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創新| 創業
關注三農領域不一樣的微信號:農業行業觀察 ( ID:nyguancha )
據《每日電訊》報道,因種種壓力與困局,之前雄心勃勃的中糧大戶出現“毀約棄耕”,有些種植大戶們連續虧損達千萬之多。
“種糧大戶,不賺錢”的消息已經在朋友圈刷屏了。看著真的心寒!
那么,對于小型的農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來說,2017年又將會面對如何的囧地呢?
春節之后,全國各地又在加碼返鄉創業的政策。據統計全國返鄉創業人數達450萬之多。
同時,最近農業部又在發力培育職業新型農業,計劃在5年內培養2000萬新型職業農民。
這么多大學生、外出打工者、做生意的農民、農二代、農三代都因政策感召回鄉建農場、做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
做農民又成為人們驕傲的職業!
什么是農莊、家庭農場、合作社?
也許,長期在農村的朋友知道啥時農莊、家庭農場、合作社。但在這里,我還是為各位跨界做農業的朋友列一下定義。
農場
現在又指個人經營的小型農莊。供旅游的人吃飯住宿,也可以供游人參加農作物的耕種、收割、采摘等農耕體驗。
這里農場就是夫妻店或者父子店、兄弟店,其中規模來說也不是特別大。農場也是建立在種植和養殖的基礎上開展休閑、游玩、吃住行綜合的服務。
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在中國,它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夫妻、父子、兄弟)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8年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第一次將家庭農場作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之一提出。隨后,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到家庭農場,稱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家庭農場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克服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
農民合作社
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
農民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當前,賺錢的路子與方法?
很多人都是看到農業能賺錢、賺錢容易而來的。什么情懷?就免了吧。我們再來總結下這三大經營主體賺錢路有哪些?
1、85%的銷售農產品
銷售農產品是占農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大部分收入,也是他們重要出路。
在農俠會的微信群里有一家合作社負責告訴我:他們合作社通過農店直銷的銷售方式,在等地開設直銷店,每年的銷售額達200多萬元。
2、賣農資等附屬產品
農民在一起組建合作社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團購農資產品,通過集中或者團購的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的優惠與折扣。
3、獲巨額補貼
這兩年,國家正在大力扶持新型經營主體(農莊、家庭農場、合作社),給予優惠的政策與補貼相當誘人。對于上了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補貼有的高達百萬之多。
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很多人在羨慕那些“啥事不干”也能賺到錢的合作社理事長或農場主。
4、產業化經營
這一點很多休閑農莊、家庭農場度在干?啥叫產業化經營呢?就是以種養為切入點,發展吃、住、行、玩一系列配套產業服務。
如此模式,可以突破農產品銷售的困境,從而獲得雙倍的價值回報。
5、農產品加工賺錢
單純賣農產品已經很難!很多合作社尤其是大型的合作社已經在農產品加工上獲得回報。
如果,把初級農產品在轉變成工業品,并成立品牌,從而獲得良好的收益。
2017年賺錢難
受全球整體經濟的影響,2016年很多人都在抱怨沒有賺到錢。
其實,2017年賺錢也很難。其原因如下:
1、全球經濟下行
總覽全球經濟都在走下坡路,貨幣、原油、黃金等貴重金屬的交換嚴重受阻或者貶值。
“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2017年春季預測報告”預測,2017年GDP增速可能為6.64%,比2016年下降0.06個百分點;而2018年,GDP增速可能進一步下探至6.59%,比2017年下降0.05個百分點。
該報告認為,“今后兩年經濟仍然存在著下行壓力”。首先是外部經濟的不確定以及逆全球化趨勢將繼續壓制中國產品出口的增長,服務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將進一步減少貨物貿易的順差,從而削弱貨物與服務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說的直白點,全球消費疲軟,中國農產品出口量將會減弱,直接導致農產品難賣或者價格壓力。
2、各項成本上升
對于種養經營者來說,農資的成本是特別關鍵。但,2017年農藥價格上漲已成必然趨勢。受環保因素影響,農資原材料供應壓力加大,這就直接造成了生產成本的上漲。
同時,商務部網站也顯示:從大類來看,礦產品、能源產品、有色金屬、農資產品、橡膠產品、建材產品、輕工原料價格有所上漲。
隨著,通貨膨脹,人力成本也成為農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用人成本也隨之上升。
3、同業競爭增大
這幾年國家各項政策都在指向三農,尤其是國家推行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盡管,這些是好的政策。但也從側面給農業內部的競爭帶來不小的壓力。
市場就這么大,但從業者增多,勢必導致產品的同質化、產品市場存量增大。存量增大,就會導致惡性競爭,尤其是價格惡性競爭。
4、規模化的壓力
農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規模化還是比較小。一旦形成不了規模,自然而然生產成本、經營成本、市場競爭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2017要如何做?
挑戰與機會同在!雖然,中國農業面臨各項壓力,但中國農業還是朝著良好的環境上前進。
當然,我們還需要做好幾個方面:
1、商業模式設計
經營者通過設計出獨特的商業模式,并且定好位,找出我們存在的價值。比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商業生態上再造。
更核心的不要單純依靠賣農產品來盈利,而是尋找出農“農產品+”共性,拓展農業盈利多元化。
比如:內蒙古“阿倫新米”米業公司、音河鄉山垴黑麥產銷專業合作社走高端路線,研發出禮品套裝,其不再沿用以前的“粗放”模式,開始向高端進發,做成禮品價格翻翻。普通的大米進過包裝后,價格翻了3倍之多。
2、走融合之路
當今能賺錢的都是靠產業融合,作為農業老板們要在農業、工業、服務業三者上尋找默契點,尤其是休閑農業+餐飲(社區店)模式、旅游景點+農產品特產店、農特微商等模式。
比如,古稻林能量餐廳,他們是一家以“健康·美味”為企業核心經營理念的連鎖餐飲品牌。品牌的起源是一群“邁卡”車友為解決自身小團體的用餐安全而開創的一種全新的從 “農場到廚房”的純天然健康就餐模式。所有的食材自有基地自給自足,不使用農藥,不使用轉基因種子,不使用激素,不使用添加劑。
3、差異化
其實,差異化提倡了很多年。但到底要如何差異化呢?我們認為,至少在經營上有差別,走不同的經營模式;同時還要在種養業態上升級或差異化。
比如:艾米農場不同于傳統農場的作業方式,它通過社群運營+專家指導+農戶合作模式,制定了安全的種植標準,聘請周邊的農戶按照標準種植,并提供給農戶可觀的收入,突破了目前普遍存在農民辛苦種植,卻銷售無門從而不愿務農的障礙。
還有,東湖農場:O2O打造“體驗式農場”形成線上、線下場景體驗,加強與消費者互動。這家農場并出了“私人定制”的概念,和快遞公司積極合作,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客戶線上采購,農場線下當天配送,最遲隔日到貨,中間時間不超過24小時,確保了產品新鮮。另針對城市高精尖客戶推出會員預售模式,會員以月卡、半年卡、年卡模式辦理VIP服務,享受農場特供農產品及優惠。東湖農場還建設了自己的官方網站,并通過短信、微信、手機APP等渠道介紹產品、提供服務,吸引更多客戶的觀光與采購。
雖然路很難走,但還是要走!
國家的三農政策已經讓農業變成黃金地帶,農業已經“滿血復活”。因此,創業者需要在這里淘金子的話,還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與過人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