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中,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都成為各族人民互通有無的樞紐。 明朝“隆慶和議”后,長城的這些關口為互市之地,“貢使絡繹、商隊接踵”傳為佳話。 清朝時期,長城的這些關口乃貿易之關,“南來煙酒糖布茶,北來牛羊駱駝馬”,見證過往繁華。 走西口,長城的這些關口是希望之門,荒蕪之地墾良田,身安之處,已是眷戀之鄉。 “循跡西口”采訪組一行,跨越紅門口、得勝口、威寧口,走訪水泉營堡、得勝堡、隆盛莊古鎮,探尋長城兩邊各族人民不曾斷過的水乳交融故事。
得勝口,是明代九邊重鎮大同鎮的北部門戶,是明代通商的重要關口,是“隆慶和議”后明朝在長城沿線所開互市關口之一。至清代時期仍是萬里茶道北出山西的交通要道和商貿集散地。當年萬里茶道上的茶商除通過“西口” 殺虎口和“東口”張家口外,也常通過“中口”得勝口出入塞上。
薛韜指著鱗次櫛比的古民居說,走西口移民是隆盛莊最初的人口來源。到乾隆三十二年已有大量移民在此墾荒生活,到了清嘉慶年間,各地工商農戶聚集于此,形成了集鎮,當時老百姓為寓意興隆昌盛,故取名“隆盛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