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因晉文王司馬昭諱名昭,故晉人改昭君為明君或明妃。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人。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她的絕世才貌,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圣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西漢初,匈奴勢力強大,漢王朝無力抵御,以和親求得安全。直至漢武帝打敗匈奴,扭轉了局面。然而,漢武帝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實際上使漢朝走上極盛又迅速衰落。到漢元帝繼承其位,國庫虧空,國力大減,實力不及當年(實際無力單挑匈奴)。而恰在此時,匈奴發生內訌,互相殘殺。其中之一的呼韓邪單于主動有了和漢朝和親的念頭。與漢朝合力統一了匈奴。漢匈關系得以最終改善。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后宮妃嬪,最終王昭君挺身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漢元帝追究其事,捉拿毛延壽,抄其家,沒收他巨萬家產。
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然而和劉細君命運相同。王昭君這位生長在山清水秀的南國姑娘,來到這朔漠風沙,月夜悲笳的異域,深深懷念著父母家鄉,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怨詩》: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育毛羽,儀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殘,志念抑沉,不得頡頏。雖得委食,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昭君出塞兩年后,呼韓邪單于暴病身亡。匈奴習俗,“父死,妻其后母”。呼韓邪長子雕陶莫皋繼位單于,令王昭君改嫁。昭君不愿,上書漢成帝,請求歸漢。漢成帝下令其遵從胡俗,昭君只得被迫再嫁,于匈奴渡過悲苦一生,死于漠北單于庭,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后人稱之為“青冢”。
七、班婕妤
班婕妤(前48?—前6年),西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北)人,左曹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和班超的姑母。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立為婕妤。生一子,只數月而夭折。
在趙飛燕入宮前,班婕妤最受漢成帝寵幸。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經據典,開導漢成帝內心的積郁。班婕妤又擅長音律,常使漢成帝在絲竹聲中,進入忘我的境界。
她在后宮中的賢德是有口皆碑的。漢朝時期,皇帝在宮苑巡游,常乘坐一種豪華的車子,綾羅為帷幕,錦褥為坐墊,兩個人在前面拖著走,稱為“輦”;至如皇后妃嬪所乘坐的車子,則僅有一人牽挽。漢成帝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制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游,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圣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漢成帝認為她言之成理,同輦出游的意念只好暫時作罷,當時王太后王政君聽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與皇帝同車出游,非常欣賞,對左右親近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在這里,王政君把班婕妤與春秋時代楚莊工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論,給了她這個兒媳婦最大的嘉勉與鼓勵。楚莊王才即位的時候,喜歡打獵,不務正業,樊姬苦苦相勸,但效果不大,于是不再吃禽獸的肉,楚莊王終于感動,改過自新,勤于政事。后來又由于樊姬的推薦,重用賢人孫叔敖為令尹宰相,三年而稱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宮更加突出。班婕妤當時加強在婦德、婦容、婦才、婦工等各方面的修養,希望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有道的明君。
可惜漢成帝不是楚莊王,自趙飛燕姐妹入宮后,聲色犬馬,班婕妤受到冷落。同時后宮各方力量的爭斗也迅速激化,而許皇后一派與王太后的外戚集團處在矛盾的前端。鴻嘉三年(前18年),許皇后的姐姐平安剛侯夫人因巫術詛咒后宮懷有身孕的王美人。趙氏姐妹告發了此事,并且說不但詛咒王美人,連皇帝也罵了。漢成帝一怒之下,把許皇后廢居昭臺宮。趙氏姐妹還利用這一機會對她們的主要情敵班婕妤加以打擊,糊涂的漢成帝色昏頭腦,居然聽信讒言。然而,班婕妤卻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有聽信讒思之理;倘若鬼神無知,則讒溫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為,也不屑為。”漢成帝覺得她說得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愛之情,特加憐惜,不予追究,并且厚加賞賜,以彌補心中的愧疚。
班婕妤是一個有見識,有德操的賢淑婦女,哪里經得起互相讒構、嫉妒、排擠、陷害的折騰,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覺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繕就一篇奏章,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聰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趙飛燕姐妹的陷害了,漢成帝允其所請。
從此班婕妤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每天天蒙蒙亮,她便開始一個臺階一個臺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聽到遠處昭陽宮里傳來歡樂的喧嘩聲,而自己只有與身影為伴,她看到自己仿佛秋天被棄的扇子,孤寂中無人問津。想到飛過的烏鴉身上或許還帶有昭陽殿的日影,不免觸景傷情。深宮寂寂,歲月悠悠。班婕妤憫繁華之不滋,藉秋扇以自傷,便是著名的《團扇歌》(又名《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后之扇,再也得不到漢成帝的輕憐蜜愛了。不久,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趙合德也成了昭儀,然而這一切在班婕妤看來,似乎都與她毫無關連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燒香禮佛之外,弄箏調瑟之余,間以涂涂寫寫,以抒發心中的感慨,從而為文壇留下了許多詩篇。她開創了五言詩的先河,抒情小賦更是開了魏晉南北朝抒情賦的先河。
漢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讓班婕妤擔任守護陵園的職務,從此班婕妤天天陪著石人石馬,諦聽著松風天籟,眼看著供桌上的香煙繚繞,冷冷清清地度過了她孤單落寞的晚年。
八、班昭
班昭,又名班姬,字惠班,東漢扶風安陵人。工文采。史學家班彪的女兒。班昭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她幫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齊名。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父親死后,班固繼續執筆。不料他因竇憲一案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好在班昭還在班固活著的時候就參予了全書的纂寫工作,后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準,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后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
班昭還有一個兄弟班超,成語“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語演化而成。他智勇過人,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保衛邊境30年之久,使絲綢之路暢通。然而到他70歲年老力衰,困請辭職歸國時,朝廷對他置之不理。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對年已七十,客居異鄉的哥哥班超,產生一股強烈的的依戀、憐憫心情,于是不顧一切地給皇帝呈上《為兄超求代疏》,以合情合理、絲絲人扣的文筆,令漢和帝為之戚然動容。特別是文中的最后兩句,引用周文王徐靈臺,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師田子方,見君棄其老馬,以為少盡其力,老而棄之,非仁也,于是收而養之。兩則故事明諷暗示,漢和帝認為不再有所決定,實在愧對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護,接替班超。
然而,另一方面,班昭卻是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鼎力推動者。其實在班昭以前,雖然婦女的各種教義已經在某些經典中出現,但是影響并不廣泛。反倒是班昭以一女子身份,編寫《女誡》傳世,才使這些理論真正產生一定的影響。《女誡》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書中認為女性生來就不能與男性相提并論,丈夫比天還大,須敬謹服侍,也才能永保夫婦之義。并且規定了四德的內容,強調了貞女不嫁二夫等等。
當然,這樣的書并不是成為了整個社會的標準。我們不能看到這些篇目就斷定古代人怎么樣。這點我在《古代離婚的新認識》里提到一些。事實上,《女誡》一出,首先在班昭自己家族中受到批判,她丈夫的妹妹曹豐生第一個站出來大力斥責。
東漢皇帝短命,后來鄧太后臨朝,班昭出入朝廷,參與政事(這也看出她雖寫了《女誡》,未必真的執行)。因她輔助朝廷有功,鄧太后封其子為關內侯,官至宰相。永寧元年(120年),班昭去世,鄧太后為其素服舉哀,以優禮葬之。
九、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辯,又精于音律。在她年幼時,她父親在室內彈琴,猛地撥斷一根弦,文姬在外聽見,說:“你撥斷的是第二根弦。”父親又故意撥斷一根,文姬毫不猶豫地說是第四根弦。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邕因為在朝為議郎官,上書靈帝論朝政闕失,諷刺擅權的宦官,因而獲罪流放北方。后雖遇赦,但為躲避宦官的陷害,逃命江湖十幾年。蔡文姬從小就跟隨父親過著窮空漂泊的日子達十多年。董卓專權時,蔡邕被任命為侍御史,官左中郎將。結束了一家的流離生活。因此董卓被殺后,蔡邕伏尸痛哭,被司徒王允囚禁,認為有“懷卓”之罪,處死獄中。
蔡文姬16歲嫁給河東(今山西夏縣北)人衛仲道。婚后兩年,丈夫不幸病死,只得回娘家寡居。后董卓的部將在陳留一帶大肆劫掠,蔡文姬亦被擄北上,受盡凌辱。最終又被人當成禮物送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索寞荒涼的北方,早寒多雪,文化落后,風俗迥異。蔡文姬飽嘗生活的艱苦、離鄉背井的痛苦和心靈身體的屈辱。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原本倒是一時善心發作,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但是,文姬又必須割舍骨肉之情。蔡文姬當初是被搶劫去的,沒有愛情已是對人生生出一種幻滅感。兩個孩子雖然不是自己愿意生的,但是畢竟是她的骨肉,又悉心照料這么久,總是有很深的感情。生離死別之悲,使文姬五內崩裂,精神癡狂。離別之際,行者悲痛,送者哀傷,目睹者抽泣,車馬也幾度徘徊。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非常盛行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文姬歸漢后,人過中年的她又被指婚給董祀,—個小她許多歲的年輕男子。那一年,她三十五歲。老妻少夫的婚姻令董祀的心理嚴重失衡,文姬也時刻擔心著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會令丈夫鄙視和遺棄。可是他們都沒有能力違抗曹操的旨意。此時的文姬再次拿出在胡地煉就的適者生存的勇氣,虔誠地將一生系在董祀的肩頭。董祀的不愛,冰雪聰明的她怎會不知?美人遲暮,秋風拂過她不再豐潤的容顏。蔡文姬的生活也并沒有因此平靜下來。董祀因事犯在曹操手里,論罪當斬。蔡文姬聞訊,蓬首跣足地趕往丞相府求情。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曹操聽說蔡文姬求見,對在座的說:“蔡伯偕之女在外,諸君諒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為諸君見之!”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地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懇道:“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并寬宥其罪。同時,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蔡文姬和曹操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可征的史料,有傳言也無法以事實記述。文姬的一生,經歷了多少男人,然而,有哪一個是真心愛她或是她真心所愛?
不再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終日惶惶不安的女人,何其易老。不要看到她飽經滄桑的面容,傷痕累累的靈魂,是因為一想到最初她曾有過怎樣晶瑩剔透的心、不諳世故的眼神,便感到揪心。蔡文姬留下了動人心魄的《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十、甄后
甄后的出名,一半可以歸結為曹植的《洛神賦》。《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是為懷思甄后而作。
甄后,中山無極(今河北中部偏西)人。魏文帝曹丕的皇后,魏明帝曹叡的母親。甄后三歲喪父。她自幼聰慧,愛寫字讀書,9歲能詩文。她的哥哥取笑說:“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她答道:“古之賢女無有不知書者,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
后來天下大亂,生民涂炭,加上荒年,不少人家賣掉金銀珠玉,而甄家卻囤積糧食來換財寶。十來歲的甄后規勸母親說:“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寶為罪,又左右皆饑乏,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全家稱贊她的意見,并照她所言而做。她的母親對兒媳苛刻,甄后亦常規勸母親當愛之如女。母親也最終接受意見,一家和睦。
甄后先嫁于袁紹第二子袁熙為妻。后曹操破袁,次子曹丕首先闖進袁府。甄后恐怖,將臉埋于婆婆膝上。曹丕令其抬頭,見姿貌美而贊賞。曹操遂娶為兒媳。時曹丕17歲,甄后22歲。后曹丕內寵太多,對甄后漸漸淡忘,加之曹丕曹植王儲之爭,郭貴嬪頗有計謀,助曹丕取勝。曹丕立為太子后,更加寵幸郭氏,甄后徹底失寵。后曹丕于洛陽稱帝,將甄后獨留于鄴城。甄后偶發埋怨之詞,郭貴嬪乘機加讒言,曹丕一怒之下,賜死甄后,享年40。入殮時,“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其狀慘不忍睹。
甄后死后第二年,《洛神賦》問世。曹植表達了對這位嫂嫂的愛慕之情。當然,有人認為,曹植比甄后小十歲,這樣的愛情是沒可能的。因年齡而否認愛情也是一種不可取的態度。至少青春年少的男子曾暗自愛戀大自己的女人,這種事也是屢見不鮮的。
甄后流傳的名詩是《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損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