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在交通發達,飛機、大巴、自駕都可以,但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春運和返途只有一種定義——坐火車。
當操著不同口音的人,拎著年貨,拖著拉桿,聚在同一列車廂,一起度過幾個、十幾個,甚至二三十個小時的時候,你是否想過,用相機記錄下這個車廂社會里的眾生百態?
比如,擁擠車廂中的各種表情:
比如,盡管危險,還是把頭探出車窗看風景時的笑容:
再比如,在車廂連接處覓得一方私密空間,深情對望的愛侶:
拍下這些照片的,是鐵路運輸系統的一位自由攝影人,王福春。
雖然絕大部分照片的拍攝時間不過是十幾、二十年前,有些物品卻能傳達出強烈的時代氣息,90后、00后看了,可能會覺得格外新鮮。
那時候,火車上有出租的影碟機,屏幕很小,畫質很渣,但在火車上看過的片子,也許很難忘懷。
那時候,手機不叫手機,叫“大哥大”,拿在手里像塊磚,但走到哪都會成為目光的焦點。
那時候,還風靡過一種圖書,名叫“三維立體畫”,一張花花綠綠的圖,使勁對眼才能看出點名堂。
這些照片里的元素都成功喚起了我的童年記憶。最讓我感到觸動的,還是王福春所拍下的眾生百態。
1995年,武昌開往南寧的列車上,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滿身汗泥,倚在車門頭,站著就睡著了,誰看到,都會覺得心疼:
1998年,齊齊哈爾開往北京的列車上,年逾九旬的老方丈戴上潔白的線手套,為一位姑娘把脈。佛家的慈悲,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都融在了這一瞬:
1994年,北京開往沈陽的列車上,一對情侶親昵相依,姑娘漂亮,小伙英俊,這畫面美好而自然,描述的時候絕不能用“撒狗糧”這樣的詞來煞風景:
1997年,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一位正在車門處吸煙的姑娘略帶驚慌地回眸,大概,她是想找個沒人的地方趕緊抽一支解乏:
1996年,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位清秀的姑娘縮著腰坐在窄小的中鋪,二胡一曲悠揚,引來不少羨慕的目光:
1995年,蘭州開往北京的列車上,兩位穆斯林在做祈禱。空間是狹小的,但信仰是虔誠的:
1996年,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對情侶擠在同一張臥鋪,男友睡熟了,姑娘深情凝視著愛人的模樣:
火車,是這個向前奔跑的時代的縮影。
今天的高鐵和動車,只在大城市短暫停留便又呼嘯離去,起身接杯水都嫌太趕。
可曾經,你甚至可以趁著停車,從容地到站臺伸個懶腰,或者和小販討價還價,挑個熟得剛好的西瓜。
火車,也是每個時代的名片。
在《火車上的中國人》里,你可以看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服飾風尚,看到他們的休閑娛樂。
也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隨遇而安地創造,如何為了生計而疲累奔波。
很多時候,他們的舉止難稱“文明”,甚至談不上“有素質”,拿到今天,可能分分鐘會被放到網上曝光。
但你分明能從這一張張黑白照片中,嗅到汗臭,嗅到方便面的醬香,嗅到白酒和熟食散發出的味道。
那種味道如此濃烈,它的名字就叫生活。
時代也像列車,它會向前奔跑,丟下一些東西,又裝上一點什么。對那些我們拋下的東西,誰又怎能沒有幾分溫暖的回憶,不懷著幾分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