)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元明時期的龍泉青瓷各有特點,元代光澤沉練,本品即為元代典例,精妙難得。
參閱: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編號 2239
梅瓶的形制歷史悠久,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有關(guān)其形制的記載可見近代許之衡于《飲流齋說瓷》中記載“梅瓶口細(xì)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上寬下窄的瓶形看似易傾倒,細(xì)觀之可見底足處較為厚重,將器身重心降低,此等保持平衡之法頗為巧妙。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進(jìn)入鼎盛階段,青瓷質(zhì)量顯著提高。南宋莊綽于《雞肋篇》中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拍品形制獨特,頗為罕見,尺寸較常見梅瓶大,與元代青花梅瓶尺寸更為近似,最寬徑略低垂,更顯恢弘和厚實,但線條更為輕緩流暢,脛部較常見梅瓶更為纖細(xì),使得觀感平衡舒適。常見龍泉窯梅瓶高度多在40厘米左右,本品尺寸特殊。可資比較見,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專場中一件徐展堂的舊藏“明14/15世紀(jì)的龍泉青釉帶蓋梅瓶”編號2239,終以1383萬港幣成交。翻閱公私典藏,《世界陶瓷全集13·遼、金、元》中紀(jì)錄了數(shù)件元代梅瓶,但相似度較高者極其難覓,梅瓶自宋至清,腹部位置由低逐漸升高,但圓潤且腹部上下均勻如本件者實屬匱乏,對比諸多同類器不難發(fā)現(xiàn)拍品之特殊,實屬罕珍。
LOT號:0501 明洪武 龍泉青釉八方硯
尺寸:直徑12.5cm
款識:“洪武伍年”款
估價:RMB 50,000-80,000
說明:瓷硯在兩晉南北朝到唐代時較為流行,龍泉硯在文房瓷中較為少見。本品為八方形,短直腹,器身起棱處下立一方足,足內(nèi)為二層臺,中心凹陷玉璧為底。外壁八棱腹部模印八卦紋干、兌、離、震、巽、坎、艮、坤八種紋飾。通體施青釉,唯硯面露胎無釉呈橙紅色,利于發(fā)墨,于底部中心刻“洪武伍年”四字雙行楷書款。整體制作精良細(xì)致,有大片開片,釉色瑩潤豐腴,為明代龍泉文房佳品。
展覽:
“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道德經(jīng)」二十一
LOT號:0502明洪武 龍泉窯刻纏枝牡丹紋碗
尺寸:直徑29cm;高13.5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說明:本品敞口,圓唇,弧形壁、圈足。內(nèi)外壁均刻花裝飾,花葉清新,繁茂舒展。外壁剔地拱花裝飾,外口緣回紋一周,腹為纏枝花卉,剔地的底面亦留剔刻的清晰條紋;碗心飾花卉枝葉紋,質(zhì)感強烈,祥花牡丹輕盈舒展,神采奕奕,躍然眼前;腹下作寬蕉葉紋,鋸齒狀葉緣緊密相接,刻工嫻熟。通體施龍泉青釉,釉面厚腴溫潤,釉色清透蒼潤,碧翠怡人,使其品質(zhì)上乘,氣度嚴(yán)謹(jǐn)。整器工藝精致入微,刀法嫻熟奔放,氣韻沉靜渾厚,時代特征鮮明,為明代早期龍泉窯之佳器。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68,圖27
《龍泉窯青瓷》,朱伯謙編著,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274,圖260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家大參考》 后面精彩繼續(xù)
LOT號:0503明初 龍泉青釉劃花四季花卉紋碗
尺寸:直徑21.5cm
估價:RMB 50,000-80,000
說明:拍品唇口微敞,深弧腹,圈足。全器內(nèi)外壁均刻劃纏枝西番蓮紋,花型飽滿,枝蔓及大小葉片布滿空間,繁密錦簇。圈足飾回紋,器底有墊燒痕跡,露胎處呈紅褐色。
此紋樣與景德鎮(zhèn)出品青花紋樣十分相似,實證了處州官窯的存在和高超的制作水平。龍泉制品以其獨特的裝飾手法,豐富了明初瓷器裝飾藝術(shù)的多樣性。諸多紋飾,在景德鎮(zhèn)以釉下繪畫表現(xiàn)的圖樣,在龍泉窯則以雕刻來呈現(xiàn),以符合宮廷發(fā)下紙本官的要求。一方面,制作難度上大大增加,陰干的泥坯,刻劃不易,刀工不如毛筆書寫繪畫流暢;另一方面,雕刻的線條常被溫潤似玉的釉水遮蓋,不易辨識。如此品,紋飾清晰、刀工流暢者實屬難得精品。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龍泉窯劃花花卉碗,造型尺寸相仿,紋飾刻劃極為相似,可作比較。
展覽:“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42,圖12
LOT號:0504元末明初 龍泉窯觀音坐像
尺寸:高26cm
估價:RMB 300,000-500,000
說明:拍品觀音全跏趺坐于龕內(nèi),手結(jié)禪定印,面容飽滿,神態(tài)端莊,雙目微閉,給人以寧靜祥和之感,唇角深凹,微微上翹,浮現(xiàn)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顯得飽滿秀美,妙麗莊嚴(yán),頭頂花冠,胸佩瓔珞,披帛著長裙,衣紋線條流暢,層次豐富如波浪般起伏跌宕。
佛龕以堆塑的如意云紋作成燈罩山子狀,峰巒迭翠,祥云環(huán)繞,旭日東升,下附海水浪花紋底座。龕前有金童玉女對立侍奉,一為拱手一作捧珠。龕壁兩側(cè)堆貼有綬帶鳥、凈水瓶。整件制品除觀音、童子臉部、胸部澀胎無釉呈赭紅色外,其余皆施青釉,赭紅與翠青兩相對比襯托,相映生輝,精美絕倫,令人印象深刻。
此新穎別致的“露胎”的裝飾技法被運用的淋漓盡致,集龍泉窯堆塑、模印等主要裝飾技法于一身,人物刻畫細(xì)膩,生動傳神。青釉凝潤如脂,制作精美絕倫,彌足珍貴,是釉瓷質(zhì)地美和藝術(shù)表現(xiàn)美與佛教藝術(shù)完美的結(jié)晶,于公私典藏中頗為罕見。
縱覽各大公私典藏,吉林省博物館藏有一堆塑觀音像,與本品極為相像,該器為元代龍泉窯青瓷的代表作,見《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1998年,頁247,圖232,可資比較。另有一明代佛龕觀音亦可與本品相較,該器尺寸較本件觀音像略大,參見《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頁326,圖289。香港蘇富比1996年11月4日拍出一件明十四世紀(jì)晚期的龍泉窯青瓷童子拜觀音像亦與本品極為相似,可資參考。
參閱:《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247,圖232
《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北京,2013年,頁326 圖289
《香港蘇富比三十周年》,頁134,圖112
LOT號:0505明 龍泉窯暗刻花卉紋梅瓶
尺寸:高49cm
估價:RMB 300,000-500,000
說明:此件梅瓶體形較為壯碩,小口,凸圓唇,短直頸,豐肩,腹部漸收,較為瘦長,圈足足端外撇。瓶身運用暗刻的技法裝飾,自上而下紋飾大體分為四部分,紋飾間利用四組玄紋隔開,脛部及頸部刻劃蕉葉紋,肩部飾蓮瓣紋、纏枝花卉紋,腹部主體紋飾為纏枝牡丹紋,紋飾布局合理,刻畫細(xì)膩,一絲不茍。除足底一圈露胎外,其余部分滿施青釉,釉面均勻流淌,發(fā)色純潤,盡顯龍泉窯青釉之美感。龍泉窯自創(chuàng)燒以來,以青釉聞名,而元代到明早期為其第三個輝煌期,明龍泉官窯器延續(xù)了元代的大器風(fēng)范,將厚實雄渾的審美理念發(fā)揮到極致。
翻閱公私典藏,龍泉窯與之相仿器形有一例見于《龍泉窯青瓷》,259頁,現(xiàn)藏于浙江省金華侍王府紀(jì)念館。其器形區(qū)別于后世梅瓶肩與下腹部相較懸殊的比例,代之以較為和緩的曲線,腹部占比較大,至足脛處收斂。該器與拍品相比其上亦暗刻牡丹紋,僅尺寸較小,可資比較。
來源:
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編號2996
上海道明2014年12月11日,編號147
參閱:
《龍泉窯青瓷》,朱伯謙,臺北,1998年,259頁,圖244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精藏門》 后面精彩繼續(xù)
LOT號:0506明初 龍泉青釉刻花卉盤
尺寸:直徑19.5cm
估價:RMB 50,000-80,000
說明:本品圓唇,敞口,淺腹,圈足。通體施青釉,器內(nèi)外滿飾花卉紋。盤內(nèi)底緣凹下一周為界,底面寬平,飾拱番蓮紋一組,枝葉四張,空間勻稱;內(nèi)壁為纏枝四季花卉紋,花葉紛繁,紋飾緊密,幾無隙地;內(nèi)口沿飾劃花轉(zhuǎn)枝卷草紋一周;外壁同為纏枝蓮紋,底足飾回紋一圈。足端平切齊整,裹足滿釉,底部留整齊的環(huán)形無釉墊燒區(qū),露胎處呈紅褐色。全器釉色如春水凝聚,青潤肥厚。與本品器型相同,紋飾相類,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十五世紀(jì)龍泉窯劃花花卉盤,可資比較。
展覽:“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96,編號45
LOT號:0507明早期 龍泉窯刻四季花卉碗
尺寸:直徑20.5cm;高10.5cm
估價:RMB 300,000-500,000
說明:本品敞口,弧形窄而深,斂腹,圈足。底足裹釉,內(nèi)留澀胎一周,旋修甚為規(guī)整,為墊燒所用,露火石紅。內(nèi)外壁分別運用剔刻技法雕飾花果紋,碗心刻折枝牡丹紋,內(nèi)壁刻荔枝、壽桃、牡丹、山茶花等六種纏枝花卉,腹部刻纏枝茶花、菊花、牡丹等四季花卉,足外墻飾幾何紋樣。內(nèi)外壁圖案布置繁密,花葉繁枝交錯,幾無空隙,而花形舒展優(yōu)美,枝葉掩映折屈,刻劃技法嫻熟,紋飾清晰立體,花紋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一體,無不彰顯出制作者以刀代筆的非凡造詣。造型敦厚端莊,氣息古拙渾厚,通體施青釉,釉色沉穩(wěn)溫潤,玉質(zhì)感強,蒼翠怡人,此為明早期處州龍泉窯之精品。
龍泉窯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明初之際便深得宮廷賞識,依照內(nèi)府頒定的“樣制”,為宮廷生產(chǎn)宮用器皿,此時已與景德鎮(zhèn)窯具有同等重要的官窯地位,均為朝廷燒造御瓷。同樣的官樣紋飾,在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上表現(xiàn)為青花裝飾,在龍泉窯青瓷上就表現(xiàn)為刻花、劃花裝飾。在不同器形上重復(fù)使用,其精細(xì)程度,非民間窯場可以達(dá)到的水平。所以就紋飾布局、精細(xì)程度推測,此件應(yīng)可判定為明代的御制官窯龍泉作品。與本器紋飾相似的一例龍泉窯刻花四季花卉碗,參見《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200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頁42,圖12,13號,可資比較。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編號513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42,圖12,13
LOT號:0508明永樂 龍泉青釉纏枝花卉侈口碗
尺寸:直徑21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龍泉窯明初之際深得宮廷賞識,依照內(nèi)府頒定的“樣制”,為明代宮廷生產(chǎn)宮用器皿,已與景德鎮(zhèn)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均為朝廷燒造御瓷,共同譜寫早明御瓷的輝煌歷史篇章。據(jù)《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所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遇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可見明初洪武、永樂之際,龍泉窯開始承接朝廷訂制,而海外東瀛對龍泉青瓷尤為欣賞,視為珍物。
拍品侈口,弧形壁,圈足,平底。器物內(nèi)外壁分別運用剔刻技法雕飾纏枝番蓮紋,花型飽滿,繁茂舒展,內(nèi)口沿剔刻卷草紋一圈,碗心內(nèi)壁刻劃番蓮花一枝,圈足外壁飾回紋;通體施龍泉青釉,釉面厚腴溫潤,釉色清透蒼潤,整器工藝精致入微,刀法嫻熟奔放,氣韻沉靜渾厚,時代特征鮮明,為明初龍泉窯之佳器。同類造型可見蔡玫芬主編,《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2009年,頁62,圖24,可資比較。
展覽:
“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
參閱:
《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62,圖24。
LOT號:0509元 龍泉窯花口洗
尺寸:直徑10.5cm
估價:RMB 50,000-80,000
說明:此洗花口六瓣,淺弧腹折腰,矮圈足,形制古樸,通體施梅子青釉,釉層厚而透明,釉質(zhì)瑩潤,蒼翠欲滴。花瓣邊緣釉水薄,有出筋。釉色沉郁直入胎骨。器形規(guī)整秀麗,制作極為精良。梅子青品種存世極少,此洗造型秀巧端莊,素雅勻凈,達(dá)到造型與釉色最佳結(jié)合的唯美境界,彌足珍貴。
LOT號:0510元 龍泉窯雙魚洗
尺寸:直徑28cm
估價:RMB 120,000-220,000
說明:拍品敞口,寬平沿,斜弧腹,圈足。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清幽空靈,釉質(zhì)勻凈滋潤,內(nèi)壁光素,唯盤心采用貼塑技法,貼塑雙魚首尾相望,雙魚口眼腮鰭,鱗片栩栩,搖尾嬉戲似水中游,貼飾隆起,立體感十足,細(xì)節(jié)刻劃細(xì)膩流暢,印制精美細(xì)致,貼塑洗心,罩以綠釉,真如湖中活物。
雙魚乃漢代器物常見的裝飾,龍泉窯結(jié)合自身特點加以運用,燒制出此類具有典型龍泉窯風(fēng)格的雙魚紋器皿,因“魚”與“余”諧音,故將魚賦予“年年有余”的吉祥含義。本品為龍泉雙魚洗中的精品之作,胎釉質(zhì)精良厚潤,色如青梅。雙魚刻劃細(xì)致,是龍泉窯極盛時期的精品,倍受歷代藏家所重視。
曹昭《格古要論》記龍泉窯:“有一等盆,底雙魚,盆口有銅多環(huán),體厚著不甚佳。”《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頁258,圖142,載有一南宋至元時期“龍泉窯雙魚洗”,形制與本器相似,尺寸略小于本器,口沿穿四孔,為便于裝上銅環(huán)把而設(shè)。又有一“凹印雙魚洗”,內(nèi)心繪有雙魚處下凹,1975年武義縣上坦村大墳窯藏出土,現(xiàn)藏于武義縣博物館。參見朱伯謙編著,《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238,圖220。可資比較。
參閱:《龍泉窯青瓷》,朱伯謙編著,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238,圖220
《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258,圖142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大家匯》 后面精彩繼續(xù)
LOT號:0511明初 龍泉青釉玉壺春瓶
尺寸:高33.5cm
估價:RMB 3,800,000-5,800,000
說明:拍品撇口,細(xì)頸,圓腹,圈足。通體滿施龍泉青釉,釉面凝潤,色澤清新素雅;外壁光素不著冗余紋飾,盡顯低調(diào)典雅,氣度不凡。
明代玉壺春瓶由元代形制演變而來,較元重心下垂,曲線更為婉轉(zhuǎn)鮮明。艾惕思爵士曾有文章指出:安徽合肥出土了元銀胎玉壺春瓶,故瓷胎玉壺春瓶可能源自金屬器。有元代作例亦可相比,浙江泰順縣孫坪村出土一例,尺寸略小,足部形制略有不同,載于朱伯謙著《龍泉窯青瓷》。另有五例,分別載錄于《中國陶瓷全集》、《世界陶瓷全集》及《中國陶磁:出光美術(shù)館藏品圖錄》中,雖同為素身玉壺春瓶,但元代所作更為纖細(xì),在線條流動感及整體韻律感方面本品則更有表現(xiàn)力。
龍泉窯所出此類瓶式素胎精品甚少,此玉壺春瓶制作規(guī)整,造型優(yōu)美,堪稱極品。200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展覽中有兩件明代光素例,器形、尺寸、年代均相類,可資比較。
拍品為東京Kiryu Kitayama衷愛,于2003年售于香港蘇富比,后由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所珍藏,購自Eskenazi編號EK188,輾轉(zhuǎn)遞藏期間,曾在1950年借展于日本陶瓷學(xué)會“中國青瓷展”,2018年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中現(xiàn)身,聲名遠(yuǎn)揚,實乃單色釉中絕品,保存至今殊為難得。
來源:東京Kiryu Kitayama舊藏
香港蘇富比,2003年10月26日,編號49
Eskenazi藏,編號 EK188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藏
展覽:“中國青瓷展”(借展),日本陶瓷學(xué)會,東京,1950年;
“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編號49、50
《中國陶磁:出光美術(shù)館藏品圖錄》,東京,1987年,圖版587
《龍泉窯青瓷》,臺北,1998年,編號160
《中國陶瓷全集》,卷10,上海,2000年,圖版27、28 、30
《世界陶瓷全集》,卷13,東京,1981年,圖版174
LOT號:0512明永樂 龍泉青釉葵口折沿荔枝花卉紋大盤
尺寸:直徑47cm
估價:RMB 1,800,000-2,800,000
說明:本品器型碩大,紋樣特殊,為同類器中佼佼者。盤葵口,平折沿,淺腹,圈足,平底。通體施龍泉青釉,釉面肥腴豐潤,盤心刻荔枝花卉紋,枝蔓繁盛蔥蘢,叢叢葉片間偶有簇簇荔枝結(jié)伴而生,果實飽滿盈然,富態(tài)可愛。內(nèi)壁及外壁刻劃花卉紋,刻繪精細(xì)。外底有一圈規(guī)整的環(huán)形露胎,為明代龍泉窯官器典型的裝燒方法所致。
折枝荔枝為永窯經(jīng)典紋飾,諧音“利吉”,寓意祥瑞故為當(dāng)世所寵,除本品外,亦可見同類青花器。拍品刻劃裝飾紋樣與1994年景德鎮(zhèn)珠山御窯廠出土的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花卉折枝荔枝紋盤如出一轍,與文獻(xiàn)記載龍泉窯與景德鎮(zhèn)窯地位平行對等皆按中央政府頒布的樣制燒造供用瓷器相符。另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亦收藏有一件與拍品主題紋樣相同的折枝荔枝紋龍泉青釉盤,皆可互相比較參照。此外,荔枝紋在其余器形之上亦有出現(xiàn),大英博物館典藏永樂青花荔枝圖扁壺為一典例。
此類大盤明代洪武時期有青花和釉里紅制品,至永樂宣德時期多見青花器,裝飾有纏枝蓮花、把蓮、枇杷、綬帶鳥紋等,而如本品這般將不同經(jīng)典元素與明朝龍泉窯青瓷的典型器形——葵口盤相結(jié)合者并不多見。拍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元明龍泉窯劃花花口折沿盤品種相同,與土耳其托普卡比宮(Topkapi Saray)所藏十四世紀(jì)青磁花卉紋盤亦有極高的相似度,僅在紋飾方面有些許差異。同時與浙江處州青瓷博物館藏的明龍泉窯牡丹紋菱口盤品種相同,釉色、尺寸、紋飾等極為相似,可資參考。
拍品來源清晰,曾先后由紐約Mathias Komor及 Myron Falk Jr.伉儷遞藏,并于2001年在紐約佳士得拍出,后由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收藏,編號LL5,購自J.J.LALLY,諸多名家爭先入藏,足證精妙絕倫,難有與之媲美之器。Mathias Komor,紐約古董商,1941年開始經(jīng)營東方古董,特別是中國瓷器、青銅器、日本浮世繪等。他是紐約最早推廣亞洲上古藝術(shù)的古玩商之一,也是亞洲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美國多家博物館顧問。在其收藏中,明代宮廷御瓷占比可觀,從1951年“明代御窯瓷器”展覽中可見一斑,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中以632.5萬元拍出一件由其收藏的明宣德青花內(nèi)模印纏枝芍藥紋碗為一典例,以小見大可知收藏之精。Myron Falk Jr.為銀行投資家、慈善家和著名亞洲藝術(shù)收藏家。他于1937年首次訪華,隨即開始了中國藝術(shù)品收藏。他培養(yǎng)了一批策展人及不少亞洲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專業(yè)人士,其個人收藏亦是精雅珍罕。JJ.Lally&Co作為老牌古董商,主理人James Lally擁有35年的中國藝術(shù)市場經(jīng)驗。1970年,James作為蘇富比執(zhí)行人于1984年成為蘇富比北美部總裁。于1986年,James成立了JJ.Lally&Co。其中國陶瓷、青銅器、玉器、雕塑等藏品通過公司一系列的成功的展覽亮相于世界藏家的眼前,也奠定了其在中國藝術(shù)品市場的穩(wěn)固地位。
來源:Mathias Komor 舊藏,紐約,1952年
Myron Falk Jr.伉儷收藏,紐約,編號194
紐約佳士得,2001年10月16日,編號122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藏,編號LL5,購自J.J.LALLY
展覽:“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
參閱:《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頁136,圖76
《梅子初青——龍泉窯青瓷圖集》,葉英挺編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頁246,圖297、頁248-249,圖299;
《龍泉集芳》(第一集),繭山龍泉堂,1976年,頁175,圖517-518;
LOT號:0513明永樂 龍泉暗刻碧桃翠竹圖梅瓶
尺寸:高38.5cm
估價:RMB 1,800,000-2,800,000
說明:本品為明永樂時期龍泉御窯燒制之精品,造型俊秀優(yōu)美,直口溜肩,下腹斜收,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素雅。頸部劃刻纏枝花卉紋,肩部劃刻五個花卉云肩紋,腹部通景主題紋飾劃刻碧桃青竹圖,竹影挺秀,桃枝疏朗,深具宋人小景畫之意趣。脛部劃刻纏枝靈芝圖案一周。整器青釉厚腴溫潤,碧翠怡人。為明永樂時期龍泉御窯燒制之精品,保存至善,極為少見。
梅瓶古稱“經(jīng)瓶”或仍為盛酒之皿,但又因梅瓶細(xì)口圓肩,尤為雅致,漸為插花陳設(shè)之用。明代初年龍泉窯深得宮廷的賞識,與景德鎮(zhèn)御器廠并立的貢御窯場。據(jù)《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條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遇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此文獻(xiàn)將饒州府景德鎮(zhèn)窯和處州龍泉窯并提,兩處俱為朝廷燒造御瓷。依據(jù)當(dāng)時燒造規(guī)定,瓷器的造型和紋飾必須由宮廷統(tǒng)一“定奪制樣”,因此兩處窯場在同類器皿有著相同一致的紋樣,為眾多傳世實物所證實,只是龍泉窯僅以釉下剔刻成圖不同于景德鎮(zhèn)御器廠的多種裝飾技法。這是明初皇帝對瓷器藝術(shù)熱衷追求的反映,從而構(gòu)成中國古陶瓷史上一個奇特有趣的現(xiàn)象。故此類龍泉御窯器皿與明初景德鎮(zhèn)官窯產(chǎn)品性質(zhì)相同,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與本品一樣的紋飾可見于景德鎮(zhèn)御器廠生產(chǎn)同類器皿,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明永樂青花竹桃紋梅瓶”,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頁30,圖28。首都博物館藏北京石景山清代雍王墓出土“明永樂青花竹桃紋帶蓋梅瓶”,參見《首都博物館藏瓷選》頁111,圖92,只是口沿不同,后二者為唇口。2005年4月在龍泉大窯村的楓洞巖窯址發(fā)掘亦發(fā)現(xiàn)八件同類梅瓶殘件,參見《發(fā)現(xiàn):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頁67,圖101。
來源:倫敦蘇富比,2007年11月7日,Lot 291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耿寶昌著,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香港),頁30,圖28
《發(fā)現(xiàn):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頁67,圖101
LOT號:0514明永樂 龍泉青釉纏枝牡丹紋梅瓶
尺寸:高38cm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說明:本品圓唇,短直頸,溜肩,腹部向內(nèi)斜收,脛部外撇,圈足,平底,身姿婀娜纖細(xì),韻致非凡。通體施龍泉青釉,釉面光潤凝瑩,外壁劃刻紋飾,自上至下共四層,頸部以纏枝花卉環(huán)繞,肩部飾藤葉紋,腹部以纏枝牡丹紋為主,近足處環(huán)飾纏枝花卉紋,每層紋飾之間以弦紋相隔,布局緊湊但有序。足底澀胎,胎與釉面相接澀胎處呈火石紅,更顯古樸。
明洪武、永樂時期,龍泉窯與景德鎮(zhèn)皆奉朝廷之命燒制御用瓷器,故當(dāng)時龍泉窯所出與景德鎮(zhèn)青花精品有極多相似之處,拍品即有此特征。更有文獻(xiàn)為證,據(jù)《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條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遇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
明初,梅瓶為龍泉窯大宗,故此類器型多見精品,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例,著錄于《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一書中,即與本品相同。另有一例先后為紐約J.J.Lally & Co.、玫茵堂遞藏,后于2011年在香港蘇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粹”專場拍出,與本品風(fēng)格、尺寸均類似,且皆以纏枝花卉為飾,可資比較。
翻閱公私典藏,另有較常見的青瓷素身梅瓶可作比較,徐展堂曾藏有一只龍泉青釉梅瓶,與本品一致皆為永樂年間所作,2013年于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出,近似例于臺北故宮亦有收藏。此外,東京橫河、H.R.N.Norton各有收藏,東方陶瓷學(xué)會亦有同類展出,可資比對。
本品曾分別于2016年及2018年在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的“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和“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中展出,在一眾精品中脫穎獨立,精妙絕倫。
展覽:“遠(yuǎn)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2016年5月20日—6月10日
“大樸尚簡——明清單色釉瓷器菁華展”,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140,編號70;
《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磁編》,東京,1988-90年,卷2,圖版486;
《Celadon Wares》,東方陶瓷學(xué)會,倫敦,1947年,編號104
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7日,Lot.46
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穩(wěn)而不泄氣也。
LOT號:0515元初 龍泉窯百條紋荷葉蓋罐 (一對)
尺寸:高27cm×2
估價:RMB 2,600,000-3,600,000
說明:蓋擬取荷葉之狀,曲線起伏平緩,給人以流動的韻律感,蓋頂隆起,鈕作瓜蒂形,蓋口出沿,頂端隆起部分自鈕處作出筋條棱為飾。罐短頸,溜肩,上腹飽滿下腹斜收,矮圈足。外壁自頸部向下至足端以整齊排列的豎直出筋裝飾。觀其底部,可知是在成型后將底部挖空,然后填以比挖空略大的、向外微凸的餅狀坯,再施釉燒成,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厚重的圈足開裂,為元代龍泉窯典型工藝。器造型穩(wěn)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釉色蒼翠豐腴,光澤感強,細(xì)膩溫潤,質(zhì)感甚佳,極富設(shè)計感。
荷葉蓋罐為中國瓷器之名品,因器蓋作成覆荷葉狀而得名,其器型始見于南宋龍泉窯,至元代較為盛行。此對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罐,為元代龍泉窯之典型器物。其精巧荷葉蓋帽是此龍泉窯百條紋蓋罐最奪目的亮點,同時也因其荷葉邊沿難以保存,值得一提的是,此百條紋荷葉蓋罐成對出現(xiàn),龍泉窯青瓷中當(dāng)屬罕見,其保存難度可見一般,完整保存至今,應(yīng)是鳳毛麟角,實屬難得,當(dāng)為愛者所寶,藏家所重。
翻閱海內(nèi)外館藏及私人收藏作品,與本品造型紋飾相似,尺寸略大一件,為元代出筋荷葉蓋罐,藏于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參見《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250,圖202)。還有一件略大于此器,通體無紋飾,施梅子青厚釉荷葉形蓋罐藏于四川省博物館,(參見《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1998年,頁196,圖170)。
參閱:《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250,圖202
《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1998年,頁196,圖170
LOT號:0516明永樂 龍泉官窯青釉梅瓶
尺寸:高39cm
估價:RMB 1,600,000-2,600,000
說明:本品造型豐腴雋秀,修長挺拔,亭亭玉立,端莊雅致,以形取勝。瓶小口,短頸、豐肩,斂腹,脛部內(nèi)斂,淺圈足。通體施青釉,色澤青翠欲滴,展現(xiàn)釉色天然純凈之美,其釉豐腴俏美,幾近無瑕,修足甚為規(guī)整,質(zhì)量上乘,造型規(guī)矩。宋代以來,瓷器之釉色便追尋玉質(zhì)之光潤質(zhì)感,多成素品器,尤為難燒,不容半點瑕疵,且需造型比例合宜,方得上品。如本品之精細(xì)程度,非民間窯場模仿官方窯場可以達(dá)到的水平,當(dāng)屬明永樂處州龍泉官窯之佳器。
明初龍泉窯仍為宮廷燒造大批御用瓷器,《大明會典》卷一九四《工部虞衡清吏司窯冶陶器例》有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繞、處等府燒造”。《明憲宗實錄》也有“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nèi)官在役燒造瓷器……”的記載。《大明會典》與《明實錄》中也有天順八年(1464)以前,明王朝多次派內(nèi)官到處州府監(jiān)燒龍泉窯青瓷供皇室使用的記載。明初洪武窯梅瓶體形寬大,外形有欠和諧,封泥痕的問題仍然存在。只有永樂一朝梅瓶才臻至完美,瓶腹最寬處為上半部,與短口及束底的寬度達(dá)成悅目的比例,加上器形修整細(xì)致,不見封泥痕,這與其對御窯控制手段的加強不無關(guān)系。
翻閱公私典藏,同類品可參見東京橫河藏瓶,見于《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磁篇》,東京,1988-1990年,卷2,圖版486;另有一件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刊錄于《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編號64,可資參考。
參閱:《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磁編》,東京,1988-1990年,卷2,圖版486
《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130,圖64
LOT號:0517元 龍泉窯牡丹紋梅瓶
尺寸:高46cm
估價:RMB 5,000,000-6,000,000
說明:拍品唇口外侈,短頸,豐肩,鼓腹,下腹?jié)u收,至底微外撇,圈足,器型飽滿豐潤,古樸壯碩,極富元代所崇尚的粗獷之美。通體施青釉,釉色深沉素雅,釉面凝膩具溫潤光澤,自頸部至近足處刻繪紋飾,肩部飾簡約弦紋,腹部主體部分刻牡丹紋,花葉婀娜柔嫩,足脛處以菊瓣紋環(huán)繞,紋飾布局疏密有致,雖分布面積較大但絲毫不予密集之感,空靈疏朗,近足底一圈露胎,胎質(zhì)堅密,呈朱褐色。
龍泉窯是中國制瓷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的瓷窯系之一,早于三國兩晉時期便已出現(xiàn),因其瑩潤蒼翠的釉色為人們所喜愛。據(jù)《處州府志》記載,龍泉窯“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因燒造之器物釉色純正,質(zhì)量極高,其中粉青釉、梅子青更是達(dá)到了青瓷釉色絕美之境界,龍泉青瓷因而成為宮廷御用之器。早期龍泉青瓷釉色淡青,劃花細(xì)膩,有別于晚期龍泉青瓷釉色深綠,裝飾隨性,時出無紋之作,相較之下,早期龍泉青瓷與同省北部之越窯及北方耀州窯風(fēng)格更為相似,但此時已見獨特風(fēng)格,刻劃紋樣精美,線條細(xì)致生動。南宋時,龍泉窯結(jié)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元明時期的龍泉青瓷各有特點,元代光澤沉練,本品即為元代典例,精妙難得。
參閱: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編號 2239
梅瓶的形制歷史悠久,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有關(guān)其形制的記載可見近代許之衡于《飲流齋說瓷》中記載“梅瓶口細(xì)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上寬下窄的瓶形看似易傾倒,細(xì)觀之可見底足處較為厚重,將器身重心降低,此等保持平衡之法頗為巧妙。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進(jìn)入鼎盛階段,青瓷質(zhì)量顯著提高。南宋莊綽于《雞肋篇》中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拍品形制獨特,頗為罕見,尺寸較常見梅瓶大,與元代青花梅瓶尺寸更為近似,最寬徑略低垂,更顯恢弘和厚實,但線條更為輕緩流暢,脛部較常見梅瓶更為纖細(xì),使得觀感平衡舒適。常見龍泉窯梅瓶高度多在40厘米左右,本品尺寸特殊。可資比較見,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專場中一件徐展堂的舊藏“明14/15世紀(jì)的龍泉青釉帶蓋梅瓶”編號2239,終以1383萬港幣成交。翻閱公私典藏,《世界陶瓷全集13·遼、金、元》中紀(jì)錄了數(shù)件元代梅瓶,但相似度較高者極其難覓,梅瓶自宋至清,腹部位置由低逐漸升高,但圓潤且腹部上下均勻如本件者實屬匱乏,對比諸多同類器不難發(fā)現(xiàn)拍品之特殊,實屬罕珍。
LOT號:0518元 龍泉窯酒具(玉壺春,匜,盞,盞托) (一套四件)
尺寸:玉壺春瓶高29cm;匜直徑21cm;盞托直徑16.5cm;盞直徑8.2cm
估價:RMB 1,600,000-2,600,000
說明:玉壺春、匜、盞與盞托,此套龍泉粉青釉酒具,典雅而奢華,成套歸集,實為有心。古人喝得酒基本是未蒸餾的低度白酒及黃酒,高度酒精烈性酒是元代通過蒙古游牧民族引入中原。隨著酒的變化,酒具等相應(yīng)酒文化也一并更新。從唐宋的大罐大碗,改為小杯、小盞。精美的酒具,是日常閑居燕飲中的不可缺少。在葉英挻著《中國古陶瓷──龍泉窯》書中記載:元代墓葬壁畫及大量墓葬窖藏等出土器物的伴出關(guān)系表明,玉壺春瓶、匜、盤盞是流行于元代的一套酒器組合。
玉壺春瓶,撇口,圓唇,直頸,溜肩,垂鼓腹,底呈圈足;此瓶器形修長飽滿,秀美挺拔,曲線玲瓏,線條優(yōu)美。加之胎質(zhì)細(xì)膩,胎體較厚,全器施青釉,釉色清淡瑩潤,人稱“橄欖青”者,為元龍泉之佼佼者,釉肥潤,足削平,外露胎;在龍泉窯玉壺春瓶中也屬精品之作,此瓶釉色質(zhì)美,映襯其器形比例之秀雅,乃明代早期,尤以永樂一朝之龍泉青瓷特征。
玉壺春瓶自元代開始,便為主要酒器,例可參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龍泉釉玉壺春瓶,見蔡玫芬主編:《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2011年,頁104-105,圖版50。該藏品與本品形式相近,據(jù)書中所言,該器“頸較細(xì),足較薄,或為元代燒造”。另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一件類似的龍泉玉壺春瓶,著錄于He Li,《Chinese Ceramics: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1996年,頁176-177,圖363。一類同作例刊載于《中國陶磁:出光美術(shù)館藏品圖錄》,東京,1987年,圖版587;另一例曾展于《中國青磁展》,日本陶磁協(xié)會,東京,1950年,編號79,2003年10月26日于香港蘇富比售出,編號49;元代作例亦可相較,其器形較為修長,釉色略呈散,如一例載于朱伯謙,《龍泉窯青瓷》,臺北,1998年,圖版160,展現(xiàn)了明代制瓷成就之精美細(xì)致。克里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明代玉壺春一例,后于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售出,編號219,成交價232萬港幣。
匜,為仿青銅器型,圓口,弧腹,小平底。口沿一側(cè)置一圓系,另一側(cè)置流。內(nèi)外施梅子青,其色澤雅美,別致清新;口沿及流等處因釉薄而呈淡淡的褐黃色,使得器物輪廓鮮明。
匜最早原為中國先秦禮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yōu)楸P、匜組合。漢代以后出現(xiàn)金銀器匜、漆器匜、玉器匜。《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漢族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東漢以后瓷器出現(xiàn)并取代金屬器得到迅速發(fā)展和普及,瓷質(zhì)匜也應(yīng)運而生,至宋元時已于皇宮貴族間流行為用。
此匜之形,或源自金屬器。安徽合肥窖藏發(fā)現(xiàn)之銀匜,與本品十分相似,伴隨出土的還有一銀玉壺春瓶。該窖藏出土物中,有飾八思巴文者,且紀(jì)年至順癸酉(1333年)北京元墓出土的一件白瓷匜,現(xiàn)藏北京首都博物館,錄于《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北京,1991年,圖版70。在高安元代窖藏瓷器中,亦見相似的釉里紅匜,器心繪飾飛雁銜蘆紋,框以發(fā)色較濃之紅地劃卷草紋帶,收錄于《高安元代窖藏瓷器》,北京,2006年,頁68-69。唯似本品之元龍泉匜,翻閱公私藏瓷,未見類似做例,疑為孤品。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104-105,圖版50;
《龍泉窯青瓷》,朱伯謙編著,臺北,1998年,圖版160
LOT號:0519元初 龍泉窯鼓釘洗
尺寸:直徑23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全—兩宋瓷器(下)》,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頁144,圖129
洗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備之物。一件文雅精美的洗,不僅賞心悅目,更是文人雅士自身追求的表達(dá)。龍泉窯素以厚釉青瓷著稱,其優(yōu)雅的造型、肥美的釉水,無一不彰顯出獨特的青瓷藝術(shù),其形其韻,往往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間。以龍泉瓷作洗,簡潔而不失精致,正符合傳統(tǒng)文人們所追求的素雅境界,本品即為一例。洗口內(nèi)斂,圓腹,外壁上下沿裝飾鼓釘兩周,貼塑兩鋪首,圓腹下承三蹄足,外底中心有圈足,削修規(guī)整,微泛火石紅,造型簡潔而美觀。內(nèi)外壁施粉青厚釉,釉面瑩潔,通體無開片,顯示出高超的燒造水準(zhǔn),實屬龍泉青瓷之精品。
LOT號:0520 元 龍泉窯鼓式穿帶壺
尺寸:高21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參閱:《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248,圖200,頁249,圖201
說明:穿帶壺是古代游牧民族主要的日用器具之一。壺敞口,圓唇外翻,短頸,扁圓腹,底有四足,器物的下部兩側(cè)各有長方形穿孔,與肩部兩側(cè)的雙貫耳兩兩相對,可以穿帶提攜,故名。瓶身造型及裝飾仿照少數(shù)民族皮囊壺,兩側(cè)邊緣裝飾鼓釘紋,中間最豐處貼塑一對梅花和梅花銜環(huán)裝飾。胎體厚重,通體施青釉,釉色綠中閃黃,釉層肥厚但較為清潤,釉下剔刻纏枝花卉紋,刀法流暢,極為寫意,在青釉的籠罩下若隱若現(xiàn),美不勝收。
與本品器型相同,紋飾相類,尺寸略大,有一元代,鼓釘蓮花紋四系扁瓶,可見《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248,圖200。又有一例平肩方形穿戴壺藏于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參見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249,圖201)。
LOT號:0521元 龍泉窯鬲式三足爐
尺寸:直徑9cm;高9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說明:本品敞口,寬沿,短頸,豐肩,鼓腹,三蹄形獸足,足底露胎,露火石紅胎。肩部貼塑兩沖天立耳,使器物更為美觀,與底部三足遙相呼應(yīng),增加了器物的厚重感與實力感。通體施青釉,釉色蒼翠。此器造型古拙典雅,沉渾靜穆,予人穩(wěn)重敦厚之感,將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置于案頭琴間別為雅致。
鬲為商周時期常見的青銅器,宋代博古盛行,故不少瓷器的款式皆來自青銅器的樣式。鬲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仿古瓷器。翻閱公私典藏,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館藏有一側(cè)邊雙耳鬲式爐以此作例(參見《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1998年,頁154,圖123)。
參閱:《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154,圖123
LOT號:0522明洪武 龍泉窯刻花卉紋盤
尺寸:直徑49.5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說明:拍品敞口,折沿,弧壁,圈足,底面寬平,盤心暗刻幾何古錢紋,紋飾醒目輕巧,由古錢派生出來的錢紋,寫實性與裝飾性兼?zhèn)洹?nèi)外壁刻纏枝花卉紋飾,花繁葉茂,紋飾疏密相間,線條流暢自然。繪上銅錢、纏枝花紋即錢連富貴,寓意吉祥富貴。內(nèi)外施滿青釉,青翠濃厚,韻味悠長,全器釉色如春水凝聚,青潤肥厚。底部留整齊的環(huán)形無釉墊燒區(qū),露胎處呈紅褐色,與龍泉青釉形成鮮明反差,更顯青釉之蔥翠。
此式大盤尺寸碩大,直徑將近五十厘米,頗為壯觀。此盤造型始于元代,與中西亞陶制和金屬制大盤十分相似,因受西亞交流影響所制。龍泉窯以釉色肥美著稱于世,如此厚的釉層,紋飾依然流暢清晰,十分難能可貴。
此盤來源于著名古董商─收藏家阪本五郎。阪本五郎1923年生于日本,1947年赴東京古董店——“不言堂”是日本現(xiàn)今最具影響的古董商號“不言堂”的創(chuàng)始人。
來源:日本阪本五郎舊藏
參閱:《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北京,2013年,頁415,圖379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家大聯(lián)門》 后面精彩繼續(xù)
LOT號:0523元 耀州窯交枝牡丹紋斗笠碗
尺寸:直徑16.5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笠式碗又稱斗笠碗、涼帽碗、草帽碗,為五代、宋以來流行的器型。此碗作斗笠狀,薄口微折,腹壁斜直,淺圈足裹薄釉,底部略施黃褐釉,足底露胎,胎質(zhì)堅密。碗外部刻劃較淺的菊瓣紋,內(nèi)壁沿口半寸無紋光素,其下刻交枝牡丹紋,花朵四周襯以轉(zhuǎn)折枝,使牡丹花朵主題更為突出。花朵枝葉輪廓的凹處堆積釉層,使紋樣的明暗反差更加顯著,枝連葉轉(zhuǎn)間飽滿生動。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閃黃,素雅怡人,釉面滋潤光亮,氣泡密集,頗得深濃淡淺之妙。拍品保存完好,所刻花紋線條剛勁有力,為不可多得之耀州窯精品。
耀州窯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耀州窯燒造青瓷工藝之精可與越窯相媲美。據(jù)元豐七年所刻《德應(yīng)侯碑》記載耀州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擊其聲,鏗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
LOT號:0524明永樂 龍泉窯刻花鏤空獅子繡球紋鼓凳
尺寸:高41cm
估價:RMB 350,000-450,000
說明:鼓式坐墩,兩端略斂中腹突出,平頂略圓,凳面刻劃錢紋。鼓凳紋飾大體可分成三部分,以外覆狀的接痕間隔,邊緣接痕處貼飾梅花釘狀旁飾一圈。鼓凳上下部以接痕處的梅花釘為界,均繪有纏枝花卉紋,上部花葉紛繁,紋飾緊密;下部纏枝花卉枝葉分布較為疏朗,布置勻稱,紋飾清晰工整。中間主體腹部三面開光,一面繪飾花卉紋;一面飾蕉葉紋;一面飾鏤空獅子繡球紋。三面紋飾周圍均飾云紋,其所刻獅子威猛又憨態(tài)可掬,逼真生動,寓意美好。器里中空滿釉,胎較厚重。內(nèi)外壁均施青釉,釉層滋潤光亮,底緣削平無釉。鼓凳造型簡練,刻畫技巧嫻熟。此鏤空獅子繡球鼓凳主要以刻花、鏤雕技法相結(jié)合,紋飾精美絕倫;花紋與青如翠的釉色融為—體,彰顯此刻花工藝已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高度。
觀如今國內(nèi)外公私收藏,與本品紋飾題材相同,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鏤雕鼓凳
(《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294,圖284)。
參閱:《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1998年,頁294,圖284
LOT號:0525明初 龍泉窯刻花卉紋葵口渣斗
尺寸:高10cm
估價:RMB 150,000-250,000
說明:拍品呈十六菱花花瓣形外撇,頸內(nèi)收,鼓腹,淺圈足,足端平切齊整,裹足滿釉,通體及底均施以粉青釉,釉汁肥厚均勻。內(nèi)口沿刻劃雙弦紋,器外壁繪裝飾花卉紋,頸部為蕉葉紋飾,尖頭寬尾,層層遞卷,紋飾簡潔大方,葉片稀疏,空間勻稱,素雅大方且蘊含美好寓意。腹部上方為舒朗傾斜紋,余下方為纏枝花卉紋,紋飾線條均清晰快速。
渣斗,又名奓斗,小型者亦用于盛載茶渣,故有的也列于茶具之中,元人筆記載“宋季大族設(shè)席,幾案間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渣斗在晉代開始使用,瓷質(zhì)的較常見,其后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演變?yōu)榛ㄆ骰蛴^賞用擺件。該器造型渾圓規(guī)整,典雅生動卻又不失穩(wěn)重,釉色秀美且肥潤似玉,堪稱龍泉窯的成熟之作,十分難得。
LOT號:0526元早期 龍泉窯葵口花盆
尺寸:直徑21cm;高13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拍品折沿,葵口,深弧腹,下承圈足,后配漆蓋。腹部整體以突起豎弦紋為飾,線條清晰明朗,制作考究,形制新穎,于典雅中見巧思。通體施青釉,釉色寧靜純美,青翠欲滴,起棱處釉層較薄,色較淺,極富天然韻致。全器規(guī)整端莊,造型雋秀,大方雅致,形、色、韻俱佳。
似本品之出筋菱口者,不為多見。與鈞窯器中近似例子,見保利香港2019年春拍“十面觀止”專場中拍出的一件“元至明初 鈞窯天藍(lán)釉棱口花盆”,形制相近,可資參照。
參閱:保利香港,2019年4月2日,Lot3507
LOT號:0527明 龍泉刻松竹梅紋花觚
尺寸:高46cm
估價:RMB 100,000-200,000
說明:此尊口外敞,長頸,圓肩,腹飽滿,腹以下漸收,近足處外撇。器高大,口下四道橫弦紋,頸部為帶狀蕉葉紋,每片葉自成一個單元,兩片蕉葉之間空隙得當(dāng),葉緣為波狀緣,用曲折較小的波線勾勒出,主葉脈兩側(cè)為密集的平行線紋路。頸、肩相接處凸起四道弦紋。腹部通體裝飾松竹梅紋,松竹梅的寓意兼顧了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的風(fēng)趣,和世俗生活中的吉祥幸福,將高尚節(jié)操和平和吉祥融為一體,且有喜鵲落在梅枝上的紋案,寓意著“喜事來臨”。腹下部至脛部為細(xì)蓮瓣紋。足沿露胎處呈火石紅色。通體施肥厚的青綠色釉,釉層開冰裂紋。
此尊來源于龍泉竹口窯,其胎釉基本特征與晚期的龍泉窯有密切聯(lián)系,明代后期竹口鎮(zhèn)竹口窯達(dá)到了鼎盛時期,竹口溪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規(guī)模龐大、產(chǎn)品種類豐富且制作技藝獨樹一幟,無論是產(chǎn)量還是種類,都要優(yōu)于其他同期龍泉窯系古窯場。
參閱:《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164,圖版84
LOT號:0528元 龍泉窯長頸瓶
尺寸:高16.5cm
估價;RMB 180,000-280,000
說明:此長頸瓶口沿微撇,唇口,細(xì)長頸,下端漸寬,溜肩接扁垂腹,圈足內(nèi)收,足端無釉,泛火石紅,器身光素?zé)o紋,足底開片。通體施青釉,釉色幽青素凈,淡泊雅致,整體器形端莊挺拔,秀美雋雅,線條流暢,輕巧俊秀,精工細(xì)作,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極簡主義的審美情趣,在色、形、意各方面均達(dá)到了臻化的境界,陳設(shè)絕佳。
龍泉窯在南宋至元代時期,審美上受到了北宋晚期時出現(xiàn)的文人士大夫階層追求極致簡約寧靜意境的影響,制作更加注重流暢簡潔的線條輪廓,以及器物本身的力量,淳樸自然卻回味悠長。在將線條和裝飾精簡后,南宋青瓷充分詮釋了青釉在釉色和質(zhì)感的表現(xiàn)力。龍泉長頸瓶可分為敞口和直口兩個類型,如此件長頸瓶之尺寸和釉色者十分罕見。同類的龍泉窯敞口長頸瓶可參照一例,載于國立故宮博物院,《碧綠——明代龍泉窯瓷器》,頁268,圖150;又有一例尺寸與本器相仿,參見《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134,圖82,可資比較。
來源:紐約蘇富比,2011年3月23日,Lot 533
參閱:《中國古陶瓷—龍泉窯》,葉英挺編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頁134,圖82.
《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頁268,圖150。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家大掌柜》 后面精彩繼續(xù)
LOT號:0529元 龍泉窯刻花蕉葉紋瓶
尺寸:高15.5cm
估價:RMB 80,000-120,000
說明:梅瓶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以下漸收,近足處外撇,圈足。整體以刻劃花裝飾,肩部刻乳釘紋,中間起雙層弦紋一周,腹部到底刻蕉葉紋一周。通身施龍泉梅子青釉,釉色青翠。整體造型別致,渾厚飽滿,瓶身紋飾多樣,于梅瓶中較為少見。
梅瓶在宋代稱“經(jīng)瓶”,原始作用是儲酒器,南宋趙德麟在《侯鯖錄》卷三中提到:陶人之為器,有酒經(jīng)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huán)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在宋遼金的墓室壁畫中,梅瓶式樣的器物也常放在桌的上下或旁邊,或由侍者捧在手中,以便隨時倒酒。因其造型優(yōu)美,后逐漸演變?yōu)殛愒O(shè)用的花器。
來源:The British Antioue Dealers’association(英國古董經(jīng)銷商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