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汪小菲女兒奴形象被秦昊泄露,爆笑全網。
在一期綜藝節目中,秦昊一人分飾四角演繹汪小菲回家后的一個小場景。
場景回放是這樣的:汪小菲回到家,把女兒叫過來摟在懷里,“寶貝兒”叫個不停,十分寵溺。儼然一副女兒奴的樣子。
這時兒子晃晃悠悠走過來,他比女兒小,親密地喊了一聲“粑粑”,其實這是臺灣人特有的腔調,并不能說明什么。
可汪小菲覺得男孩這樣說話不行,是沒有男子氣概的表現,對著兒子訓斥道:叫什么“粑粑?給我好好說話!你要叫爸。”
結果兒子一臉委屈,只能愣愣地站在那兒。
還有一次,錄制《真正的朋友》的時候,遇到臺灣地震,連成人都心有余悸,更何況孩子呢。確保安全后,媽媽大S安撫起兒子來,問嚇哭了沒,兒子說哭了。
結果汪小菲滿臉不屑:啊?你哭了啊?多大點事兒,有什么好哭的。
秦昊自身也非常認同汪小菲對待兒子和女兒的不同態度,在他們的觀念里,兒子就要像一個大老爺們,不能叫“粑粑”,不能哭,不能抱抱,不能親親,要硬氣,要堅強,不能脆弱
不。那些都不是男子漢的必要條件,真正男子漢是要有責任心,敢擔當。而不是忽視他的感受,壓抑他的情緒,拒絕關懷與呵護。
《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說: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不管家中養育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的愛都是必不可少的,愛永遠是滋養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沒有之一。
對男孩最大的殘忍,就是不停地告訴他:你是個男子漢,你不可以哭。
網上有一部名為《Boys Don't Cry》的短片。
新生兒用哭來表達需求和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這位媽媽每次面對孩子的哭鬧都說:“沒事,沒事,不哭,不哭。”
眼看男孩漸漸長大,玩著喜歡的玩具,但爸爸總是說服他“用你強壯的肌肉把它拿起來”。
和大家玩游戲,男孩難以融入,媽媽拍著他的肩膀說:“我要你再勇敢點,好嗎?”
內向的男孩獨自看書,獨自玩耍,當內心的孤寂涌上心頭時,忍不住悲傷哭泣。媽媽卻一臉不解地問他為什么要哭,還以強硬的態度要求道:“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每當男孩表現的脆弱,不勇敢時,父母勸說的言語里時刻都給孩子傳達出這樣的暗示:你表現得不好,不像一個男孩子,很讓我們失望。
孩子的內在感受在父母身上得不到正常的釋放,最后只能尋求外在的解脫。
和同學有矛盾,他采用武力解決,以示強大。
用玩火,叛逆的方式,來展現勇敢和挑戰的能力。
最后父母理想中的男子漢,走向了相反方向,內心更加脆弱,為人沒有擔當。
知乎上有網友提問:強迫男孩去擁有男子氣概是否是殘忍的?
答案是肯定的。
從古至今我們對男性的定義,就是要堅強,臨危不懼,勇往直前。以至于形成了刻板印象,但凡沒有做到這幾點,都被判定為沒有男孩的樣子。
這就像要求女孩必須端莊,溫柔是一個道理。
可是性別差異不足以剝奪一個人擁有何種性格、何種愛好、何種為人方式的權利,不要以性別為令箭,要挾所有男孩都要有男子氣概。
真正的男孩氣概不是硬著頭皮往前沖,而在于內心的責任和擔當。
韓版《超人回來了》里,威廉是一個一直被爸爸媽媽用心呵護的男孩,獲得了愛的足夠能量,因此他對人對物也更有愛。
有一次,弟弟犯錯,老師要教訓弟弟,當被問到是否愿意代替弟弟受罰時,僅有四歲的威廉堅定地點頭,然后自己上前主動卷起褲子準備受罰。
在威廉的教育方式里,沒有強迫的“男子漢”,但卻在愛的滋養下,依舊有著男孩子的擔當和勇敢。
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同樣是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的男子漢。
前段時間,哈利在自己個人網頁上公布了一組照片。他身著女裝,手上涂著鮮艷的指甲油,臉上妝容十分驚艷,姿勢份外妖嬈。如果不說破,許多人都以為畫面里的是個女孩。
哈利女性化的裝扮,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他們覺得作為一個男性,言行舉止未免太過女性化,缺乏陽剛之氣,言外之意是太娘了。
但作為媽媽的伊能靜卻不這么想,每個人都有選擇愛好和個性的自由,她支持兒子勇敢做自己,不用理會他人的評論和攻擊。
確實,從哈利多才多藝的實力來看,性格的傾向性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年。在伊能靜曬出的繪畫作品來看,高超的作畫技術讓人不禁為之嘆服,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
不止如此,他還能歌善舞。
在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里,伊能靜就曾自豪地說,自己和兒子的關系非常好,這次參賽唱的歌就是兒子給自己寫的。此外,平時在家兒子也會擔起做哥哥的責任,幫忙照顧妹妹。
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說:“孩子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而活。”
不禁感嘆伊能靜的教子觀真的很棒,她懂得尊重孩子的特性與不同,鼓勵孩子勇敢做自己,而不是強逼他成為世人眼中的男子漢,這才有了哈利勇敢展示自己的底氣。
電影《奇跡男孩》堪稱養育男孩的典范。
由于遺傳問題,小男孩奧吉從小面部畸形。除了家人,他從來不敢和外人接觸,只要踏出家門,他就一定要帶上事先準備好的宇航員頭盔。
剛開始幾年的學業也是在家里完成的,媽媽全職在家,擔任奧吉的家庭教師。
他們從來不要求奧吉必須勇敢,也從不說“男孩不能哭”的話,而是教導他表達自己的情緒。
父母尊重孩子的觀念在奧吉正式進入校園后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面對第一次上學,他心里害怕的不得了。
家人送他到校門口,停下來。爸爸蹲下身摘下頭盔,非常理解地對奧吉說:剛開始你可能會感到很孤獨。在眾人異樣的眼神中,奧吉堅定地走進了校園。
面對同學們的嘲笑和譏諷,回到家的奧吉沉默不語,甚至發脾氣。爸媽沒有埋怨孩子,與之對抗,而是接受他的情緒。
面對獨自在房中哭泣的兒子,媽媽告訴孩子:會沒事的。你一點也不丑,因為我最了解你。
她繼續開導孩子:每個人的臉上臉上都有印記,心靈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而外外貌這種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這張地圖從來都不丑陋。
在家人的關懷和呵護下,奧吉在學校漸漸受到歡迎,他交到了屬于自己的朋友,學會了如何勇敢,如何為朋友挺身而出。
學校畢業典禮上他被校長評為優秀畢業生,獲的獎章。
那一刻他悄悄對媽媽說:謝謝你讓我上學,現在我很開心。
教育家史蒂夫在《養育男孩》一書中寫道:
“男孩成長為堅韌、有責任感的男人,需要堅定、友善的領路人。父母要為兒子揚起生命的風帆,開辟精彩的人生航程。”
電影中,媽媽說:奧吉,你真的是個奇跡。其實奧吉的奇跡正是來自父母堅定、友善的引領,為孩子開辟出了精彩的人生。奧吉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奇跡。
所有的花都有各自的花期,所有的男孩都有屬于自己的奇跡,就看父母愿不愿為孩子努力。
作者簡介:錢韻 一個追求自我成長的媽媽,愛幻想,有夢想,用心感受生活的點滴,用文字喚醒生命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