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術課進行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是: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媒體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后還要進行教學評價,然后對教學分析與教學設計進行反思、修訂。
課堂教學活動有七個要素。首先,教學活動是為學生而組織的,沒有學生就沒有組織教學活動的必要,所以學生是教學活動的根本要素。
進行學生分析也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在通用技術課教學中,應當從那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分析呢? 學情分析好像不是難事,我們在以前也做過。但實際上有些老師的分析并不到位,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這是一位老師的起始課的學情分析:
“學生對技術有一些感性認識,但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一般認為技術比較神秘,是技術人員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因而參與技術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學生的學習程度不一,1班、2班的學生高一錄取時成績比其他班要好,對這兩個班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3班、4班、5班、6班學習成績相對要差一些,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的要求可以適當低一些,但是在情感目標上對全體學生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第一段的分析十分必要。是切題的;
第二段的分析則沒有必要。對于學生這方面情況的分析,主要是學生的技術經歷,與技術的接觸程度,接觸過哪些技術,初中技術學習情況等,而不能以文化課的程度為依據。例如,從農村來的學生,在家是否參加一定的生產活動,學生是否有參加小發明小制作的經歷等。
至于學生文化水平的分析、學習能力情況的分析,也是有必要的,但不是這一堂課,而是后面的需要考慮到學生學習技術知識、操作能力等時再做分析。
通用技術課的學生情況調查,除了要了解一般情況之外,主要應著重調查學生與學習技術有關情況。我覺得,需要調查以下幾條:
1.一般情況 原來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活動能力等(原有知識水平可不調查,因為學習情況基本相同,應是已知的)。學習成績、組織能力、活動能力情況在學生的資料中都有,不必專門調查。培養技術學習能力是通用技術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是我們要注意了解的情況,它是我們今后培養學生技術學習能力的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區分不同學科的學習能力,不能籠統地說學習能力,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我們當然應該特別注意與技術學習有關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與活動能力情況,一方面,對我們今后培養、使用學習骨干十分有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培養學生這些能力的基礎。
2.技術素養基礎 高中通用技術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當然需要知道原有的基礎情況。包括原有技術課程學習情況、技術知識、技能水平、對技術的認識、與技術接觸情況等。至于對技術文化的理解和技術思想方法的掌握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去一步一步去了解,僅靠學期開始的調查是了解不到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的提問、回答及技術活動中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法中去了解。要及時將這些情況記入學生學習檔案。
學生對通用技術課的認識及其變化,對技術的興趣,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掌握的情況。
3.心理素質與思想品質 有些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好,敢于競爭,有種強烈的上進精神。也有一部分學生思想比較保守,顯得過于膽小怕事,不敢大膽表現自己,有疑難不敢問,碰到困難缺乏毅力;有些學生遵守紀律、自制力強,有的貪玩好動,總喜歡做小動作,自制力差;有的學生細心謹慎,有的粗心大意;有的學生思想品質較好,有的學生有些瑕疵。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幫助學生提高的方面。教師有些公認為好的品質,如細心謹慎,但是謹慎到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在技術工作中就會成為障礙,需要教學中幫助學生糾正。心理素質與思想品質的培養不是靠說教就可以奏效的,而常常是要在發生問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教育,學生有親身體會才能有效。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了解才行。要注意的是,對學生的情況要兩分法,如貪玩好動,總喜歡做小動作的學生常常具有思維敏捷,常有新奇設想,喜歡動手等特點。如何發揚長處,避免短處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4.家庭情況 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包括家長職業、文化水平等),這不僅與學生和技術接觸情況有關,而且與學生的對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了解有關。這是因為,技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這些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是十分有用的。另外,家長的信息也是校外的教學資源。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對與某個問題有關聯的家長進行采訪,也可在某些教學活動中取得家長的協助。調查還應有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通用技術課的認識,這對我們組織教學,掌握學生對通用技術課學習態度都是有用的。
為了制定教學方案對學生情況的調查,不僅僅是開學時一次,而是要持續不斷地進行。
要強調對學生情況的了解不是開學的一次調查的能得到的,而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在后續的情況了解中,要加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以前教學內容的掌握,技術素養的進步情況等。
學生情況調查對教學有的放矢是非常有用的,如接觸過自動門學生很少,教師要使用自動門來作為主要案例來講,就不可能完成教學所要完成的目的。預設課時教案時要聯系學生實際,尋找學生發展的“最近區”。(最近區:指離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最近的教學方案)
我們這門學科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常都是任教很多班級,而不同班級由于學生習性、班風等情況使的不同班級的學習氛圍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不一樣,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盡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前有句老話,備課就是備學生,那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比較熟悉的時候,被學生就成為主要的事。但是,對于通用技術課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備學生仍然十分重要。了解學生,不僅要了解他們在學習這門課之前的情況,而且要繼續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通用技術課教師一般面對的班級較多,有時學生都認不過來。我們不能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育大家和心理學家曾得出結論:在同齡群體中,百分之九十的人智商是差不多的;經過教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可以達到優秀的成績。但由于種種原因,只有少數教師做到了,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忽視或輕視了學生情況分析。大多數教師的分析只是從班級的學生人數,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來分析等等。因此,我們老師必須重視學生情況的分析。
要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有效地學得知識、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獲得發展,教師必須做好了解、分析和研究學生情況的工作。無論是了解,還是分析研究學生,都跟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技藝方法水平有關。例如,是否承認學生具有認知的主動性?怎樣看待學生的發展?就屬于理論素養問題,怎樣判斷學生的學習水平,確認心理品質、性格特質以及怎樣觀察學生、跟學生談話等,便屬于教學的技藝了。
在教學中,特別在備課時應從哪些方面來把握學生的情況呢?教師比較關心的往往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水平,再進一步,則是學生的認知水平。然而,還應包括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和情意態度方面的情況。
關于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在學習理論中,“認知”有較廣的涵義。一個學生的知識、經驗(感性知識和體驗),智慧技能(理解、應用能力)、動作技能和智力發展等,都反映了他的認知水平。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認知學習。它必須以學生認知結構作為起點,故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是教師的一項經常性工作。通過課堂教學觀察,作業情況,測驗情況等可以獲得有關信息。把握全班的知識掌握和智慧技能水平,一般要通過對重要測驗、考試的分析,了解各知識塊和各級水平的失分情況(或得分情況)去把握。把握個別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學習檔案中記錄主要測驗的主要錯誤、錯誤原因。這是一項頗費精力的工作,可以先抓兩頭建立部分學生的學習檔案,并且發動學生自己記錄。讓學生建立和翻閱自己的學習檔案,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的常見錯誤。
來源: 五中科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