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像李冬這樣的人并不少,在與人臉熟后,他們就利用人們"不好意思"的弱點,以各種"死乞白賴"的招法,達到控制他人、利用他人的目的。往往他們占了你便宜,還會不滿足,"登鼻子上臉",沒完沒了地與你糾纏,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人一旦被人識破其"丑惡真面目",便會為人所不齒,最終使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
生活中常??梢砸姷竭@種現象,有人因為工作關系,為了求得上司的支持,頻繁地往領導家里跑,尤其是在下班以后,也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在領導家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他以為這樣,就能獲得領導的好感,事情就好辦很多。殊不知,這種行為不管有心無心都有"咬人不撒嘴"之嫌,會使人很不耐煩。
一位心理學家說:"犧牲別人去做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已經不妥當,硬把這件事當作是對別人的一種慷慨施予,就是無可饒恕的自欺欺人行為。而且,到頭來必定會失敗的。"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是一種會計算的動物,當你聽到對方托你所說的話之后,你會本能地判斷這些請求的分量,依每個人的不同判斷標準,大致上有以下三種類型:
(1)精打細算:從利害、得失來進行判斷;
(2)樸素本分:從人情、道德的角度加以判斷;
(3)理智清醒:從邏輯理論上來進行判斷。
當然,有些人對一件事的判斷可能是三種類型兼有,也有人對一件事分別用不同的方式去判斷它的價值。比如,有人托你辦一件事,你如果精打細算地去判斷,發現此事對你有損無益;但接著又從樸素本分的角度式去判斷,你會覺得和對方一往情深,就算自己吃虧一些,也替他辦了吧;最后你或許會用比較理智的觀點去判斷一下,覺得"照辦"雖然吃虧,但比起不照辦會損害彼此的感情,衡量比較之下,為顧全大體,你還是"照辦"了。
將心比心,換一個立場去考慮,既然別人有求于你時,你要有這么多的顧慮,那么自己有求于人時,就不能不替別人考慮了,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雨得知老同學張欣的親戚在一個實權部門說了算,他便找張欣,希望能通過張欣的親戚撈一些油水。張欣見老同學相求,雖然有些為難,但還是答應了。可是,當張欣問過他的親戚后,人家說無法辦,張欣便向王雨說明情況。但王雨卻認為張欣不給他辦事,立即拉下了臉說:"你還能干什么?這么一件小事你都不幫忙。"說罷便轉身走人,弄得張欣心里很不是滋味。本來他準備說完這件事后,還想說有另一個和他關系不錯的人,說不定能辦成這件事;但看王雨是那樣的態度,他也不敢再說這層關系了,他怕如果再辦不成,不知王雨會怎樣對待他。
王雨的這種意氣用事的做法,就是不講分寸,是托人借力時最為忌諱的。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這樣做,因為畢竟是你在有求于別人,只有心平氣和、用商量的口氣,才有望取得成功。強人所難、意氣用事,吃虧的只能是自己。其實,求人借力,不把握好分寸往往會弄巧成拙。
2.人情千萬不可透支
作為高智商的人類是有感情的,而感情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中國人通常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稱作"人情"。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在辦事時都信奉這兩個字的功力。通常人們在辦事時所說的"托關系、走后門",其實就是靠人情辦事。
人情這東西是怎樣獲得的?很多時候是你通過幫別人忙和給別人辦事而獲得的。幫過別人的忙,別人就欠下了你的人情,幫助別人越多,別人欠你的人情就越多。
但獲得人情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憑借三天兩早晨的功夫,是得不到人情之垂青的。所以,幾乎人人都重視人情,珍惜人情。有些人可能去踐踏真理,卻很少去踐踏人情。
人情雖然是不可以量化的,但很多人心目中還是有一桿秤,試圖稱出它的分量。一般說來,一個人有多大的人情,就會獲得多大的回報。依靠人情辦事,就是求得人情的回報。依靠人情辦事,有許多分寸是要講究的。因為人情就像在銀行里存款一樣,存入的越多,存入的時間越長,兌現出來的利息就越多。反之,存入的少,存入的時間短,支取的利息也就越少。在銀行里存入的錢不可透支,同樣人情也不可透支。你支取多了,超過了你存入的數額,你就犯規了,不但不再有人情可支取,別人還會以為你不近人情,不知好歹。于是你也就踐踏了靠人情辦事的法則,落得個沒有分寸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