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傳人丹霞源談到真正的風水寶地必有山有水,無山無水則生者不宜居,死者不宜葬。
我們的先民習慣依山傍水,面對平原居住生存,向是子山午向,坐正北朝正南。這種風水觀念在上古時期就有了。俗話說:“大門朝南,子孫不寒;大門朝北,子孫受罪?!边@說明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北半球的氣候特點。
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是中原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裴李崗遺址發掘出的144座墓葬都是長方形的豎穴,墓向均朝南;同樣是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距今差不多有6000歷史,共發掘出250座墓葬,墓坑排列有序,整齊劃一,墓向差不多都是正西;陜西華縣柳枝鎮元君廟遺址共發掘57座墓葬,都是豎穴,墓區的整體布局有一定的規律,頭一律朝西。
從考古看,我們的先民七八千年前就已經很重視陰宅了,具有一定的規制。而先人對陽宅的重視遠早于陰宅。后來人們只注意到風水中的陰宅,往往忽略了陽宅,古人認為陰宅大于陽宅,死者安才能生者安。中國的風水術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形成了無論陰陽宅都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
丹霞源說好的風水寶地必定具備三個要素:一曰依山,二曰傍水,三曰山環水繞。
1、依山
風水把起伏綿延的山脈稱作龍脈,考察山脈的形勢叫覓龍,覓龍是風水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好的風水得乘住生氣,而生氣沿著山脈的走向流動,還隨著地形的起伏高低變化,生氣如果出露于地表且藏聚,便是吉穴之所在。依山之目的是為了乘生氣,點住穴。
中華先民的房屋及墓地總是傍山而成。陽宅依山還有重要一個原因是山能給人們提供生活資料,伐木捕獵方便。
2、傍水
蔣平階《水龍經》云:“太始唯一氣,莫先于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云: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于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于地中而無形者為。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之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輔行龍者水,故察水之所來而知龍氣發源之始;止龍氣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龍氣融聚之處?!边@段話探討了水與氣的關系,利用水來尋找生氣之所在。無論死人活人,這是傍水而居的根本原因。如宛城的白河,洛陽的洛水,南召的黃鴨河。無論城市、村莊無水皆兇。
“近水而居”是人類的生存法則。人類文明的曙光誕生在水邊:中華文明發祥地是長江與黃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發祥地是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發祥地是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發祥地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水為五行之一,先哲認為水、火、木、金、土相互運動變化構成世界萬物;管子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惫茏由踔琳J為水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風水學認為,水源深長則龍氣旺而發福悠久,水源短淺則發福不遠。如果是海水,以潮高水白為吉;如果是江河,以縈迂屈曲為吉;如果是溪流,以悠揚平緩為吉;如果是湖泊,以一平如鏡為吉;如果是池塘,以深注不涸為吉。
3、山環水繞
有山有水是真正的上等風水,兩者缺一不可。風水離不開山與水,不能舍山言水,也不能舍水言山。山水俱存,風景如畫。《管氏地理指蒙》云:“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其分域,止其逾越,聚其氣而施耳。水無山則氣散而不附,山無水則氣寒而不理。山如兵,水如城,駐兵之地,非城不營。山如堂,水如墻,高堂之居非墻不防?!边@就是說山水是相互依存的。
陸游有詩云:“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河指黃河,山指華山,有山有水,歌頌了祖國壯麗河山。什么才是好山水呢?古人說,山勢貴磅礴,水勢貴縈迂。山要氣勢盛大磅礴環抱,水要迂回曲折縈繞。山水貴在顧盼有情,如戀人離別,依依不舍,步步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