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考古出土資料,
宋代龍泉窯青瓷分為北宋早期、北宋中晚期、南宋早期和南宋晚期。
北宋龍泉窯青釉執壺,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北宋早期的瓷器常見的產品有:
盤、碗、盞托、執壺、盒、罐、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
器型纖巧,式樣優美。
碗、盤常作荷花形式,口沿多處凹進,圈足微微向外撇。
多管瓶是這個時期新產品,有四管、五管等。
該時期器物胎薄,質地細膩,呈白色,多數器物施淡青釉,
部分瓷器外底無釉,用墊環托燒,
圈足凌空,有的圈足外撇,足底包釉,外底留有泥條或泥點痕跡。
瓷器普遍裝飾刻劃花,花紋有蓮瓣、牡丹、菊瓣、梅花、水草、
蕉葉、魚、鴨、水波紋、龍紋、云紋、八卦和弦紋等,
線條纖細嫻熟。
北宋龍泉窯刻劃花盤
北宋中晚期的瓷器有:碗、盤、缽、盆、盒、執壺、梅瓶、盞托、盤口壺、多管瓶和罐等。
多數為飲食器皿,造型古樸大方,為價廉實用的大眾產品。
胎呈灰色或淡灰色,施釉薄,釉色青中帶黃,碗、盤、盞等小件器物,
外底用墊環或墊餅,放在匣缽內燒成,器物的外底無釉,露灰色胎,
有的留有泥點、墊環或墊餅痕跡。
北宋中晚期 龍泉窯青瓷刻花梅瓶
北宋中晚期 龍泉窯青瓷刻花五管瓶
瓷器上盛行篦劃刻劃花裝飾。
花紋題材豐富,有團花、篦紋、浪濤、云紋、蓮花、荷葉、
纏枝牡丹、蕉葉、蓮瓣、水波和垂葉紋等。
北宋晚期偏晚時開始用刻劃的蓮花荷葉裝飾瓷器,
其他紋飾都裝飾在執壺、梅瓶、粉盒、盤口壺和多管瓶等器物上,
在一件器物分層刻劃幾種花紋,裝飾很講究。
篦紋由中期的多而密變為逐漸減少。
在執壺、盤口壺的腹部,常用直線將腹部分成四至八瓜瓣,多數為六瓜瓣。
這時期多管瓶興盛,是作為喪葬用的冥器使用,
器型較北宋早期瘦長而秀美,北宋末期出現分二級的多管瓶。
北宋中晚期 篦劃刻花紋碗
南宋早期產品以盤、碗、盞、碟為主,
還有瓶、盤口壺、執壺、盞托、蓋盒、水盂、夾層碗、香爐和渣斗等品種較多。
如瓶有多管瓶、梅瓶、膽瓶、長頸瓶,爐有鼎式爐、筒式爐、八卦爐等。
此時胎呈灰色或淡灰色,胎比北宋中晚期厚重,
有較多氣孔,施釉較薄而透明,釉色鮮艷,呈翠青或青綠色,
釉中有開片。
因用墊餅墊燒,外底無釉,多數呈灰色,也有土黃色或火石紅色。
南宋早期 龍泉窯青瓷五管帶蓋瓶
南宋早期 龍泉窯青瓷劃花花口盤
南宋晚期瓷器的種類十分豐富,
有碗、盤、杯、盞托、執壺、扁壺等飲食器皿;
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容器、燈具和衛生用具;
筆筒、筆洗、硯滴、筆架、硯等文房用具;
花瓶、燭臺、香爐、佛像、八仙人物塑像等陳設供器,
此外還有鳥食罐、象棋等娛樂用瓷。
元龍泉窯青釉執壺-北京故宮
元 龍泉觀音佛龕
元龍泉窯八棱開光梅瓶
南宋晚期的瓷器通體施釉,器物圈足的底部和三足器的足底無釉,
器物的足底有一周纖細的火石紅色,呈朱紅色。
人物、佛像的各種瓷塑的手、臉不上釉,
把杯、盅、洗口沿無釉,呈朱色。
該時期紋飾的使用不多,且較簡單,
所見的紋飾有弦紋、蓮瓣、牡丹、龍、鳳和魚紋,牡丹、龍、鳳采用雕刻和模印而成。
此時期重釉飾,久負盛名的粉青、梅子青器物器型規整,
制作精致,釉汁厚潤,猶如堆脂細膩平滑,優雅凝重令人賞心悅目,
將青瓷釉色之美演繹到極致,開辟了中國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元代龍泉窯露胎貼花云龍紋盤
宋代龍泉窯青瓷形成一代清秀儒雅、超逸出俗、心物劃一的美學風范,
體現了宋代工藝美術在文人的哲學思想和藝術風格的影響下,
所具有的清淡含蓄的藝術風格和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