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簽到]——第七十一天
01
一、填空題。
36.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之為“__________,而以志怪”,是說《聊齋志異》中許多篇章描寫委曲,有別于六朝志怪小說之粗陳梗概,與“始有意為小說”的唐人傳奇相類。
37.紀昀批評《聊齋志異》“一書而兼二體”,并作《________》以與之抗衡。
38.《________》一書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標志著我國古代諷刺小說藝術發展的新階段
36.用傳奇法 37.閱微草堂筆記 38.儒林外史
02
二、名詞解釋。
三會本《聊齋志異》:
由張友鶴先生編校的會校、會注、會評本《聊齋志異》,簡稱為三會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第一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三會本以手稿本和鑄雪齋抄本為基礎,在版本、注釋、評點三方面都帶有總成的性質,作了一次在今天看來還只能說是初步的然而卻是規模宏大的總結,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比較全面、資料十分豐富的新版本。全書共收作品494篇,是目前《聊齋志異》收文最多、最完備的本子。
03
三、簡答題
蒲松齡的生活經歷對《聊齋志異》的創作有何影響?
答:蒲松齡大半生在科舉中掙扎,他勤于攻讀,文思敏捷,19歲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進學,受到當時做山東學政的文學家施閨章的獎譽,然而此后卻屢應鄉試不中。他在科舉道路上掙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取得了個歲貢生的科名。不數年也就與世長辭了。蒲松齡對科舉考試的熱衷和失敗,使他對科舉考試的弊端和腐敗、對落第士子的痛苦有深刻的體會,這使得揭露和批判科舉制度成為《聊齋志異》重要內容。
蒲松齡一生位卑家貧。31歲時曾應聘南游做幕僚,在做江蘇寶應縣令的同鄉孫蕙衙門里幫辦文牘。南游作幕賓的生活,對蒲松齡的思想和創作有重要影響。首先,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性情,而且對《聊齋志異》創作有直接影響,某些作品中對江南景色的描寫就同這一時期的生活體驗分不開。其次,蒲松齡親身經歷和目睹的人民的苦難,以及由此產生的滿腔憂憤,成為他創作《聊齋志異》重要生活基礎和思想基礎。再次,幕賓的身份使他有機會廣泛接觸封建官僚,熟悉官府的黑暗和腐敗。這為《聊齋志異》中描寫政治黑暗的作品提供了鮮活的經驗。最后,孫蕙的蓄妓養優,使蒲松齡有機會同同南方受封建禮教影響較少、思想比較開放而又富于才情的歌伎舞女接觸。這些生活體驗熔鑄到《聊齋志異》創作中,創造出了形形色色鮮明生動的形象,尤其是那些美麗動人的花妖狐魅的婦女形象。
南游歸來后坐館教書、耕田度日的生活,使蒲松齡獲得了搜集民間傳說,創作《聊齋志異》好機會。蒲松齡困于場屋,大半生在縉紳人家坐館,生活的內容主要是讀書、教書、著書,可謂一位標準的窮書生。這種身世地位,使他一生徘徊于兩種社會之間:一方面,他雖非農家子,但身居農村,家境貧寒,經受過生活的困苦和科舉失意的折磨,也受過催租吏的逼迫、恫嚇;另一方面,他長期與科舉中人交往,特別是進入畢家后,經常接觸當地的縉紳名流。這種身世地位便規定了蒲松齡一生的文學生涯,也是搖擺于文士的雅文學和民眾的俗文學之間。
《聊齋志異》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寫成的社會問題小說,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有哪些方面?
答:《聊齋志異》談鬼說狐,卻最貼近社會人生,聯系作者蒲松齡一生的境遇和他言志抒情的詩篇,則不難感知他筆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由他個人的生活感受生發出來,凝聚著他大半生的苦樂,表現著他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憧憬。《聊齋志異》反映的社會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抨擊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聊齋志異》對黑暗政治的抨擊有以下幾個特色:小說揭露的是整個吏治的腐敗,而不是個別官吏的品德不良,這觸及了封建政治的本質問題。小說不僅揭露一般官吏,還將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皇帝。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不僅無情地揭露統治者的罪惡,還借助現實或超現實的力量,使惡人受到懲罰.被壓迫者過上幸福生活。如《席方平》借陰司寫人間官府盡是貪贓枉法,施虐無辜,篇中二郎神對城隍、郡司、冥王的判詞,實際上是聲討地方官僚的檄文。此外,《聊齋志異》還在不少作品里揭露了貪官蠹役、土豪劣紳種種壓迫人民的暴行,如《梅女》中的典史為了三百錢的賄賂,便誣人為奸,逼出人命。
(二)歌頌了青年男女純潔真摯的愛情。表現為:塑造了一系列“情癡”的形象;突破了古典小說戲曲中才子佳人的傳統模式,強調一種心靈契合的知己之愛;表現和贊美超越生死的愛情力量;表現男女主人公在爭取愛情的過程中,同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曲折斗爭。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如《嬰寧》、《蓮香》、《香玉》都在沒有戀愛自由的當時寫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愛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顧封建禮教的約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膽地追求心愛的人,并都獲得了幸福的結局。描寫愛情主題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種種阻礙,表現了他們的反抗斗爭,《鴉頭》、《細侯》、《連城》、《宦娘》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作品。
(三)揭露諷刺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弊端,揭露試官的昏庸無能和貪鄙,揭示熱衷功名的士子痛苦空虛的精神世界。蒲松齡長期困于場屋,感受最強烈的是科舉弊端,關鍵在于考官的昏庸,黜佳才而進庸劣。《聊齋志異》里許多篇章對科場考官冷諷熱嘲,《神女》、《阿寶》等篇都暗示了科舉考試的賄賂公行,《司文郎》、《于去惡》等篇則有力地抨擊了考官的有目無珠。作者對那些只以功名利祿為念而醉心科舉的人物,也是有所認識和批判的,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試之后的醉臥中,夢見自己中了進士,殿試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于是大呼長班,長班稍稍來遲,他便驟起撲打,結果摔倒在地,作者用這個醉夢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這類士子。
(四)熱情歌頌普通人的種種美好的品德,如不屈不撓地反抗精神、熱情尤私、誠實淳樸、勇敢機智等。如《張誠》寫兄弟之愛,《嬌娜》寫真誠的友誼,《崔猛》寫打抱不平,《宦娘》寫成人之美,《田七郎》寫知恩必報等。
(五)總結社會人生的經驗教訓,對人進行教育和勸誡。大半生做塾師的蒲松齡自然也很關注家庭倫理、社會風氣,時而就其聞見感受,寫出一些譏刺丑陋現象、頌揚美好德行的故事。由于立意在于勸誡,這類篇章多數是直寫現實人生,少用幻化之筆,而且是以現實的倫理道德觀念作為美刺的原則。這樣,當他譏刺社會、家庭中的負義、偽孝、棄婦種種失德現象的時候,筆鋒是犀利的;而要為社會樹立一種道德楷模的時候,如《張誠》、《曾有于》,以主人公的逆來順受、調和家庭嫡庶兄弟關系為美德,雖然表現了淳風厚俗的愿望,但卻失之迂闊。又如《田七郎》是寫社會交往的,小說突出展示的是田七郎意識到受人恩就要報人恩,極不愿意受人之恩,以避免承擔報恩的義務,但由于家貧而未能幸免。這樣,報恩的故事也就含有了深刻的悲劇內蘊,顯示出作為社會交往的道德準則。
思考題:
《聊齋志異》在文言小說的創作藝術上有何創新?
試述《聊齋》兼具志怪、傳奇手法的特點以及對傳奇手法的超越。
試論《聊齋志異》在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