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資質成為橫亙在新勢力造車企業面前大的一座大山,但翻過之后面對的不僅是久違的陽光,或將是整個山脈。
記者|曹佳東
在成功打造一家極具權威性的中國IT垂直互動門戶網站和一家全球訪問量最大的中國汽車網站的背后,站著的都是同一個人——李想,而這兩者也代表著他先后兩次創業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而第三次,李想帶著自己的執念又從零開始,2015年成立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始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兜兜轉轉多年后,隨著2018年10月,車和家發布首款智能電動車汽車——理想智造ONE,正式宣告其成為中國新勢力造車企業中又一個“實力”選手。
然而僅僅過去兩個月,理想智造ONE所帶來的熱度剛開始消退,又一重磅消息爆出。12月17日晚間,力帆股份(601777.SH)發布公告稱,力帆集團擬作價6.5億元將持有的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而該公司是車和家100%控股子公司。至此,車和家成為繼威馬、電咖、拜騰后,又一家初創車企靠收購方式解決造車資質。
在此之前,或許與有資質的車企合作代工生產是獲取生產資質的唯一低成本捷徑,蔚來、小鵬走得便是這一條路。不過找人代工就意味著要在生產過程中協調各種問題,還要冒著和代工廠合作不順暢、生產不合格帶來的風險。即便如今發展如日中天的蔚來汽車,在與江淮汽車的代工合作中,不僅要每月按照實際交付車輛支付江淮汽車生產費用,而且在ES8批量生產后的前三年時間內,仍需補償江淮汽車經營虧損。同時,江淮低端的品牌形象也是縈繞在蔚來樹立高端形象路上的一大障礙。
除此之外,新能源車企獨立申請資質的“門檻”又極其高,無論是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還是達到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的要求,每一個都近乎苛刻,更何況兩者缺一不可。而且目前新能源申請資質暫停已久,重啟時間仍屬未知。這樣看來收購生產資質雖需耗費巨大的資本,但卻成了“明智之舉”。
新勢力中的“異類”
近年來,對于從始至終站在風口浪尖的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無論何種絢爛的PPT演示,還是各種頻繁亮相的科幻概念車,其實都難掩這些車企光鮮外表下的糟糕現狀。從2018年的北京車展新勢力造車企業盛大狂歡,到下半年的廣州車展,近8成的此類車企悉數缺席,足以看出這一市場中充斥著各種難以預計的突發狀況。
同時,今年以來,傳統車企都在多年難遇的車市凜冬中苦苦掙扎,造車新勢力要想獨善其身何其艱難。可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理想智造ONE不但頭頂重壓發布,更是宣稱首批量產車于2019年第四季度交付。而車和家在這“聚光燈”下的誓言,也成了其與新車上市時間競速的賭約。
當然這一“狂言”也并一紙空言,至少不同于恒大與FF之間的鬧劇,車和家為解決工廠和資質問題這一當務之急,已算是煞費苦心。早在2016年8月,車和家的第一生產基地就在常州市武進高新技術開發區奠基,而耗費一年時間,第一工廠建成并達到了試生產條件。不過用于試生產的第一款車型并非現在的理想智造ONE,而是一款頗似老年代步車的微型小車。
不僅如此,這款名為“SEV”的小車試生產下線當天,車和家第二生產基地也正式宣告啟動建設。該基地原本預計投資30億元,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規劃產能10萬輛。基地涵蓋沖壓、焊接、涂裝和總裝四大整車制造工藝和“三電”等相關配套設施,建成后將投產智能SUV系列產品。
可出乎意料的是,今年3月底,車和家宣布與滴滴出行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并組建團隊,定制生產所謂的“智能電動車”。同一天,車和家還宣布完成了30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加上此前的天使輪和A輪融資,車和家彼時已累計獲得融資達57.55億元。正因如此,苦心鉆研兩年多的SEV項目也正式宣告“流產”。
隨后,車和家又明確表示,將對SEV生產線進行改造,使其適用于中大型SUV的生產。可同年8月底,據江蘇環保局公示資料顯示,常州的車和家工廠屆時又將由力帆汽車接手改造沖壓、焊接、涂裝、總裝車間并購置生產設備。項目建成后,可以形成10萬輛增程式純電動SUV的生產能力。
誠然,在這波新造車勢力中,李想的車和家在選擇量產方式上確實一波三折,總在代工與自建工廠中搖擺不定。而且除此之外,就剛發布的理想智造ONE這款車本身而言,也足夠另類。不同于絕大多數的同行,這款車并不是純電車型 ,而是一款增程式電動車。其所具備的系統則是利用一臺1.2T發動機作為發電機,給車內的動力電池組充電,從而使其驅動前后動力電機,推動車輛前進。
這樣一來,發動機完全不參與動力驅動,僅作為電池組的電能來源。因而在保證動力來源的前提下,又能最大限度地延長續航里程。不過從目前的政策對新能源車的界定來看,這種使用電能驅動而非純電車型難以完全歸類于純電動車型。可如今隨著對非純電動車型的政策收緊,還未上市的理想智造ONE,在未來無論面對有政策扶持的純電車型還是有品牌溢價的常規能源車型,都難以占得便宜。車和家的這步棋下得太險!
弱弱攜手便有未來?
而在轉讓生產資質公告發布的同時,力帆還與車和家達成六項合作,包括增程式純電動動力模塊控制技術的研發成果共享,車載人機交互系統的研發成果共享,針對B端共享和網約車領域定制車型的研發成果共享,基于車聯網應用的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的探討和數據共享,車輛后市場服務模式的共同探討和共享。
同時,力帆作為被收購的一方,交出生產資質并不意味其將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畢竟力帆集團擁有力帆汽車、力帆乘用車兩張資質,出售其中之一對自身電動化推進并無影響。或許力帆此次的舉動,僅是覓得足夠的資金流用以“過冬”。
縱觀全年,力帆汽車的表現確屬差強人意。1-11月,力帆集團累計銷售乘用車9.69萬輛,同比下降7.6%。從2018年三季度財報來看,三季度凈利潤也僅為1.34億元,同比下降18.06%。更糟的是,國內市場遇冷的同時,此前力帆一直引以為傲的海外市場,由于目前全球經濟不樂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極速下滑,也嚴重地影響了力帆汽車的生存力。
不過即使在現在大熱的新能源市場,已經走過十年新能源發展之路的力帆不僅沒有表現出一個市場前輩的實力,甚至在2016年深陷新能源車“騙補”風波,而后被國家財政部點名批評,公開取消中央財政1.14億元的補貼資金。面對市場,力帆汽車抱著如此讓人唏噓的目的去研發新能源車型,自然不會有好產品誕生。力帆現有的新能源車型便全部是基于老舊的傳統能源車型平臺打造,品質可想而知。
與之相比,理想智造作為車和家主打高端的新能源品牌,定然非常看重品控,否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如若用糟糕的產品力直面蔚來、甚至特斯拉時,初生牛犢的車和家必將甘拜下風。也許就是在看透力帆代工的能力后,本打算接著由力帆代工生產理想智造ONE的車和家,在艱苦的抉擇下,最終還是以收購資質的方式,選擇結束代工。
立足當下,在這場無休止的新能源戰爭中,車和家用一紙生產資質似乎站在了獲勝的制高點。可從整個造車新勢力的發展中來看,拋開生產資質和所屬工廠這些硬性條件外,諸如后備資金、人才儲備、造車經驗等眾多深層次的問題都急需等待解決。與此同時,伴隨合資車企逐漸加入混戰,僅僅取得生產資質更將無法成為自身“是否會被OUT”的關鍵因素。車和家的這一步只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