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面對闖王和南明,多爾袞用了和朱元璋一樣的手段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里中國歷史迎來了重大的轉折——這一年,造反十幾年的下崗職工李自成終于進了京城;這一年,為大明苦苦支撐了十幾年的崇禎皇帝再也撐不下去了;這一年,在關外苦等十幾年的滿清終于踏進了山海關。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但是事情的演變并沒有像以往的王朝更迭那樣——大順取代大明成為新的王朝,一切都因為關外盤踞著一個虎視眈眈的大清。
就在李自成以為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會歸順之際,吳三桂卻主動聯系多爾袞,企圖效仿伍子胥借兵復明,李自成在山海關一役被吳清聯軍擊潰,逃回北京倉促登基,之后率軍返回陜西。
吳三桂實現了目標——擊敗李自成,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清兵被放入關,想把他們再請回關外就難了。多爾袞趁機占領了北京,而且無意恢復大明江山,反而要鳩占鵲巢,把順治皇帝和整個清廷都搬到了北京,吳三桂對此無可奈何,只能接受事實,徹底投降清朝,做了走狗。
進入北京之后的多爾袞,直接面對著兩個對手:
一個是盤踞在陜西、山西一帶的大順政權,雖然李自成在山海關被擊敗,但是他在陜西、山西和河南一帶尚有大片的根據地和大量的軍隊,實力不容小覷;
另一個則是以南京為首都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他們依然保有南直隸、富庶的東南地區以及西南等大部分地區。
多爾袞面臨著人生的一個重大抉擇,這兩個對手,先解決誰?還是同時解決?
他試過同時解決,他派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向西追殺李自成,另一路多鐸率孔有德、耿仲明向南消滅南明弘光政權。
但是事與愿違,實力尚存的李自成在山西和河南對清軍進行了反撲,清軍損失慘重,甚至損失了總兵和參將級別的官員,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多爾袞決定進行戰略調整,他命令南下的多鐸大軍即可轉為向西進發,從南路與阿濟格部夾擊李自成的大順軍。
事實證明,多爾袞的這次調整非常正確,第一,集中了優勢兵力對付李自成,不然以之前的分兵措施必然不敵李自成;第二,看準了南明弘光朝廷不思進取,尚存可以與滿清平分天下的僥幸心理,不敢在滿清和大順纏斗的時候北上收復失地。多爾袞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并且摸準了南明弘光朝廷的小心思。
280年前,朱元璋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他被陳友諒和張士誠夾在中間,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先消滅這兩人,先消滅誰,是個大問題。
當時大臣們包括足智多謀的劉伯溫都建議先弱后強,先挑相對弱小的張士誠下手,拿下張士誠之后再回頭消滅陳友諒。
但是朱元璋卻做出了和大家截然不同的決定,他決定先啃陳友諒這塊硬骨頭。朱元璋的理由是陳友諒實力強且有謀略、有野心,如果朱元璋向東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必然趁機進攻朱元璋,到時候首尾難兼顧。而張士誠則小富即安、缺乏遠見,如果朱元璋進攻陳友諒,張士誠一定不會救援。
果然不出所料,當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時候,前后四十多天,張士誠按兵不動,坐視陳友諒被朱元璋消滅,當然自己也難逃被朱元璋消滅的厄運。
最終,朱元璋實現了自己統一江南的目標。
280多年后的明末,多爾袞面對大順和南明的時候,也是先拿實力尚存且有進取心的大順開刀,南明則目光短淺、不敢得罪看似無法戰勝的滿清,既不愿意救援世仇大順,也不敢收復河南、山東等地鞏固抗清前線。最終,唇亡齒寒,消滅了大順的滿清立刻轉頭南下,弘光朝廷在幾個月內土崩瓦解,大片土地淪喪,抗清形勢急轉直下。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