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簽到]——第五十七天
Sometimes life can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翻譯見底部)
01
一、填空題。
1.《水滸傳》的版本相當復雜,在繁本系統中.今知最早的是高儒的《_________》中記載的“《忠義水滸傳》一百卷”。
2.明末___________將《水滸傳》120回本“腰斬”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義后的內容.而以盧俊義一夢作結,名《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
3.《水滸傳》最早的名字叫《_________》。
4.明代的《_________》是根據南宋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加工而成的。
參考答案:
1.百川書志
2.金圣嘆
3.忠義水滸傳
4.楊家府演義
02
二、論述題。
試分析《水滸傳》的“忠義”思想。
答:《水滸傳》最早的名字叫《忠義水滸傳》.小說描寫了一批“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未能“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卻被奸臣貪官逼上梁山,淪為“盜寇”;接受招安后,這批“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的英雄,仍被誤國之臣、無道之君一個個逼向了絕路。作者為這樣的現實深感不平,發憤而譜寫了這一曲忠義的悲歌。
最能體現作者這一編寫主旨的是宋江這一形象。宋江作為小說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義”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統一的“忠”和“義”的主導下曲折地發展。《水滸傳》在歌頌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義”的同時,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貪官污吏、惡霸豪紳的“不忠不義”?!端疂G傳》作為一部長篇小說,第一次如此廣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義的。但作者在這里要強調的乃是這樣一個悲?。骸叭艺塘x”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側”,而反倒“在水滸”;“替天行道”的好漢改變不了悖謬現實,而最后還是被這個“不忠不義”的社會所吞噬。作者在以“忠義”為武器來批判這個無道的天下時,對傳統的道德無力扭轉這個顛倒的乾坤感到極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對“忠義”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現出了一種深沉的迷惘。
“忠”與“義”從來就是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觀念中的重要范疇,自宋元以來在社會上特別流行。顯然,“忠義”中有“為君”而符合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一面,故“士大夫亦不見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著“保境安民”、“殺盡貪官”等愛國精神和民本思想;對“義”字的強調,更反映著社會道德規范的變化。小說中謳歌的“仗義疏財,濟危扶困”,不僅僅在一般意義上反映了下層群眾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隊伍的不斷擴大,社會道德規范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總之,“忠義”的內涵本身就十分復雜,它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礎,但也融合著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內的廣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滸》外面的一層道德正義的保護色,而是能使小說被當時社會各階層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水滸傳》在思想上取得的獨特成就表現在哪里?
答:作為一部累積型的長篇小說,《水滸傳》的思想價值是多方面的:除了忠義思想之外,它還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歌頌了真誠。《水滸傳》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與“勇”的象征,并且他們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這也與后來涌動的個性思潮息息相關。
但是,《水滸傳》的題材畢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極力把它拉入“忠義”的思維格局,作品最終還是在客觀上展示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農民起義,其中核心內容是寫出了,“亂由上作”、“官逼民反”,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肯定了農民斗爭的正義性。小說中第一個正式登場的人物是高俅,這個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市井無賴,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帥府太尉的高位,從此連同他的“衙內”倚勢逞強,無惡不作。在全書正文的開端,這樣寫寓有“亂自上作”的意味。不僅如此,作為社會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權的上層,有高俅、蔡京等一群禍國殃民的高官;在政權的中層,有受前者保護的梁世杰、賀太守等一大批貪殘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鄭屠、西門慶、蔣門神一類胡作非為、欺壓良善的地方惡霸。梁山英雄即是社會“無道”的受害者。在這一背景下,他們才不得不嘯聚山林,走上反抗的道路,他們始終以“替天行道”為己任,希望貪官污吏都殺盡,建立一個清平安寧的社會。
小說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場上,沿著“亂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從產生、發展、勝利到徹底失敗的全過程,并從中總結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十分罕見、難能可貴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水滸傳》是一部悲壯的農民起義的史詩。
談談你對《水滸傳》中招安描寫的認識。
答:梁山英雄在宋江的領導下,展開了與貪官污吏和社會邪惡勢力相抗衡的斗爭,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又多次攻打祝家莊、曾頭市等地,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是,由于宋江力爭得到朝廷的招安,最后梁山泊義軍全體歸順了朝廷,經過征遼,平田虎、王慶以及平方臘的戰爭,水滸一百零八將死散殆盡,宋江等更屈死于奸臣的陷害,全書便在這種悲劇的氣氛中結束。
從作者對宋江的歌頌態度看來,從小說里將招安的實現寫成梁山泊的盛大節日來看,從作者雖然寫了反招安的斗爭卻沒有在思想上否定招安派,而仍然寫反招安派支持和擁戴宋江來看,《水滸傳》的作者都是明顯地有意描寫招安并肯定招安的。但作者肯定招安,認為義軍應該走這一條道路,卻又并不認為這是一條最好的道路。他清醒地看到、并以忠于生活的現實主義態度,寫出了招安導致的悲劇結局。作者滿懷熱情地歌頌梁山義軍的造反精神及其革命事業的正義性,卻又讓他們招安;寫招安,又不是寫他們榮華富貴的結果,而是寫出一個催人淚下的慘局,這反映了這部思想傾向十分鮮明的小說本身存在著深刻的思想矛盾。形成這種深刻的思想矛盾的歷史根源和社會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主要有農民階級“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本身的認識局限;忠君思想的影響;民族斗爭歷史背景的影響;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起義實行招撫政策的影響等。
有時候,生活只能是后知后覺,但卻必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