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河海交匯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燦爛的濱海文化。本系列專題將帶您探幽史林,我們將從歷史的長河與現代的產業發展過程中認真梳理,遴選在全市、全國乃至世界各領域中都值得自豪的濱海之“最”,深度探秘濱海新區各時期、各領域的典型范例,將散落在濱城各處的歷史文化“珍珠”串成一條璀璨奪目的“項鏈”。
中交一航局(前身為塘沽新港工程局)
成立于1945年
是新中國第一支筑港隊伍
素有“筑港搖籃”之美譽
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一航局”)為駐津央企,最早成立于1945年,當時名為塘沽新港工程局,后幾經變遷,于2005年更名為中交一航局,公司總部于2008年3月進駐濱海新區。這是新中國第一支筑港隊伍,素有“筑港搖籃”之美譽。成立76年來,一航局為國筑港、筑路、架橋,承建參建了天津港、港珠澳大橋、京新高速、肯尼亞蒙內鐵路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成為踐行交通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先鋒隊和主力軍。
“啟動”新中國筑港事業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一航人手抬肩扛、車推棍撬,自主修復了新中國第一座萬噸級港口——塘沽新港。這座港口,就是新中國筑港事業的起點。1952年10月25日,新港開港后一周,毛主席到塘沽新港視察,并向一航建設者囑托:“今后,我們還要在全國建設更大、更多、更好的港口?!?從此,筑港人“四海為家,流動為榮”,到祖國最南端的??谛阌⒏坌藿ǜ劭?,南下湛江北上徐州,在全國多地播下了筑港的火種。因工程需要,許多筑港人留在了“第二故鄉”,逐漸發展為新的筑港力量,一航局因此被譽為新中國的“筑港搖籃”。
按照197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的“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號召,中交一航局投身“三年大建港”的筑港高潮,3年間承擔了全國36個新建深水泊位中的19個。其中,天津港13個深水港口均由一航局建成,保證了天津港三年建設任務的實現。
“干一流的,做最好的”
90年代,一航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正式進軍南方市場、承攬澳門機場、進入公路市場。
“干一流的,做最好的”,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一航人參建了我國首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東海大橋,在被當地漁民稱為“鬼區”的最難施工標段,最晚開工、最早完工,被譽為“筑港精銳”;在我國最大的水運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航局創造了連續4個月施工產值突破億元、一個項目年施工產值10億元等多項紀錄;還先后完成了上海浦東機場、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第29屆奧運會青島國際帆船中心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
大國工程 一航力量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一航局堅持水工、路橋、市政、房建“四駕馬車”并駕齊驅,在我國眾多“超級工程”中,都有一航局的身影。
一航局堅持“涉水”領域核心優勢,加速進軍海上風電、水利水電、水環境治理等新領域。依托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世界級跨海通道建設,研發了“外海大直徑鋼圓筒振沉快速成島”“沉管浮運安裝”等大批核心技術,并自主研發出世界首制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世界最大最先進碎石整平船“一航津平2”等成套裝備,奠定了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核心優勢。
上陸進城,一航局在“大交通”“大城市”領域育能力、拓空間。近年來,相繼投資建設了大連灣海底隧道、玉湛高速、浦清高速、廣西醫科大學等多領域重點項目;浩吉鐵路、魯南高鐵、玉磨鐵路,勾勒出一條又一條交通大動脈;中交匯通橫琴廣場、湖北金控大廈等一批高層、超高層建筑不斷刷新一航乃至中交集團的高度。
76年,從一抹微亮到閃耀光芒,“筑港搖籃”書寫了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行的奮進篇章。投身交通強國戰略,助力“五個現代化天津”、美麗“濱城”建設,一航人義不容辭,大步向前。
轉載須注明來源濱海發布
喜歡這篇推送,點這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