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圭言,書法筆名蘇南、任南,男,1945年3月出生于江蘇無錫。早年畢業(yè)于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歷任涪陵師專中文系主任、教務處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代院長,教授。
金佛禪畫院題匾
一、自小酷愛書法藝術,致力于書法創(chuàng)作、教學及書法理論研究數十年。1996年秋由重慶書法家協(xié)會等8家單位在渝舉辦“楊圭言書法藝術展”(王琦先生題寫展名)。書法理論著作有《書法藝術散論》等多種。擅長行書,字形融篆、隸、行、草于一爐,筆力遒勁,筆勢沉穩(wěn),底蘊深厚。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獲獎。中央美院湯池先生撰詩評價說:“蘇南行草走龍蛇,奇正參差氣不凡。崩云墜石紙面出,屈鐵盤絲腕底來。硬筆老辣多雅趣,隸體清芬少俗埃。勤奮臨池善思考,書論嘉卉頻頻開。”2011年應邀為美國協(xié)和大學題寫中文校名。
行書橫披厚德載物
二、自1978年起,主編和參編文科專業(yè)教材多種,撰寫發(fā)表藝評論著數十篇。其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被教育部推薦為大學生必讀的100本經典書目之一。1992年榮獲四川省首屆高等教育教育成果獎一等獎。
行篆題壁墨池
淺讀楊圭言先生的書法心語
文/楊必位
我與圭言先生相識近二十年,雖不能說對先生有著透徹的了解,但在相處過程中總讓人感覺到從他的點滴生活中隱含著一種儒雅的氣節(jié)之美而讓我充滿敬意。他曾經任職于涪陵師范學院(原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兼仼代院長,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委員,教授。但時至今日在與同事、朋友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卻從未透露出自己的歷史,總是以平易待人的行事作風,以謙和之態(tài)與各種不同文化層次者親切相處,毫無頤氣指使的大佬習氣,那充滿文人氣息的儀態(tài),總會讓人產生出幾分君子相惜之感。他是一位真正的學者,有著深厚的學理底蘊,但從未在人眾之前夸夸其談,總是以平靜的心態(tài)去聆聽他人述說。先生在教學與書法研究上成績斐然,在書法理論上建樹頗豐,但他還是以局外人的心理去求知問道,從不滿足于對學術的探索。與他交流總感到既投緣又通理,往往在回味中會自然產生對他的另眼相看。
通過研讀先生的書法,如同看到先生在書法的道路上徐步而來,在淡云淺影中透顯著一種清和雅然之氣,如詩如風,伴著心清泉瑩之秀,合著儒韻之轍,將文以載道,筆墨暢懷的富有文化精神的感受輕松地傳達而出,不但給人有怡人之感,也能從他書法作品中品析出先生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去切入于對書法的探究,以興趣之"識"為發(fā)端,投入于忘我之中而研習經年。
斗筆壽書贈席庶宗
由于先生常年執(zhí)教研學,在對各個歷史時期書法流變的統(tǒng)覽中將書法審美的遷延變化了然于心,從而煉就了一雙慧眼及一顆思辨之心,也感悟出很多獨具特色的心得構想,如在他早期的文章中曾提出了富有動律樂感的書法意趣之美,指出"書法是造型藝術中最接近音樂的藝術""如是說,是因為書法兼?zhèn)淞丝臻g和時間特點,書法的創(chuàng)作形式自始至終表現為書法線條的律動隨著時間而開展,此種特性具有鮮明的時間特性,以及與實踐特性密切相關的運動特征;書法藝術審美活動中的情感運動,為書法線條的運動和節(jié)律所制約,因而也帶有明顯的時間效應。而時間特征,正是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所突出的特點,故人們常將書法與音樂進行類比。"并強調出"由于書家藝術個性的差異,字體的不同,技法的高下,筆調的強弱,樂感呈現出復雜的形態(tài)。審美的價值趨向對書法樂感影響不可忽視。"同時還對樂感的時代感情作了闡述,"微妙復雜多變的情感運動的驅動,個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理想的追求,不同時代審美價值趨向的影響,使書法樂感呈現出不同的情調。觀賞者可以通過對每件書法作品的樂感及其情調的感悟,追溯作者豐富的情感、個人的審美趨向和當時的審美時尚,領略到風格迥異的美"。而且在研習黃庭堅、米芾的行草的體會中也將樂感認識順手拈來運用其中,同時更以符合自己性格特質的魏碑中所體現出雄強渾穆之氣作為本體運用,以峻厚奇逸之意象為骨形,以行草韻轍之美為方向,形成了以魏碑入行書的治學方式,并以行書之韻去破解碑體中的堅質,以碑的風骨去助力于行書的古雅之氣,以相得益彰的融通手段,去補正著自己的認知與追求,因此在他的書法觀中始終體現著理性的認知觀及隨性而出的自然表達,同時也沿著時代審美發(fā)展的共性特點相向而行,他的思路與于右仼以碑入草不謀而合。當今能像先生這樣獲古拙之氣而不迂陳舊習者少也。他以自己獨有的認識將實相為本,虛筆為輔的表現理念運用于實踐之中,不但讓自己的書風體現著跌宕俊奇而變化有致,也讓書法表現保持著氣凝質樸,形神相合之意態(tài),從而實現著自己的審美趣好追求,這是他長期無意識形成的一種與性格自然契合的結果,也反映出先生性格本質特征中的實態(tài)與治學的品質,就是厚覽承樸,重學養(yǎng)體,去陳求精,敏思合情;在借助于禪宗的定慧雙修之修法去踐行于書法的研修功課,更注重于在定的修行中去開啟慧的覺性,在不滿足僅有的厚穩(wěn)沉樸中去追往于理想的靈性表達,由此讓他自己在書寫的整體效果上始終保持著暢而不滑,巧不外放,表意而不刻意的特色,這是當代書家中少有的品質,卻恰恰成了先生的優(yōu)勢。
行書條幅半月池
當前先生站在書法發(fā)展正沿著時代的軌跡由傳統(tǒng)邁向現代表現的交接點上,但他的眼光卻執(zhí)著地回眸于歷史的傳承,在繼往開來中去覓得有益的經驗,從他的文中"當我們觀賞懷素的草書《自敍帖》,目光會不自覺的順著線條的展開而前行,時間效應十分明顯。"就可以看出,由于認識的底蘊讓他胸有成竹,不受囿于傳統(tǒng)書法,也不沖動于現代表現的語境里,而是以自己的感情喜好去實現著自我的精神寄寓,去完善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格品質的美好向往,這正是他的高人之處,這種追求是內向的也是抒情的,更是從中得心源走向師造化,由師法自然通向隨心所欲,他這一自覺的行為正是他在書法領域中知之有恒的真實寫照。從他的作品中還可以窺視出藝術個性的產生是在承古推新的過程中去實現的,從古韻中求生,從筆性中得趣,在篇章中直取氣象的宏偉,這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提出的觀點,但當今有成就者都守住了這一信條而成功,先生也亦然其中,正踐行于此路上,并癡情于文化而邁出了堅實有力的傳承歩伐,從書法心得中也照應出他心韻中的美麗印跡。
藝術追求是美好的,誰能知道其中卻是艱辛二字的永遠伴隨,但具有勇士精神的圭言先生卻以淡淡的微笑去面對,去暢懷,并在大儒的指引下正乘風而來。這時他的胸襟正如入秋后的芳菊,百花開后吾自在,嫣然伴霜樂此懷,不念青山四時變,只將云箋盡情裁。
行書條幅題哲三山水畫
以上只是我一時的淺見,未能細究,不知好歹的隨便說說,請多指教。
行書楹聯(lián)
文人翰墨書卷氣 可見羲之寫頓首
——記著名書法家楊圭言
文/史峰
從古到今天, 書法最為可貴的氣質內涵就是書卷氣息,這也是文人書法區(qū)別于江湖書法的品格差異。但是,當代書壇因為人浮氣躁的原因,導致文人修養(yǎng)的不足,讓許多書法遠離了書卷氣息的自然盈發(fā),而誤入了江湖書法的膚淺與簡陋。但是,觀賞著名書法家楊圭言先生的書法,忽然感覺是俗塵已避,是風入儒雅的境界,盈盈滿滿的書卷氣息,在他的筆墨里自然流淌,悅人之目,動人之心,正宗有源的文人書法重新煥發(fā),成為時代翰墨的精彩華章。
要寫成這種悅目賞心的文人書法,必然需要書如其人的文人修為。不錯,楊圭言先生之所以能寫得美不勝收的書卷翰墨,是因為他的確是一位實打實的當代文人典范。他早年畢業(yè)于大學中文系,又在多所大學任學術或行政職位,職業(yè)不離文化,修養(yǎng)功成文人。正是文人修養(yǎng)的心念根本,讓他擁有了創(chuàng)作文人書法的氣韻內涵。傳統(tǒng)書法講究書如其人,人書合一的境界,在楊圭言這里得到了新的印證。
凡是修煉書法,要有正宗的追求,必然不會繞過晉韻書法這座弘遠的山脈,而這個書法脈絡中的兩個高峰一是王羲之,二是王獻之。很顯然,楊圭言先生對二王書法不但懷有仰觀崇敬的情懷,并且有心追手臨的動能和實踐。他經由數十年的臨池磨礪,把二王書法的快意與瀟灑汲取于心田,經過師古求法的醞釀,傾注于筆墨,所以執(zhí)筆使轉,最是快意,提摁頓挑,極是自由,依書法而抒情的精神境界,在他的書法里涌涌而溢,這就是書法正宗的晉韻風格。
站在他的行草書法面前仰觀,不僅僅能感受到筆法千古不易的卓越,也能體察到結體欹平奇逸的動感,從一入筆開始,就立即進入到書如踏歌行的境界,筆墨的行進方式,是按照碑帖的法度進行的,也是按照自然萬物的生命節(jié)奏施加的,所以開合得體,伸縮自如,不激不厲,如風撫春柳,恰如王羲之推門觀雪,心感悅意寫成快時雪晴帖,羲之頓首,一目了然,也多見十七帖里的法與度。把行草書法寫得既有規(guī)矩,也得性靈,千鈞之力的積累,絕對不會變成筆墨的呆板凝滯,而是要歸化成風行雨散的疏朗,這就是他的書法風格。天地之間淋筆墨,春風化雨醉儒雅,書法寫到這等境界,書卷氣息無以復加!
文人翰墨書卷氣,可見羲之寫頓首。他的書法除了在行草創(chuàng)作上切意文人書法的書卷氣,還在諸書皆成的磨礪中達成了翰墨的全能。探源甲骨文融樸茂,勁寫石鼓高古風,鐵筆秦篆嶧山銘,諸書皆成文人功!
更多作品賞析:
丹青難寫是精神橫批
道德經句摘斗方
劉開論書法斗方
劉禹錫 陋室銘六尺橫批
詩句橫批
扇面書法
上善若水
蘇軾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六尺橫批
唐詩行書斗方 (1)
唐詩行書斗方 (2)
唐詩行書斗方 (3)
唐詩行書斗方 (4)
唐詩行書斗方 (5)
唐詩行書斗方 (6)
唐詩行書斗方 (8)
唐詩行書斗方 (9)
唐宋詩詞行書條幅
王安石七絕登飛來峰條幅
行書橫批: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岳飛滿江紅行書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