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人以善于經商著稱,因此后世稱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叫“商人”。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
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但“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商業還是得到了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兩漢時期,伴隨著統一局面的形成、鞏固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
隋唐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商品流通。唐代開有“波斯邸店”,還出現了柜坊和飛錢。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于后世的匯票。柜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兩宋商業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北宋建立以后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后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
元代商業的繼續繁榮,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后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⑥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