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首屆政治學人全國學術年會暨“世界政治的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會上,來自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研究員張楚楚老師結合自身研究經歷對區域國別研究背后的故事進行了演講。下文為演講的主要內容。
嘉賓簡介
張楚楚,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研究員。
年會現場
個
內容速遞
首先,張楚楚老師介紹了區域國別研究的概念,她認為,區域國別研究是針對某一區域或國家進行專門性研究。在西方許多大學中,比較普遍地設置具體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近來,由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國內的各大院校逐漸建立了區域國別研究院,相關專業也開始重視區域國別研究。
然后,張楚楚老師用一句話概括了區域國別研究究竟是什么情況——“出力不討好,人間不值得”。所謂“出力”,因為區域國別研究首先需要通過語言關。如果不是對英語國家進行研究的話,很有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拷問,例如“不懂阿拉伯語做什么中東研究”、“不懂西班牙語做什么拉美研究?”等等,而語言關僅僅是一個門檻而已。
除此以外,田野調查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檻。張老師在面試時,導師就詢問這一個問題。田野調查并不如理論研究者心目中“背包客”一樣,實際上會非常艱苦,尤其對政治學研究者來說。如果需要采訪一些部長、政黨領袖,是十分困難的。張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認為在田野調查中,只有堅持,才能逐漸接觸到政治人物,完成采訪。如果需要調研政治壓力比較大的國家,可能會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危險。
區域國別研究之所以是“不討好”的專業,是因為區域國別研究的成果產出率不高,獲得認可較難。張老師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沒有學術產出的研究者就像后宮中沒有子嗣的嬪妃”。區域國別研究存在兩個難題,一是不夠接地氣,其受眾并不是很大,研究領域并非受到廣泛關注,因此學術成果十分難以發表。另外,學者對研究領域特殊性的強調產生了自我鼓勵,形成了一個個小圈子,使研究成果的受眾越來越小。二是不夠高大上,絕大多數區域國別研究的文章理論性不強,不夠精深。
最后,張老師對“區域國別研究如何走出尷尬與局限”這一問題提出了兩個突破點:一是,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在以往的研究中,區域國別研究的學者往往強調需要在某一領域內深耕多年,成為“X國通”。但是,在互聯網不斷突飛猛進的發展中,這種研究方式顯得過時與局限。因此,一個學者應當以某一區域為抓手去探究世界的普遍規律,而非忽略別的區域。除此以外,很多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中,將區域國別研究變成了無學科的研究。但是,區域國別研究的優勢在于學科壁壘的薄弱,不必局限于某一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內容,應當做到“于我有利,為我所用”,以某一具體問題為導向,采用合適的研究方法,做出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另一個突破點是,找到自己的貢獻點。如果將原本的描述性研究變成某一普遍性問題,比如“如何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治理模式構建”,就能夠將原本國籍的劣勢變成優勢。另外,除了重視學術貢獻,還要重視現實貢獻。美國的區域國別研究之所以發展勢頭很好,投入很大,就在于不僅僅為外交政策提供了智力支持,還成為了美國軟實力的重要基礎,創作出了許多受別國歡迎的文化作品。但是,中國的文化輸出更多是基于中國的社會文化心理,區域國別研究可以在這些方面作出更多貢獻。
提問環節
在提問環節中,一位同學針對國內“區域國別研究熱”提出了問題,他認為國內由于“一帶一路”倡議創立了諸多研究機構,但是這些機構的設置是否造成一種“虛假繁榮”,到底能夠為國家做出哪些實際貢獻?
張楚楚老師回應說,許多“一帶一路”研究院是一個研究平臺,而非行政實體,希望能夠整合更多地學科資源。作為實體的研究院,也尚未完成系統的整合,許多“一帶一路”數據庫的建設仍然很薄弱。這些現實情況也是區域國別研究的尷尬之處。因此,區域國別研究如何為現實作出貢獻仍是一個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政治學人微信平臺將會繼續對首屆政治學人全國學術年會暨“世界政治的秩序”學術研討會的其他參會嘉賓的發言報告進行總結和推送,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陳鑫 一審:王錚 二審: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