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頭暈
鄧某某 , 64 歲 , 女 , 頭暈 , 視物旋轉 , 惡心欲吐 ,晨起 白色痰 , 胸悶 , 肩部脹痛 , 關節酸痛 , 腰酸脹痛 ,夜間轉筋 ??诟刹挥?, 口苦 , 口粘 , 尿黃 , 舌紅苔黃膩, 脈弦寸浮。西醫診斷為: 1. 腦動脈供血不足, 2.頸椎間盤突出。治以和解少陽, 清熱化痰。方用: 柴胡 10g, 黃芩 10g, 生姜 3 片 , 半夏 lOg, 黨參 10g, 大棗3 枚 , 甘草6g, 枳實6g, 陳皮 lOg, 茯苓 10g, 竹茹 10g,天麻 10g。連服 7 劑 , 頭暈 減輕 , 再服 7 劑諸 癥 已無 。
(按): 《 傷寒論》 少陽篇 日: “ 少 陽之為病 , 口苦 ,咽干, 目眩也。 ” 又言: “ 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 ”頭暈 , 口苦 , 口干此為少 陽病 , 《 丹溪心法》 認為 : “無痰不作眩” 。頭暈 , 視物旋 轉, 惡心 欲吐, 晨 起 白色痰 , 胸 悶, 口干不欲飲 , 口粘 , 尿黃 , 舌紅苔黃膩 , 此為痰熱之象。因少 陽主樞 , 樞機不運 , 三焦功能失調。外感風熱 , 邪郁少 陽, 膽火上逆 , 痰熱上擾清竅而致頭暈 。治宜疏風解表 , 兼以清熱化痰。用小柴胡湯利樞機 , 溫膽湯祛痰和膽 , 加天麻祛風平肝, 頭暈得除。
2、失眠
李某某 , 50 歲 , 女 , 失眠一月, 人 睡困難易醒 , 夢多心煩 , 胸悶氣短 , 記憶力下降, 易緊張 , 脅痛, 少腹痛 , 口渴不欲飲水 , 舌紅苔黃脈沉稍數 。治以疏利氣機, 利膽和胃安神。方用 : 柴胡 10g, 黃芩 10g, 生姜 3片, 半夏 10g, 黨參 lOg, 大棗 3 枚 , 甘草 6g, 枳實 6g,陳 皮 10g, 茯苓 l Og, 竹茹 10g, 浮小麥 15g, 炒棗仁 15g, 夜交藤 15g。連服 10 劑 , 睡眠得安。
(按): 《 內經 》 日: “ 陽氣滿不得入 陰, 陰氣虛故目不得瞑。 ” 又言 : “ 胃不和則 臥不安 。 ” 情志不遂 , 憂思郁結是失眠的重要 的因素。憂思則傷脾 , 脾失健運則痰濕內生, 郁而成痰熱。郁結則傷肝, 肝氣乘脾 , 亦能釀生痰熱。憂思郁結造成痰熱上擾 , 心神不安而失眠。 ¨ 小柴胡湯疏利 三焦 以條暢氣機 , 溫膽湯清熱除痰、 利膽 和胃安神。加浮小麥 , 炒棗仁 , 夜交藤, 合甘麥大棗湯之意, 柔肝養心。氣機得疏, 痰熱得去 , 心神 自安。
3、胸 悶
劉某某, 36 歲 , 男 , 陣發性胸 悶、 心悸 2 月余 , 無明顯誘因下出現 , 胸悶、 心悸發作時伴血壓升高 , 手足發麻 , 頭暈 , 耳鳴 , 手抖 , 瀕死感 , 腳無力 , 惡心感??滔?: 惡心 , 腹脹 , 噯氣 , 反酸 , 口干 , 口苦 , 太陽穴痛 ,痰多, 大便時干時稀, 尿黃, 咽紅, 關節痛。脈弦滑。西醫診斷 : 心臟神經官能征。此證屬樞機不利 , 痰熱阻于胸膈 , 治 以和解 少 陽, 祛 痰利 胸。方 用 : 柴胡lO g, 黃芩 lOg, 生姜 3 片, 半夏 lOg, 黨參 lOg, 大棗 3枚 , 甘草 6g, 枳實 6g, 陳皮 lOg, 茯苓 lO g , 竹茹 lOg。服 7 劑 胸悶減輕 , 后配 合銀花 lOg, 連翹 lOg, 射干lO g, 牛 蒡子 5g, 馬勃 5g, 茯苓 lOg, 杏仁 lOg, 甘草6g, 郁金 lOg, 枇杷葉 lOg。研末水沖服。再服 14劑 , 胸悶大減 。
(按): 《 金匱要略 ·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云 : “ 陽微陰弦 , 即胸痹而痛” 。痰熱痹阻于胸膈 , 胸中陽氣不達 于外 , 故為胸 悶。胸 悶 , 心悸 , 惡心 , 腹脹 , 噯氣 , 反酸 , 口干, 口苦 , 痰多為痰熱之象。手足發麻 , 頭暈, 耳鳴, 手抖 , 太 陽穴痛 , 為少陽風火擾其經脈 , 且張景岳《 類經 · 藏象類 · 臟腑有合三焦 日孤府》 云 : “ 孤之府 , 為臟腑之外 , 軀體 之內, 包羅諸臟 , 一腔之大府也。 ” 胸膈位 于表里之 間, 屬 于三焦焦膜的范疇。痰熱彌漫于三焦, 胸陽不振。小柴胡湯加溫膽湯和解少 陽, 祛痰利胸 , 胸悶得除。
上述三案 , 雖主要病狀各有不 同, 案一以頭暈為主 , 案二以失眠為主, 案三以胸悶為主。但其病因均為少陽樞機不利 , 痰熱內擾。上擾清竅清陽不升, 則頭暈; 憂思郁結 , 痰熱 內生則不寐 ; 痰擾胸膈則胸 悶;故用小柴胡加溫膽湯。柴胡輕清升散 , 疏邪透表; 黃芩苦寒, 善清少陽相火, 配合柴胡一散一清, 共解少陽之邪 ; 半夏和 胃降逆 , 散結 消痞 , 以人參 、 甘草 為伍, 以生姜、 大棗為使, 益胃氣, 生津液, 和營衛, 其氣和暢。共奏利轉樞機 , 平膽祛痰之功。
小柴胡湯加溫膽湯合用 , 有廣泛 的臨床意義 。由于少 陽膽經與三焦經 的生理上莫大的關聯性 , 故病理上手少陽三焦易與足少陽膽協同為病。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 為一經?!?通俗傷寒論》 何 秀山云: “ 足少陽膽與手少 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 , 一寄于膽 中以化水谷 , 一發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 則三焦之氣機不暢, 膽中相火乃熾, 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 ” 《 難經 · 六十六難》 提出: “ 三焦者 , 原氣之別使也 , 主通行三氣 ( 上、 中、 下 焦之氣) , 經歷于五臟六腑” 。說明三焦是水液和陽氣運行的通道。 三焦通利而少 陽和, 則膽氣清 寧。反之 , 膽為甲木, 膽郁則不 能生發 , 于是土不能得木而達也 。土不達則痰涎易生 。 痰生則會阻滯氣血運行 , 加重肝膽氣機郁結 , 阻滯三焦氣道、 水道的通暢性。氣機受阻, 痰濁為急, 故以小柴胡湯加溫膽湯合而用之。此方既能清透上焦, 疏肝解郁 , 調和脾胃,扶正祛邪 , 調整氣機升 降出入 ; 又能理氣化痰安神 ,調和膽 胃, 和中有補 , 補瀉兼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