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雍正王朝》電視劇論,隆科多伙同八爺黨調兵逼宮亂政,差點就將雍正弄下臺了,但是年羹堯之死驕縱跋扈,并沒有要反雍正,為什么雍正卻要殺年羹堯而保全隆科多呢?難道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綱常在作怪嗎?
咱先看他倆的出身。
年羹堯出身于雍王府潛邸的奴才,是雍正當王爺的時候府上出去的最大的官,就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羹堯始終也是一個奴才,這一點,始終無法改變。歷史上真實的年羹堯出身并沒有電視機中說的那么低,他的父親曾是胡把巡撫年遐齡,自己的妹妹是雍正的寵妃年妃,他與雍正屬于郎舅關系,也算是一家人。
隆科多是佟國維的親侄子(歷史上是佟國維的兒子),隆科多是康熙托孤的重臣。隆科多的姑姑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堂妹是康熙皇帝的皇后孝懿仁皇后,所以,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可見,隆科多身為皇親國戚,背景要比年羹堯雄厚很多。
一個是雍正的高級打工仔,一個是雍正的親戚,孰高孰低,顯而易見。但這好像并不是判別他倆生死的主因。
再來看看他倆的主要功績。
年羹堯在雍王府的時候,為胤禛辦了不少事,比如血洗江夏鎮,追拿《百官行述》,比如任陜甘總督,牽制老十四的糧草,最大的功勞,莫過于雍正登基之后,平定青海羅布贊旦增的叛亂,為雍正穩定了局勢。
隆科多是康熙為雍正登基欽點的擎天保駕之臣,在雍正即位的時候,守住九門,宣讀遺詔,確保雍正順利登基。這也是雍正上臺的根本,其后雍正重用了他,但是諾敏案使得隆科多在雍正面前失寵,最后甚至參與八爺黨逼宮亂政,推舉弘時上位。
從這點看,隆科多似乎比年羹堯還要遜色不少,這就更巧了,年羹堯為什么就該殺,隆科多反而能保命?
然后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罪過。
年羹堯,平定青海之亂后,達到人生巔峰,不僅在人事上有了雍正朝的“年選”,還殺害孫嘉誠,激起了朝廷清流人士的一致抵抗,加之年羹堯本身目無君上,驕橫跋扈,阻礙新政,雍正雖不想殺他,但是迫于輿論和民意,也不得不殺他。年羹堯92罪,是天作孽,也是自作孽。
隆科多在雍正即位后得到的寵遇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的,雍正親稱之為“舅舅”,這在只有君臣之意的封建王朝實屬罕見,可見他們的關系非同一般。如果翻開史書,你可見他和年羹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在人事方面,他六叔是“佟半朝”,他也有“佟選”之稱,他對雍正的行政似乎也沒有什么好感,多處設阻而不執行,諾敏案以后,隆科多似乎權力被架空,被十三爺實際掌握(這在逼宮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而逼宮的整個過程,雍正和老十三已經有所防范。隆科多扶弘時上位,多少有些另找靠山,投機取巧的政治賭博,但是罪過卻很大。
這樣看來,隆科多也是死有余辜。
最后我們來看看最終的表現。
年羹堯至死也未見有所醒悟或者悔改,也許他一心要置雍正一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殺害功臣的面孔和形象,所以至死要身穿黃馬褂,抬頭挺胸不服軟。一路受貶,一路擺譜,至死方休。
隆科多則不同,面對弘時在逼宮現場不吱聲,面對弘時要殺了自己滅口的時候,將他的所有行徑向雍正和盤托出,更有立功表現的是,他還說出了弘時要殺弘歷這件天大的事,算是從犯罪者轉變為“污點證人”。說到底,隆科多還是自己的舅老倌,是皇親國戚,又有立功表現,雍正為推行行政,為打擊朋黨殺了那么多人,基本的政治大局已經穩定,在這個時候,還是要實事求是,也免得再落下個殺害為自己保駕護航功臣的罪過。
所以,綜上所述:雖都是雍正曾經的重臣,都有權勢滔天的頂峰時刻,但終歸因為出身不同,時機不同,認罪表現不同,而導致最終的結果也是一個人頭落地,一個茍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