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熟知“雨后春筍”,筍是春天的寵兒。其實在立冬前后,毛竹的地下莖側芽已經發育成筍,稱為冬筍。整個冬天,因為氣候寒冷,竹筍還沒出土,它們正在養精蓄銳,等到春雨來時,才破土出世。
冬筍質幼嫩,人們採挖來做成一道菜肴,算是珍品,大家十分喜愛品嘗。
孩時聽祖母講故事。說是從前有個莊稼漢,見病床上的老母親喊要吃竹筍。這時正是冬天,山上沒有筍可挖,于是跪地對天嚎嚎大哭。老天爺見他是個孝子,于是傳命土地神,讓毛竹長出幼筍來,據說這就是冬筍的來歷。
當然,這僅是民間故事,宣傳孝道。但作為冬天的筍,說明難得,不象春筍遍山出土,采個不盡。
冬筍長在地下,怎樣才能找到筍的位置呢?山里人是很有經驗的,自然有小技巧,他們總結出這幾點:
首先.看竹子顏色,葉子綠油油呈墨綠色而且又比較濃密,竹子下面冬筍就會有很多。
其次觀察竹鞭走勢,要順著竹鞭周圍去挖,盡量不要鋤頭垂直鋤下去。
再就是看竹尾部朝向,所朝方向可以判斷冬筍的位置。
冬筍量少,質嫩,味鮮,所以才成為佳肴。
老家酒席的菜譜幾經變換,只有三樣東西歷盡百年沒被“改革”,那就是冬筍、豆腐湯和目魚湯。由此可知冬筍的魅力。
冬筍又是春節常見的美食,有節節高的含意。
老家名菜冬筍的制法是,先把挖來的筍剝殼,砍去基部,入鍋放水密蓋,旺火煮四、五小時。這樣,去掉草酸,取出切成一寸左右長的小段,然后縱向切成薄片。旺火加油炒作,加少量水,加入鹽、醋、糖、辣椒,淀粉勾芡,濃縮水份,少量色醬油作色。其味酸、甜、辣,入口沁人心脾。
此外冬筍還有其他煮法,如可以切片作火鍋,也可以鹵著吃,還可以推絲炒蛋,或者煮米湯等等。
冬筍有開胃健脾、止血涼血、養肝明目、潤腸通便的功能。但多吃會傷胃,有胃潰瘍的不宜多吃。
人類總是貪婪自私的動物,躲在土里的冬筍,象母胎里的嬰兒,等不得出世,便把它挖出以享口福。但毛竹也是頂聰明的,它正利用人類的貪婪,為自己松土,明年更好繁殖。自然界的奧妙,豈為常人所知?
原創文丨包乾書
圖 片|網絡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