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導讀】
你和你身邊的朋友有沒有一緊張就拉肚子的經歷?
小二在學校的時候,可遇到過不少,每到快考試,總有些人吃什么都拉肚子。在門診的時候還遇到過一坐汽車就拉肚子的患者,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說來人體真是神奇,大腦的緊張和情緒低落,會給大腸發送不良的信號。其實情緒對臟腑功能的影響,在中醫的角度已經是毋庸置疑,非常完善了。通過調節情緒,可以改善身體運轉、臟腑功能?,F在很多西醫院在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時候,會配合給些抗抑郁藥。
不過,反過來呢?
今天,小二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來自于《中國食品報》中報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腸道中的細菌能幫助正常的大腦發育,影響大腦中的神經系統和人的心理變化及行為。但是為什么腸道中的細菌能夠影響大腦呢?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信息是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在器官間傳遞,信息有可能通過血液中的荷爾蒙、免疫細胞或者是迷走神經傳遞,而它們從大腦一直延伸到腸道,通過這些路徑,腸道就對大腦產生了影響。
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腦為元神之府”,是精神的家園,而五臟中,心是主神的,且與小腸相表里,小腸-心-大腦,成為了一個相互關聯制約的體系。
所以,小二覺得,通過改善腸道環境,調整人的情緒,提高智力,或許是個可以有的方法。對于怎么調整腸道細菌,當然飲食是很重要的,愛爾蘭考克大學解剖學和神經學教授說:“飲食或許是微生物群構成的最大因素。多樣化的飲食會讓你獲得多樣的微生物群。”不過,也不是說讓我們就可以隨便大吃亂吃,不能只想著豐富微生物群,而傷害了脾胃呀。
文章較長較專業,記錄了一些實驗過程和研究成果。不過對我們了解醫學的最新發展,從而更好地認識自身生命非常有幫助。望俠士耐心讀完,定會有所收獲。
══════我是分割線(*^__^*)══════
情緒與腸道微生物
情緒是人腦的高級功能,保證著有機體的生存和適應,對個體的學習、記憶、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情緒也是個體差異的來源,是許多個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關鍵成分。
一直以來,情緒的研究都離不開大腦神經系統?,F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能夠影響宿主的大腦和行為,甚至誘發精神疾患。
腸道細菌能影響小鼠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和行為模式的發展。腸道微生物還與高血壓、高血脂、慢性疲勞綜合征、肥胖等慢性炎癥狀態有關,甚至與孤獨癥和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邁克爾·格爾森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表文章稱,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里面合成的。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腸道微生物平衡是影響情緒,甚至是日后治療情緒相關疾病的一個關注點。
本文將總結各種情緒疾病與腸道微生物的關系,深入探討腸道微生物對腦和行為的影響。
慢性疲勞綜合征與腸道微生物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指一組以不能通過休息得到緩解的疲勞為主要特點,并伴有頭痛、咽喉痛、肌肉關節痛、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常規檢查沒有異常發現,無法歸入已知任何疾病的綜合征。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臨床上以精神緊張、慢性疲勞為主訴的患者呈日益增高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此病危及世界人口的20%—25%。因此,CFS將成為21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
臨床研究發現,CFS患者胃腸道功能失調,黏膜免疫異常, 循環促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升高。與健康被試者相比,CFS患者腸道菌群發生了改變,包括雙歧桿菌和大腸桿菌的數量減少,糞鏈球菌則大量增加。另有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改變還可能與CFS患者的認知及情緒狀態,特別是焦慮有一定的關系。
目前,補充有益菌的制劑對CFS患者有一定的治療價值,還能減輕患者的壓力和疲憊,甚至能改善神經認知功能。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組的研究,隨機選取39名CFS患者,每天接受干酪乳桿菌(2.4×1010cfu)或安慰劑,持續兩個月。在干預前和干預后,根據糞便樣本檢測分析病人的腸道菌群,并且使用貝克抑郁量表和貝克焦慮量表來評估病人的抑郁和焦慮狀態。實驗結果表明,與安慰劑組相比,服用乳酸桿菌組不僅乳桿菌和雙歧桿菌顯著增加,而且焦慮癥狀也明顯減輕。
抑郁癥
抑郁癥與腸道微生物抑郁癥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核心癥狀是情感低落、興趣和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為減退,還包括有不適宜的負罪感、自殺念頭、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障礙等癥狀。該病具有高發病率、難治愈和高復發率等特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的報告,抑郁癥是全球主要致殘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在世界十大醫療疾病負擔中排名第四,到2020年可能上升到第二位。在中國,1998年抑郁癥已經占據疾病總負擔的第二位,雖然預計到2020年將會降至第三位,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在增加,從6.9%上升到7.2%。
抑郁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一般認為是由社會、環境和個體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目前,關于抑郁發生機制的假說很多,但大都只能解釋某些方面的原因,除了應激性生活事件和個性特征等心理學解釋,抑郁癥神經生化機制的假說主要有:單胺類神經遞質失衡假說、BDNF假說以及細胞因子假說等。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大腦”的腸道與抑郁密切相關。其中,在這個總面積達200平方米的腸道中的1000多種細菌更是與抑郁癥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其實,在很早以前,醫生就發現,人類在感染了梅毒、鏈球菌之類的病原體后,如果不進行治療,人就會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F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以前一些歸咎于神經或心理缺陷的精神疾病,其實是微生物引起的。
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本身不會中斷大腦發育,而是由感染引起的身體免疫反應影響到了神經系統,并造成傷害。目前,研究腸道菌群失衡與抑郁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推斷:
1.抑郁與色氨酸代謝有關。微生物可能影響色氨酸的代謝,通過激活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使色氨酸通過犬尿氨酸途徑而耗盡色氨酸,5-羥色胺水平降低(色氨酸是5-羥色胺的前體,5-羥色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與人類一系列行為問題有關),從而引發抑郁,犬尿氨酸途徑還會產生一些神經毒性的代謝產物,如喹啉酸,能夠損害神經;
2.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的營養吸收和代謝,比如影響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研究發現,果糖吸收不良與抑郁癥的早期標志有關;
3.應激性生活事件是引起抑郁的一個重要因素。各種形式的應激,不管是心理社會的還是生理物理的,都能夠改變腸道菌群,引起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數量減少,特別是雙歧桿菌對應激尤其敏感。
菌群的改變,引起宿主炎癥反應,影響營養物質吸收,改變神經遞質代謝,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活性增強,海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降低(低的海馬BDNF水平與抑郁和焦慮行為有關),從而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個體出現抑郁癥狀,這些反過來又降低個體應對心理和生理應激的能力,使更容易遭受應激性生活事件,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調整腸道菌群可能是治療抑郁癥的一種新的方法或者輔助治療方法,但具體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充實。
孤獨癥
孤獨癥與腸道微生物兒童自閉癥(autism)也稱孤獨癥,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嚴重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主要表現出三大癥狀:社交障礙、交流障礙、刻板行為及興趣。
孤獨癥一般在3歲前發病。有的患者在6~24月就表現出孤獨癥癥狀,但也有患者前期發育正常,在2~3歲時出現退行性變化,語言和社交機能喪失。
在1980年以前,孤獨癥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20多年的時間,孤獨癥患者發病率逐年提高,診出率提高到原來的10倍多。
孤獨癥是一類多因素導致的綜合征,基因等遺傳因素的病因已經得到證實,同時,也有人提出各種可能的因素,如病毒感染、免疫異常、營養缺乏、重金屬代謝異常(特別是汞異常積累)、出生時父母年齡、父母疾病等。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與孤獨癥的關系。美國芝加哥拉什醫學院胃腸病營養與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自閉癥、老人癡呆等與腸道菌群有重要關系。
研究發現,當人體腸道菌群里的一種芽孢桿菌數量占優勢時,會分泌神經毒素,造成腹瀉或對神經的侵害,兒童自閉癥與此有直接關系。美國學者博爾特(Bolte)認為,孤獨癥可能是由于長期亞急性破傷風梭菌(C.tetani)(致病性梭狀芽孢桿菌的一種)感染所致,胃腸道感染這種病菌后,釋放的神經毒素通過迷走神經傳入中樞神經系統,水解突觸囊泡的小突觸泡蛋白,抑制了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引起了孤獨癥的各種行為表現,而抗腸道梭菌的治療可減輕孤獨癥的癥狀。
最新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一種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丙酸,可引起大鼠患孤獨癥。
這些發現都提示了孤獨癥患者的腸道菌群發生了改變,特別是梭狀芽孢桿菌類。因此,通過益生菌促進腸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梭狀芽孢桿菌的生長,減少有害菌產生的有毒物質,將是治療孤獨癥的有效替代手段之一。
焦慮
焦慮與腸道微生物焦慮是由預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將發生的應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種預期反應,以恐懼、擔心、緊張等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同時多伴有心悸、多汗、手腳發冷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核心癥狀為擔憂。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格勒(Goehler)等人的研究表明,焦慮是病原微生物入侵導致的人類疾病行為的一種主要情緒表現??漳c彎曲菌(C.jejuni)或枸櫞酸桿菌(C.rodentium)入侵,在感染早期,便可引起小鼠焦慮樣行為。
倫敦大學醫學院羅克和洛里(Rook&Lowry)等人研究認為,微生物環境的改變引起宿主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免疫調節功能受損,機體炎癥反應途徑過度活化而抗炎癥途徑發育不完全,使得機體長期處于炎癥狀態,促炎癥細胞因子水平上升,抗炎癥細胞因子水平下降;如果炎癥傾向Th2時易出現焦慮癥狀,Th1時易出現抑郁癥狀。
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學院研究人員饒(Rao)等研究表示,補充益生菌乳酸桿菌可減輕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焦慮情緒。
由此可見,焦慮可能與腸道菌群有一定的關系,而補充益生菌可對焦慮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腸道微生物在各種心理疾病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腸-腦軸影響宿主的腦行為,甚至心理狀態,借助于神經遞質、代謝產物、免疫信號、甚至基因表達等通過神經途徑、內分泌途徑、免疫途徑等來與宿主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行交流。
目前,盡管世界上調節腸道菌群的益生菌主要被用于各種消化道疾病的治療以及健康飲食,但有益微生物對抑郁、焦慮等情緒的改善正日益受到重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報告,世界上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受到精神病的困擾。一般認為,中國的精神病發病率較低,但《柳葉刀》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精神病發病率與西方國家相似,約為17.5%,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預計到2020年,精神問題將占疾病總支出的四分之一。
因此,人體有益微生物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在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的治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文章源自:《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