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時間,在奶奶家的兒子給我發來視頻,接通視頻后兒子奶音奶氣地說“媽媽,我現在不咳嗽了,可以吃香腸嗎?”,我問婆婆怎么回事,她告訴我兒子想吃香腸,但又知道自己的咳嗽剛好,就想跟我確認下能不能吃。
因為前段時間出差的緣故,對孩子的身體狀況有所忽視,了解了情況后,我堅定地告訴兒子“當然可以啦。”兒子則開心地回應道:“好的,媽媽,我記住了。”
這件事情讓我最欣慰的是,雖然媽媽不在身邊,又因為奶奶的不干涉,兒子才能堅持他的自律。我想這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吧。
家庭教育中,理念統一,無疑是給孩子吃了一顆定心丸,極大增強了孩子做事的信心。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當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家人的態度就好比孩子腕上不同的手表,最讓孩子困擾的是,他們常常被這些“手表”弄的心力交瘁,不知該聽誰的,還有的孩子,在這樣的壓力下,違心選擇做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情。
而媽媽說了算則有效地避免了家庭成員間互相拆臺,揭短的現象,孩子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說最好的教育,不是各持己見,而是婦唱夫隨,媽媽說了算。
02你說東我說西,是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生活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育兒方式比比皆是,例如當媽媽拒絕孩子的零食要求時,他們就會說“我不喜歡媽媽,我喜歡爸爸,因為爸爸讓我吃零食”。大部分人會覺得這種“平衡”一個代表溫和,一個代表堅定。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真的好嗎?答案是NO,因為對孩子的教育如果家人態度和要求不一致,會導致不良后果。
身邊有這樣一對夫妻,其中媽媽很注重女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包括少吃零食,當然每周都會有專門的零食時間,眼看著女兒漸漸習慣了少吃零食,當媽的甚是欣喜。
通常情況下女兒由媽媽來照顧,但是有一段時間媽媽因公出差,離家幾天,所以照顧女兒的擔子就落在了爸爸身上。對待自己的“小情人”,爸爸們如果不給予萬般寵愛仿佛對不起這個稱號。
在爸爸這里,女兒實現了零食自由,電視自由,這位拆臺的爸爸甚至和女兒串通不能讓媽媽知道這些。紙終究包不住火,女兒因為生活習慣不規律,暴飲暴食,身體很快就出現了不適。
媽媽知道后,盛怒之下大吵爸爸不負責任,只會拆臺,這場爭吵打破了家庭以往的溫馨,也將女兒置身于冷冰冰的氛圍中。
夫妻不同心,一旦一人唱反調,孩子就會從中學會鉆空子,表現出過度依賴其中的一方,甚至丑化另一方,這非常不利于孩子是非觀的建立。
李玫瑾教授說,“管孩子只有一種聲音,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產生意見分歧,拆掉的不僅僅是夫妻的關系,還會誤傷孩子。”
家庭教育中,一方筑臺,一方拆臺,這無疑是最致命的教育方式,因為它會致使孩子永遠登不了舞臺。
此前網上有這樣一個熱點視頻,媽媽回家前后,父女三人的真實反映。
媽媽進門前,女兒躺床上看iPad,爸爸則抱著兒子看動畫片。大家各玩各的,其樂融融。
突然聽到門鎖轉動聲,三個人立馬行動,動作敏捷,目標明確。爸爸關了電腦,女兒藏了iPad,姐弟倆頭湊頭趴在床上討論學習,爸爸還不忘拉開窗簾,在一旁巡視指點。
如果沒有監控視頻,我想,這個媽媽永遠會被蒙在鼓里吧。
長此以往,這個家庭里的兩個孩子更容易形成雙面派的性格,會習慣性地看人下菜,漸漸地模糊了自己的學習目標,更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
更有甚者,他們會視媽媽為自己的對立面,凡事害怕媽媽知道,且拒絕溝通,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的和諧。
每一個孩子不乏天生聰明,當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時,他們更傾向于符合自己利益的那一方,所以,父母要做的是統一教育理念,不讓其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些孩子在家長教育理念差異巨大的環境中長大,會形成雙面人格:對待父親母親采用完全不同的態度,有時陽光,有時任性。這無疑會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埋下隱患。
一個家庭里,夫妻意見統一,不僅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更有助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03媽媽說了算,是教育的定海神針
如果說爸爸是一個家的頂梁柱,那媽媽需要做一個家的“定海神針”。
演員黃覺的6歲女兒小棗在家練芭蕾基本功,媽媽在一旁協助,小棗劈叉疼到哭,一直大喊:“爸爸救我”,黃覺假裝沒有聽到,接著悄悄地離開了。
小棗的情緒失控哭的愈發厲害,但黃覺并沒有心軟,仍然專心于自己的事情,小棗哭著又喊“爸爸,媽媽欺負我。”
黃覺聽到后,相當淡定,依然選擇不插手。
媽媽在安撫女兒的同時,黃覺全程默默陪伴在一旁,雖然不出聲但非常支持妻子的教育。當女兒穩定了情緒以后,再繼續開始練習,并不會因為她的哭鬧就心軟、停止。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在女兒哭成淚人,急需安慰的情況下,爸爸卻選擇視而不見,連網友都覺得黃覺過于“狠心”。
事后,黃覺解釋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效果的,他們家都是孩子的媽媽說了算。
這樣的一個家庭里,夫妻雙方彼此欣賞,尊重。也正是因為媽媽的堅定,爸爸的理解,孩子們才能玩的開心,學的努力。
我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夫妻同心,其力斷金。”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它同樣適用。家庭中媽媽的話蘊含著主心骨般的能量,它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父母兩人明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才會讓孩子知道底線和原則,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這才是最高級的教育。
04 “孩兒他媽說了算” ,只需做好這件事
前段時間,央視主持人李思思的老公發了一組老婆的照片,并附文寫到“周末的必修課”。
照片中,陪兒子上輔導班的李思思一身便裝,坐在走廊一角的小凳子上正安靜地看書。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李思思真正做到了與娃共同進步,陪娃上課的間隙也不忘給自己充電。
育兒路上,什么是“孩兒他媽說了算”,李思思給出了她的建議: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親子關系中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
最高級的養育應該是彼此成就。
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先去做那樣的人。
媽媽們請記住:不斷給自己充電,和孩子共同進步,是我們能給到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作者簡介:
筆名:高山流水 簡介:幼師寶媽,愛讀書,愛寫作。
點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見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