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悸(痰火擾心)
朱某, 男, 58 歲, 1996 年 3 月 12 日 初 診。患者2周前咳嗽, 咽喉稍痛, 自服牛黃解毒 丸、 止咳藥等, 喉痛緩解, 仍咳嗽, 現(xiàn)癥見: 口 唇紫暗, 胸部悶痛, 心悸心慌, 夜臥不安, 痰多稠 粘, 血壓偏高( 18.7 / 12.7 KPa), 納差, 大便困 難, 小便短赤。舌質(zhì)深紅, 舌苔厚膩而黃, 脈浮 滑數(shù)。證屬心悸、 胸痛。治宜清熱滌痰止嗽, 養(yǎng) 心通竅。方用小陷胸湯加味。處方: 黃連 5g, 法 半夏6g, 瓜蔞 15g, 太子參20g,菖蒲4g, 草決 明15g, 荊芥 10g, 柴胡 10g, 前胡 10g, 杏仁 10g, 丹參 15g, 生甘草 6g。服 3 劑后, 心悸、 胸悶痛、 咳嗽等諸癥好轉(zhuǎn)。
按:患者素體濕盛, 復(fù)感外邪。 誤服寒涼而 邪氣內(nèi)傳 , 擾亂心神, 耗傷心之氣血陰陽而心 悸。《 傷寒論》 有“傷寒 , 脈結(jié)代, 心動悸”的記 載。又因濕 邪痰熱 壅阻胸膈 , 則 胸 悶痛、 煩 躁 等, 屬濕邪痰熱互結(jié)之征 。方 中小 陷胸湯清 熱滌痰 , 消痞悶; 加太子參、 菖蒲、 丹參養(yǎng)心 血, 開心竅 ; 荊芥 、 柴胡 、 前胡 、 杏仁疏風(fēng)散邪 , 止 咳嗽; 草決明清肝降壓,標本同治。
2乙型肝炎(濕熱阻滯)
馮某, 男, 23 歲 1994 年 1O月5 日 診。1 個多月前, 發(fā)熱惡寒, 服解熱片、 夏桑菊沖 劑等藥, 熱稍退, 但見鞏膜黃染, 腹脹, 不欲食,便溏等癥, 后到某醫(yī)院診治, 實驗室查 HBsAg 陽性。西醫(yī)診斷為 乙型肝炎。現(xiàn)癥: 低熱, 頭身困重, 胃脘 痞悶, 納 差, 便溏且有后重感, 鞏膜黃染。舌質(zhì)紅稍絳,舌苔厚膩黃, 脈浮滑稍弦。上腹部壓痛( + ) , 肝 脾未觸及, 體溫 37 . 8 ℃, 屬黃疸( 濕熱并重)。 治宜化濕除痞, 清肝利膽。方用小陷胸湯加味,處方: 黃連6g, 法半夏8g, 瓜蔞15g, 茵陳15g, 郁 金10g, 枳實 6g, 川厚樸 10g, 梔子 10g, 生甘草 6g, 青蒿 10g, 柴胡 10g, 茯苓 10g, 澤瀉 10g。服 方3 劑, 體溫降至正常, 排便較通暢, 便溏有所 改善, 脈稍有緩和, 舌紅苔薄黃。原方減青蒿、 枳實, 加枳殼6g, 白芍、 黨參各 15g, 服 3 劑后各 癥狀改善, 體溫穩(wěn)定, 大便正常, 舌紅苔薄黃, 脈 較正常偏弦。繼續(xù)用逍遙散加減調(diào)理。
按:患者感受 濕毒外邪 , 雖經(jīng)治療病情得 到控制, 但未完全驅(qū)邪外 出, 風(fēng)、 濕、 痰、 熱積滯, 結(jié)于心下 , 并滯于腑 , 閉阻不通, 肝陽火郁 , 肝失 條達 , 升降失司, 肝氣犯脾 , 脾失健運 , 而出現(xiàn)便 溏、 發(fā)熱、 脘痞、 目黃等癥 。方中小陷胸湯清熱 、 除濕、 消痞。加枳實 、 川厚樸 、 澤瀉、 茯苓可蕩滌 腸腑 , 通利水道 ; 加 茵陳、 郁金、 梔 子清肝熱 , 退 黃疽; 青蒿除骨蒸熱。諸藥合用, 濕熱邪可除,邪去則正安。
3濕溫
王某, 女, 24 歲, 1993 年 10月 2 日 診。患者自述家在農(nóng)村, 6 月中旬參加農(nóng)忙勞動。勞累, 陽光曝曬后發(fā)病,開始感覺發(fā)熱、 喉痛而服退熱片、 百炎凈、 牛黃 丸。后見面部、 耳靶漸至其它部位出現(xiàn)一片一 片的鮮紅色斑疹, 曾煎草藥水內(nèi)服、 外洗幾次,斑色稍退, 但出現(xiàn)腹瀉等癥 , 仍發(fā)熱。經(jīng)當(dāng)?shù)蒯t(yī) 生用止瀉、 抗過敏藥等, 癥狀稍好, 泄瀉止。但 仍每天排便 2-- 3 次 , 便溏 , 納差, 口干咽燥 。 胸 悶心悸。現(xiàn)癥見: 微熱, 形體消瘦, 面黧黑, 間夾紅斑, 神疲乏力。舌紅絳, 苔厚膩稍黃, 脈浮滑 數(shù)。癥屬藥物性皮炎, 治宜清熱燥濕, 扶正搜 邪, 方用小陷湯加味。 處方: 黃連 5g, 法半夏8g,瓜蔞15g, 黨參20g, 南沙參 15g, 干姜 6g ,10g,炙甘草10g, 砂仁5g, 香附6g, 川厚樸6g。 服 方3劑, 并加用強的松(2片/次, 每片5mg, 3次 / d) , 各癥狀好轉(zhuǎn), 體溫正常。 但仍大便不正常。 繼 續(xù)用原方加減: 黃連5g, 法半夏6g, 瓜蔞12g, 補 骨脂 10g, 菟絲子 10g. 干姜5g, 紫草 6g, 炙甘草 6g, 3 劑; 加用強的松 1 片 /次. 3 次 / d, 連 服半年, 逐漸減量; 并指導(dǎo)其合理飲食營養(yǎng)等。 幾天后, 大便正常, 精神好轉(zhuǎn)。1月后, 諸癥改 善, 漸漸肥胖, 以后在學(xué)期間無其它癥狀復(fù)發(fā)。
按:患 者 勞 累過度 , 稟賦 不 耐, 腠理不密 , 日光曝曬 , 外感 濕邪疫毒 , 痰熱互 結(jié) , 氣滯血凝 , 樞機不利 , 傷膚損 絡(luò)。又因曾服 磺胺類等 , 用藥 不 當(dāng), 濕邪 內(nèi)蘊 臟腑 , 病 久窮及脾腎 , 形成 虛實 交雜, 寒熱交錯 , 濕阻脾 陽, 病久損及脾腎,脾腎陽虛而便溏。方中黃 連、干姜寒熱并用 ,因其久病傷 陽,用干姜之 溫佐黃連苦寒之性 ;半夏 、瓜蔞滌痰開痞 ;加 黨參、南沙參補氣養(yǎng) 陰;砂 仁、香附、川厚樸 行氣通腑 。 2 方 中加 補骨 脂、菟絲 子補 腎 陽,止泄瀉;紫草涼血除斑。諸藥合用,寒熱 并用,扶正驅(qū)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