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湯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本為“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者而設。取其扶正祛邪、散寒止痛之功,不僅用于治療關節腫痛,而且擴大其臨床運用范圍,用于治療多種痛證,收效較為滿意。茲舉數案如下:
1.風濕熱
李某, 男,32歲,1984年11月7日初診。主訴半月前曾露宿野外,三天前突然畏寒高燒,周身關節疼痛,遇寒則劇,復被則減,兩膝關節腫脹,屈伸不便,舌淡,苔白厚而膩,脈象浮緊。體溫40.5℃。化驗:白細胞1.2萬/立方毫米,中性73%,血沉48毫米/小時。關節腫而不紅。診為煩勞傷陽,陽氣傷于內,寒濕襲于外,擬烏頭湯加獨活、蘄蛇。處方:制川烏16克,麻黃6克,獨活12克,蘄蛇10克,炙黃芪12克,杭白芍12克,甘草12克,蜂蜜90克。先將前7昧藥加冷水1000毫升浸透,文火煎20分鐘,納蜂蜜再煎10分鐘,倒藥汁300毫升,候溫,一飲而盡,然后復被取汗。藥后半小時,自覺心胸煩熱,猶未得汗。囑其再喝稀粥1小碗,遂致周身汗出溱溱,約20分鐘,自覺恙情大減。
11月8日: 熱退痛除,步履如常。囑出院后以紅參10克,三七10克, 蘄蛇10克,米酒2市斤浸泡,文火煎1小時,每飯前喝1小酒杯,追訪至今,未見復發。
2.類風濕性關節炎
阮某, 女,34歲,1984年10月12日初診?;颊咭蛑苌黻P節疼痛,經化驗類風濕因子陽性,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颊呙嫔逌哉Z低沉,行動緩慢,手指及膝關節腫脹,不能屈伸,舌質胖而呈暗紅色,苔薄黃, 脈細弦。乃風寒濕三氣久羈,絡脈閉阻,氣血耗損所致,法當扶正驅邪,散寒通絡,投烏頭湯加減: 制川烏6克,麻黃6克,赤白芍各12克,甘草24克,生黃芪30克,宣木瓜12克,歸尾12克,蜂蜜90克。 上藥用冷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時,再用文火煎半小時,倒出藥液,續煎二汁。將一、二汁混勻,早、中、晚分服。服藥10劑,諸恙大減。囑原方繼服,前后共服30劑而告愈,追訪至今,未復發。
3.肋間神經痛
吳某, 男,25歲,1983年9月2日就診?;颊哂谝粋€月前,夜臥濕地,遂覺左側肋下及胸背引痛,當時未加重視。昨晚起,肋痛加劇,又增寒熱。深吸氣或咳嗽時痛不可忍,診為肋間神經痛。中醫辨證屬寒濕侵犯肝絡,投以烏頭湯加春柴胡: 制川烏12克, 麻黃6克,赤白芍各12克,甘草24克,生黃芪12克,春柴胡8克,蜂蜜30克,加冷水泡透后煎半小時,溫服,復被而臥。約1小時周身汗出,自覺痛減大半。兩小時后飲二汁,熱退痛除,僅留少許不適,繼以養血舒肝之品調理兩周而愈,追訪至今,亦未復發。
4.腸梗阻
聞某, 女,14歲,1984年9月14日初診?;颊吡咛烨霸雇?,嘔吐一次,經當地醫生用驅蟲藥治療,排出蛔蟲四五十條,但腹痛未見好轉,昨日起更加劇烈,經用阿托品等解痙藥罔效,西醫診為腸梗阻,擬用手術療法?;純杭凹议L畏懼手術,要求用中藥治療?;颊呙嫔S,表情痛苦,呻吟不休,四肢清冷,臍腹疼痛,可觸及條索狀硬塊,脈沉細,舌淡苔白膩。乃陽虛寒凝,腑氣不通所致,法當溫陽散寒,理氣通便。擬烏頭湯去麻黃加炮姜、枳殼試投: 制川烏12克, 蜂蜜10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炙黃芪12克,炮姜3克,炒枳殼9克。藥入未吐,腹痛未再增劇,病有轉機。配合灸中脘,針足三里(雙),痛勢稍緩,再服二汁。藥后1小時,四肢漸溫,矢氣頻傳,腹中包塊消失,疼痛亦止,后以姜湯送服香砂六君子丸調理而愈。
5.坐骨神經痛
方某, 女,22歲,1983年11月13日初診。腰骶酸脹,牽反左側股腘疼痛,陰雨天加劇,西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治已經年,未見好轉。追問病史,乃知得之于經期下冷水之后,切脈沉弦而有緊意,擬烏頭湯加減。處方:制川烏6克,麻黃8克,白芍20克,生黃芪15克,甘草15 .克,蜂蜜90克,歸尾9克,蘄蛇10克,冷水浸透,文火煎半小時,連煎3汁,混勻,分3次飲服。服藥5劑,疼痛減輕,續服20劑后遂愈,至今未復發。
1.辨證雖繁,只要以八綱為綱,寒熱虛實自收眼底。文中所舉5個病例,表里不同,上下各異,然皆因于寒而痛,這是共同的根本。寒為邪陰,最易傷人陽氣; 其性凝澀,經氣不通故痛,治當壯陽祛寒,烏頭湯最為合適。上述5個病例雖異,同治以烏頭湯而皆愈,說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科學性。
2.烏頭湯白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川烏、白蜜紅成,以麻黃通陽開痹,烏頭壯陽驅寒,芍藥、甘草開血痹以通經脈,使陽氣宣通而氣血暢行,疼痛自已。麻黃發汗過峻,用黃芪實衛以監之; 烏頭有毒,用白蜜之甘以緩之。全方配伍嚴謹,功效卓著,驅邪而不傷正,確是治病良方。近世之醫但求平穩,視烏頭湯如蛇蝎,很少運用,殊是可惜。只要辨證準確,煎煮得法,使用本方,并無不良反應,可以放膽使用,本方用治“歷節不可屈伸疼痛”固宜,用治其它正氣受傷的寒性痛證亦無不恰,唯須針對具體情況略事加減。
3.臨床有些中醫往往把發熱和熱證混為一談,一見高熱就不敢再用熱藥,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有悖于“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經旨。第一例患者,雖高熱達40.5℃,但關節腫痛而不紅,舌淡苔白,脈象浮緊,仍屬寒證,若不用熱藥,定難收“熱退痛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