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內涵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含諸多要素,涉及多個主體,需要整體謀劃;學校內涵具有動態的、與時俱進的特點,但在某一時期、某個區域又相對穩定,體現著階段性的發展目標。這種整體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決定了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必須明確的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兩個問題,否則,就會犯“泛泛”性的錯誤或陷入“框”式的怪圈。
經過多次座談、大量調研和反復研討,我們確立了學校內涵的9個基本要素及其發展途徑。
一、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觀
學生是教育的原點。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和個性發展,是培養幸福的人。教育絕不等同于或者說僅僅是“分數”、“名次”。一旦確立了這樣的價值觀,也就指明了學校全體師生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必將影響著師生員工和學校的日常行為、精神追求和發展方向。
在教育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本,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解決5個“學生”問題。一是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研究學生的差異,研究學生的需求。
二是服務學生。學生是“客戶”,是服務對象。變管理為服務,變控制為激揚,變師道尊嚴為師生平等。服務學生學習,服務學生生活,服務學生發展。
三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四是依靠學生。學生是“種子”,有成長可依靠的內在基因;學生是需要點燃的“火把”,有成長可依靠的內在潛能。
五是發展學生。學習知識,學到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交往,學會生存;體味學習意義,體驗成長快樂,體會人間真善美。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發展,學校才能發展;教師發展,才能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師專業化并不單單局限于學科知識的把握,開展對學生認知方式和學習規律的研究、開展對每個靈動生命內在渴求與期盼以及如何呵護和滿足的研究,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起點,這是落實生本思想的重要基礎。
據此,關于“學科”知識、“學生”知識和“學習”知識,構成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骨架。
衡量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標志有4個。一是師德高尚。師者為師亦為范。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是師德的最高境界。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自我修養。會愛才是真愛。愛、尊重與責任見證師德。
二是觀念轉變。比如,發展即成長,成長即生長。生長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依靠內在的生命、內在的力量。還如,教學是教學生學,教即學,學即教,教學相長。也如,課堂是學堂,不是講堂。再如,學習是學生的天性,教育要順應天性,順應天性就是尊重規律。
三是讀懂教材。教材是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的集結體,讀懂教材才能駕馭教材、超越教材。讀懂編寫意圖,讀懂編排體系。讀懂“例”背后的“類”,讀懂“形”背后的“神”,讀懂“文”背后的“道”,讀懂“物”背后的“理”。
四是課堂改進。課堂改變,學生才會改變,學校才會改變。從改變教的方式入手,改變學習方式,改變評價方式,進而改變思維方式。
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深化校本研修。開展說課、評課活動。把問題當課題,開展小課題研究。研究學法、研究教法,研究課標、研究課程。
其次,完善教師研訓。“教學做”合一,不能割裂;“研訓教”也要合一,同樣不可割裂。整合教研、師訓和儀器、電教等機構,構建研訓一體的體制機制,防止教非所研、研非所訓、訓非所教。
第三,開展同課異構。通過校內、校間同課異構,提供素材,引發反思。在比較中揚棄,在比較中進步。分辨同與異,找到術與道。
第四,建設書香校園。教師發展從閱讀開始。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教師閱讀活動,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交流,在閱讀中寫作,在閱讀中不斷進步。
三、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承載著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課程體系是學校內涵最重要的載體,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指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構建能夠讓學生追求完整生活、完整人生的,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標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一是加強統籌。統籌各個學段,避免脫節、重復;統籌各個學科,避免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及考試各個環節,避免考什么教什么;統籌課堂、社團、家庭、社會等各個陣地,避免課內外、校內外不密切、不一致。
二是強化整合。將國家課程梳理、歸并、重組,根據學科屬性、學習規律及學習方式整合為幾個主題板塊,實現分課教學與課程整合共促學生素養發展。
三是開發校本課程。通過課程整合,相對節省一些教學時間,在此基礎上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多元的選修課程,形成多樣化、可選擇、有特色的課程形態。校本課程不是多多益善,添滿學生,關鍵是適合學校,適合學生。
構建課程體系,要著眼于“每一個”、著眼于“幾十年后”,圍繞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圍繞學校價值追求、辦學理念,圍繞批判性思維和核心素養,建設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發展性課程。
課程建設的重要原則是學生喜歡,通過喜歡課程實現喜歡學校、喜歡學習、喜歡老師,進而對社會產生積極地情感。
新的課程體系應該落實三個細節:(一)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踐活動,擴大學生閱讀量。(二)落實并開發藝術、體育課程,實現每個學生學會1-2樣樂器、擅長1-2項體育興趣活動。(三)重視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程教學結構的變革必然撬動組織結構的變革,因此,學校要審時度勢,及時進行學校管理組織的相應建構。
四、有效課堂建立
有效必須生本,生本必然有效。課堂有效,是指教學行為有效,通過教師作用于學生,并直接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根本是把課堂還給學生。
1.落實“三有”。一是有教學主張。教學主張是教學經驗的提煉、充實和改造,是由教學經驗走向教學理論,由教學思考走向教學思想。用教學主張解讀教材,用教學主張指導課堂。
二是有教學主題。教學主題承載教學主張。圍繞教學主張確定教學主題,圍繞教學主題開展教學研究,圍繞教學研究開展教改實驗。教學主題是學校課堂教學個性化的基本標志。
三是有教學模式。模式也是生產力。教學模式要指向三維目標,要順應獨學、組學、群學的學習流程,要規范教師角色轉變,要體現教學主張。
2.遵循“三個原則”。首先,先學后教。先學后教是教學結構的改變,是教學方式的改良,是教學關系的改善。先學的本質是獨立思考,后教的要求是有的放矢。
同時,放大展示。展示的本質是兵教兵,是互動,是學。寫是展示、講也是展示,補充是展示、質疑也是展示。既展示正確、又展示錯誤,既展示預設、又展示生成。
另外,激勵性評價。評價,首先是欣賞,然后才是點撥。賞識學生,激勵學生,增強其信心,激發其自覺。圍繞學情開展評價,圍繞展示開展評價,圍繞小組合作開展評價。
3.開展兩項嘗試。互聯網 傳統課堂。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課堂。開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及創客嘗試;選課走班。通過校本課程開發,結合學生的興趣、志向或職業規劃,嘗試選擇課程、走班上課。
五、創新管理機制
教育轉型,首先是學校轉型。學校轉型,首先從管理走向治理。
一是制定學校章程。依章辦學是依法治校的應有之意。“一部好章程,一所好學?!?。章程建設是學校治理的核心,權力分配又是學校章程的核心。學校章程要服務立德樹人目標,著力規范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力運行規則,突出教師在學校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意愿。
二是成立專業委員會。主要是學術委員會、財務委員會、人事委員會,分別承擔職稱評定、名師推薦、課程審查和財務支出、學校購置、資產變更以及人事、勞模、干部人選等基礎工作。
三是實現管理標準化。學習2014年8月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落實6大管理職責、22項管理任務和99條管理要求,以《管理標準》引領學校豐富內涵,提升品質。
四是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學校民主管理,落實校務決策、執行、服務、管理、結果信息五公開。不但是健全制度,更要形成硬約束,讓主人有“主人感”。
五是建立和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委會”不是附屬,而是學校治理結構的重要一席。發揮家長參與學校決策、咨詢、發動等治理工作的積極作用。主要是形成制度,不圖虛名,力戒形式主義。
六是組建學生自治組織。教育是否適合,只有學生知道。學生既是服務主體,也是自治主體,還是監督主體。發揮學生會職能,自我設計,自我實施,自我管理,自我醒悟,自我成長。
六、培育學校文化
文化是學校的“魂”。文化培育的本質是以文“化”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文化是歷史的、傳承的、積淀的、創新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精神,是文化培育的根?!昂秃铣械隆币馓N和諧、和平、祥和,結合、融合、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承,是學校文化培育的基本遵循。
強化四個方面。一是物質文化??傮w謀劃、科學布局,因校制宜,力求內涵豐富、寓意深刻,主題鮮明,追求 “一草一木都說話、一磚一瓦皆育人”。
二是制度文化。基于學校章程、形成行為規范、實現管理精細。講求人性化、漸進性,寓剛性的“管”于柔性的“理”中。
三是行為文化。從不亂丟垃圾做起,從不講臟話做起,從嚴格上下樓梯秩序做起,從認真傾聽做起,從“光盤”行動做起,從遠離網吧做起,使師生成為知識淵博、風度儒雅、人格獨立的文化人。
四是精神文化。依托 “一訓三風”,言行一致,高度自覺,成為師生共有的思想和追求,形成傳統,形成團隊精神,形成凝聚力和感召力。
七、學校特色創建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品質。辦“規范 特色學校”、育“合格 特長人才”是教育公平、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意。規范與合格是普遍性要求,特色與特長是個性化特點。學校特色是核心價值與多元化、個性化的統一,是由學生適合教育到教育適合學生的具體體現。
特色的愿景——不同的愿景,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結果。
特色的理念——理念不同,主張就不同,評價就不同,導向就不同,效果就不同。
特色的空間——表現為別樣的教室、別樣的建筑、別樣的布局、別樣的色調。
特色的課程——因發展定位帶來的課程差異,因文化背景帶來的課程差異,因生活習俗帶來的課程差異,因資源稟賦帶來的課程差異,因學校傳統帶來的課程差異。
特色的學生——學校特色體現于學生。具體為意志品質堅定,生活習慣養成,學習積極主動,興趣愛好廣泛,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等。
學校特色,核心是文化特色。學校特色不是特色項目。學校特色不可朝令夕改,不可花樣翻新,不可立竿見影。沒有學校特色就沒有特色學校,沒有“一校一品”就沒有百花齊放。
八、德育方式改善
改變說教式、強壓式、枯燥無味的德育方式,融入課程、融入教學、融入活動,給學生最陽光的童年、最堅實的基礎,實現課程育人、活動育人、文化育人。
一是感受學習生活美好。“快樂美好的學習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學習既是認知活動,也是精神生活,既是知識獲得,更是精神成長。從習得知識,到積極情感,獲得自信、獲得成功,實現既“育分”又“育人”。
二是建立完善德育體系。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特點,將不同內容、不同要求,落實到不同學年、不同學段。
三是組建學生社團。開發廣泛的社團活動,提供多樣的選擇空間。通過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觀念。
四是重視習慣養成教育。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嚴格建章立制,從一件小事做起,靠制度規范行為,靠行為培育傳統,靠傳統積淀文化,靠文化實現養成。
五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科學開展心理輔導。重視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學生,把信心留給自己,對個人負責;把孝心留給父母,對家庭負責;把關心留給他人,對集體負責;把愛心留給社會,對組織負責;把忠心留給祖國,為民族命運負責。
九、評價體系建立
評價什么,就有什么;要什么,就評價什么。著眼于綜合評價,著眼于綠色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性、激勵性作用。
對學校的評價。針對學校差異,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確定基礎性評價指標和發展性評價指標,強調自主性和創造性。重視學校發展特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課程開發的評價。反對單純以升學率評價一所學校。
對教師的評價。把國家、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體現在評價中,既評價師能,更評價師德;既評價課內,也評價課外;既評價課程實施,也評價課程開發。反對單純以學生成績評價一位教師。
對學生的評價。把學生從“分數名次捆綁”中解脫出來,變單一的分數評價為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實行等級加評語的評價。反對單純以考試名次評價一名學生。
對課堂的評價。落實“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讓學生學進去的課才是好課”、“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的精彩”的生本課堂理念,修訂制定課堂評價標準。引導教為學服務,師為生服務。反對單純以一節課的結構完整評價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