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年間,江西景德鎮一帶聚集了不少創作瓷板畫的藝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一位客商預訂瓷板畫,瓷板畫藝人王琦、王大凡聯絡同好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每人畫一幅瓷板畫,畫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驚訝和喜歡,請他們八人繼續畫。這樣,他們后來就成立一個瓷藝社,取'花好、月圓、人壽'之意,雅稱'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鶴仙,珠山八友實則是十個人。'珠山八友'創作的鼎盛時期為晚清、民國至文革前的數十年間,留下的作品不多,歷來是陶瓷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
王琦(1884-1937),祖籍安徽,后遷居江西信江,字碧珍,號陶迷散人,是“珠山八友”的領軍人物。早年以捏面人為生,1901年來景德鎮后,向鄧碧珊學習陶瓷繪畫藝術和人像繪畫藝術,后又學習錢慧安的繪畫藝術,因扎實的繪畫功力和聰穎的繪畫悟性,很快就超過碧珊先生。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贈王琦“神乎技藝”一匾,從此聲名鵲起。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參觀海上畫派畫展,接觸揚州八怪,尤喜歡黃慎的畫風。王琦因捏過人像、雕塑、畫過瓷像、又吸收了西洋畫陰陽彩瓷技法,并確定了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王琦的繪畫風格雖給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繪畫上使用西洋畫技法,但始終沒有擺脫黃慎畫風的影響。
王琦《武松打虎》瓷板
王琦《百子富貴圖》座屏
收藏于深圳羅湖區麥德龍二樓城市會客廳
王大凡 (1888 - 1961),名堃,號希平居士,祖籍安徽黟縣,寄居江西波陽。少時在姐姐家的“紅店”學畫陶瓷古彩,此時汪曉棠也在姐姐家的紅店畫粉彩,有機會接觸到汪曉棠,拜曉棠大師為師。王大凡早年學習沙山春、錢慧安、費曉樓的繪畫藝術,中年學習吳道子、陳老蓮、馬鏡江的繪畫技法,可謂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制成法家。王大凡在淺絳彩的基礎上,獨創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淺絳彩的設色,使淺絳彩法畫起死回生。王大凡在長達六十年繪畫生涯中,兼工帶寫,構思嚴謹,用筆流暢、飄逸。1915年作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金質獎章。
王大凡《昭烈帝劉備》
王大凡《青蓮醉酒》
鄧碧珊(1874 - 1930),字'辟寰',號'鐵肩子', '珠山八友'之一,中國陶瓷美術大師。1911年廢科舉制后到饒州(今波陽縣)陶業學堂任教,并嘗試陶瓷繪畫。1913年到景德鎮,初始以字畫為業,也常替人代寫瓷字。鄧碧珊早期主要畫山水,后繪瓷板肖像。他最早嘗試用馬尾織造的九宮格繪制人像,乃瓷制肖像畫創始人,景德鎮的瓷像畫家張洛山等均出其門下。后期鄧碧珊專攻魚藻兼畫花鳥,鄧碧珊的魚蟲,在設色上受東洋畫藝術的影響,他的筆及構圖又受宋畫的影響較深,足見鄧碧珊先生孜孜以求,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鄧碧珊《平湖秋月》
鄧碧珊魚藻圖
汪野亭(1884 - 1942),又名汪平,別號傳芳居士,江西樂平樂港鎮傳芳村人。青年時就學于江西陶業學堂,初期從張曉耕、潘淘字學畫花鳥,后改學畫山水。汪野亭擅長粉彩山水瓷畫和墨彩山水瓷畫,作畫立意創新,并熔名家之長于一爐。率先運用“通景山水”章法裝飾瓶類,開20世紀初山水裝飾新風。“通景”法一直為同仁們延用至今。他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藝變革,山水畫景物蓊郁深邃,筆墨堅實豪放,畫面清新脫俗,既有雄渾之妙,又不乏簡練之美。緣情寄意抒發對祖國壯麗河山之熱愛,沉郁頓挫飽含熱愛人民之深情。他的山水畫無論序法和意境,都顯示出獨有的風格。他的獨特畫風和個性化的工藝技巧造就了鮮明的陶瓷藝術作品,他的山水畫稱之為“汪派青綠山水”。
汪野亭《水木清華》粉彩瓷瓶
汪野亭粉彩山水瓷板
劉雨岑(1904 - 1969),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別號“澹湖魚”,六十歲后雅稱巧翁。安徽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人,客居江西波陽縣,1922年劉雨岑離波陽到景德鎮發展,結識了陶瓷世家朱受之的女兒朱秋霞并與之結婚。劉雨岑岳父朱受之與當時景德鎮繪瓷大家王琦交往甚密,王琦對嶄露頭角又謙虛好學的劉雨岑十分欣賞,自己膝下無兒,遂將劉雨岑收為義子,這就是'珠山八友'中傳為佳話的'父子一對'。劉雨岑擅長陶瓷粉彩花鳥,早年受華巖的繪畫藝術影響,中年深得任伯年、新羅山人的繪畫藝術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
劉雨岑《梅蘭竹菊》四條屏瓷板
劉雨岑八聯圍屏(送修兩聯)
收藏于深圳羅湖區麥德龍二樓城市會客廳
歡迎廣大藏友前去游覽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