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磨山風景區的楚才園雕刻群里面,有一組楚國國君的雕像,其中尤以“莊王出征”的雕塑最引人注目,成為楚才園乃至磨山楚文化展區的標準。雕刻中,莊王駕乘四匹馬的戰車,目視前方,一股無可阻擋的氣勢表現的淋漓盡致。雕刻將楚莊王一代英主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又回想起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商臣帶著無窮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嫡長子熊侶即位,史稱楚莊王,雖然楚國當時國力雄厚,但是楚國內部亦正處于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中,這不單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一些附庸國就發生叛亂。隨著楚穆王的去世,叛亂并沒有完全撲滅。于是在莊王登基的第二年(莊王元年),楚國出兵剿滅叛亂勢力。隨著大軍出征,留守郢都的貴族因為私怨,發動謀反,后來大軍回師圍困郢都,謀反的貴族挾持莊王外逃,準備另立政府。后來謀反的貴族被誘殺,莊王得救返回了郢都。楚莊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登上了王位,由于年少,朝中大權掌握在若敖氏家族(斗氏和成氏)手中。
而在北方,晉國在歷經文公和惠公的經營后,國力鼎盛,城濮之戰更是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北方的諸侯小國紛紛投向晉國。惠公晚期,趙盾(趙氏孤兒的爺爺)擔任晉國正卿,對于楚國來說趙盾就是他們的噩夢(穆王郁郁而終的根源),對于楚莊王來說這是他一生的敵人。莊王二年(公元前612年),趙盾派兵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楚國無力相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晉國在自己頭上耀武揚威。
楚莊王就是在這種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有心無力親政。聰明的楚莊王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朝政——嬉戲玩樂,在朝堂上縱情聲色。莊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給了自己的緩沖的空間,而且為后人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成語。
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的西鄰巴國向東騷擾楚國,進攻到今天的房縣一帶,而楚國東邊的夷、越之族也趁機作亂,派兵入侵楚國的東南邊境,直接威脅到今天湖北鐘祥一帶。一直臣服于楚國的庸國也發動各蠻族部落造反,準備進攻郢都。一時間,各地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往郢都,各城各地都開始戒嚴,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而那位少不經事的楚莊王,卻一如繼往地躲在深宮之中,整日打獵喝酒,不理政務,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依偎于國君而生存的諸大夫心急如焚,終于有一天用一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向莊王進諫。
一日,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瞇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么謎語,這么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只什么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鳥。這只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一鳴驚人”的成語典故便從這里誕生了。
之后還有幾個大夫冒死進諫,莊王看到維護國君權利忠臣大有人在,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定此后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決心要大干一番事業。
《史記·滑稽列傳》還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莊王給馬的待遇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后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癥而死。楚莊王讓群臣給馬發喪,并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內棺外槨)。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眾臣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
優孟(當時的名伶,最優秀的表演家)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莊王聽后,無言以對,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后來優孟又通過自己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向莊王進諫了善待良臣孫叔敖之后,稱為“優孟衣冠”)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莊王具有康熙的耐心和唐太宗的納諫,一代英主的風范逐漸表露出來,楚國的國勢也隨著國君一起鋒芒初露。莊王親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撇開令尹,親臨前線,親自指揮,在楚王的督戰下,楚軍士氣大振,迅速的滅掉了庸國。楚莊王取得了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勝仗。
楚莊王經平定內亂與滅庸后,統治已趨穩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中原諸侯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強卻仍非晉之對手。當時晉靈公也已親政,然大權卻依舊把持于趙盾(趙宣子)手中。靈公長大后,對內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統治既不穩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更與權臣趙盾矛盾異常突出,勢同水火。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晉楚兩國的爭奪就在中原大地上展開了,爭奪的對象就是鄭國。鄭國由于位于晉楚兩國之間,當晉國打過來的時候,他就依附晉國;當楚國出兵時,它又投靠楚國,表示附楚是畏其威,附晉則是懷其德。莊王六年(公元前608年),楚國趁晉國君臣反目之際就將鄭國攬入自己的懷抱,楚莊王鼓動鄭穆公向一直不肯臣服于楚的宋國發起進攻,宋國戰敗。同時秦國也在趁晉國內訌之際向晉國的西河防線發起攻勢。趙盾為了防止形勢進一步惡化,親自帶軍南下向鄭國發起突擊,以解宋國之憂。楚莊王不便北上,只是命令尹子越(即斗椒,又名斗越椒))救援鄭國。結果晉、楚雙方的大軍在鄭國集結待定,一場大戰一觸即發。趙盾關鍵時候做出了讓步,原因:晉靈公不君。當然,趙盾沒有把怨靈公的話掛在嘴上,只是托辭:“子越家的若敖氏那么爭強好勝,自己都快亡族了,還到這里來撒野,我們撤軍讓他再驕橫幾天。”晉軍撤退,趙盾回家去解決他與靈公的個人恩怨。令尹子越也是心有靈犀,沒有為難趙盾,撤軍回去準備力量與國君楚莊王算賬。
莊王七年(公元前607年),趙盾被迫“流亡”,不久晉靈公就被趙盾的堂弟趙穿所殺。趙盾重新受到邀請回國主持朝政,他讓趙穿迎回惠公的弟弟即位,史稱晉成公。 晉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就率軍攻打鄭國,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洛陽)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志。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楚莊王現兵周疆、問鼎輕重,標志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問鼎中原”成語就這樣誕生了。
但是此時莊王依然沒有解決楚國內部若敖氏的問題,而晉國在局勢穩定后,趙盾大權在握,霸業穩定。公元前605年莊王因為鄭國的反復,正準備北上與趙盾再一較高下,國內令尹子越(斗越椒)協同若敖氏之族發動政變,并迅速擴大戰爭。等待著王師回歸。莊王聽聞令尹子越發動軍變,一陣寒顫,派人去打探,得知若敖氏叛軍勢大。莊王以楚國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為人質作為與子越椒和談的條件,以此作為緩兵之計。子越椒已是背水一戰,對莊王的條件斷然拒絕。莊王只能一戰。
楚莊王帶兵與子越的若敖氏家族親兵與皋滸決戰。子越椒自小在軍營中長大,英勇善戰,帶領叛軍猛攻楚王軍,子越椒向楚莊王連射幾箭都差之毫厘,叛軍威勢大振,楚王軍士卒看到子越椒如此驍勇,開始膽怯。危急時刻,楚莊王擊鼓,下令反攻,軍士養由基拉弓搭箭,射死了子越椒(磨山“隔河對射”的故事),若敖氏叛軍失去領袖后,軍陣大亂。楚莊王乘勝追擊,掩殺若敖氏二宗(成氏和斗氏),權傾楚國長達百年之久的若敖氏家族被楚莊王徹底摧毀,只剩斗子文之子箴尹克黃續斗氏之嗣以及斗椒之子苗賁皇投奔晉國。莊王乘機稍弱了令尹的作用,從此令尹基本上都是從王族成員中選出,對后來的楚國政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趙宣子(趙盾)與楚莊王(熊侶)這兩個宿敵終于可以放開手腳,用自己手中強權政治傾全國之力于爭霸。接下來的幾年里晉楚兩國繼續在鄭國一帶糾纏互不相讓。但是公元前602年,趙盾邀請周王朝派人參加會盟。晉成公在趙盾的陪同下,與魯宣公、宋文公、衛成公、鄭襄公、曹文公會盟,就連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來為晉成公的會盟諸侯錦上添花。這就相當于周王室和各諸侯都認可了晉國的盟主地位。從楚穆王到如今的楚莊王,楚國一直以趙盾為敵,在以趙盾為首的晉國的阻止下,楚國至今只贏得了一個陳國,離晉人那一呼百應的霸主規格相去甚遠。
公元前601年,統治了晉國20年的第一權臣趙盾,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與楚莊王日夜爭奪的霸業。經過深思熟慮,他選擇了頗有謀慮的郤缺繼承了他的位置。就在諸侯以為晉國局勢不穩,倒向楚國時,晉成公迅速予以反擊。但是關鍵時候晉成公壽終正寢,晉軍不得不返回。
當莊王整頓好后方,利用趙盾和晉成公逝世所造成的局勢不穩,攻打鄭國,試圖成就霸業之時,郤缺戴孝出征,與鄭國會師,莊王又試圖挽回鄭國,不想晉國態度強硬,在晉鄭兩國的合力之下,楚國戰敗。但是鄭國不想得罪楚國,私底下與楚國和好。晉楚兩國就這樣拉鋸這,在郤缺主政的這段時間里,莊王終沒能實現飲馬黃河的愿望。
但是莊王依然不放棄,他運用孫叔敖為令尹,整頓內政,細心改革,發展農桑,為將來中原稱霸積累基礎。在這之間還發生了一個故事——“莊王絕纓”,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莊王的氣量和將來稱霸的必然性。
某天莊王夜宴群臣,莊王讓自己最心愛的妃子起舞助興,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際,燈火突然熄滅,于是有人趁機將“咸豬手”伸向了妃子,不想妃子拉斷那人的冠上的纓帶,并向楚莊王打了小報告,讓亮燈找到那位失去纓帶“大不敬”的人。楚莊王認為是自己宴請群臣,讓人喝醉而失禮,不能為了維護妃子的節操而羞辱人。于是傳令左右,讓所有人都把纓帶扯掉,一起盡興喝酒。然后才叫人把火點上,大家都喝得十分盡興而離席散去。三年后,晉楚交戰,有位武將總是在前面沖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了敵人,最后終于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我沒有怎么有待你啊,你怎么這么奮不顧身”。武將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了禮節,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才能活到今天。我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涂地,報答君王的恩情!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了的人哪!”
公元前598年末,莊王迎來了時來運轉的機會。晉國再失棟梁,郤缺也隨趙盾而去了。次年春,莊王親自帶兵北上,進攻鄭國,晉國出兵相救,在黃河北岸扎營。晉楚兩國再次對峙。此次交鋒,晉軍內部主戰和主和的意見不能統一,步調無法一致,陷入被動。而楚國在于晉國交鋒中從沒有討得過好處,回想當年的城濮之戰,莊王也是心里沒底。
這時將官伍參想跟晉軍一決雌雄,穩重的孫叔敖不支持,伍參爭鋒相對。看到楚莊王保持沉默,孫叔敖率中軍向南撤退。伍參得寵于楚莊王,趕緊向莊王進言:“晉國這個正卿剛剛上任,難以集權;他的副手剛愎自負。他們三軍將佐矛盾重重,根本無法有效的調動軍隊。這場戰斗一旦拉開,晉師必敗!況且敵人的主帥只是臣子,而我們的主帥卻是君主,君主逃避臣下,奇恥大辱!” 楚莊王聽完后很不高興,已有一些決戰的沖動,領軍駐于管地,傳令孫叔敖改變行軍方向,繼續向北進軍。因為雙方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莊王同時派人還向晉國議和,并乘機打探晉軍的情況。晉國貴族們的戰與和矛盾公然暴露在楚國人面前,也堅定了莊王進攻的決心。
當楚軍開始進攻的時候,晉軍的頭腦們還在為戰和爭論,當得知楚軍進攻時,晉軍突然下令撤退,由于要渡過黃河,所以晉軍非常混亂。莊王帶領楚軍發動了排山倒海式的攻擊,將晉軍打得潰不成軍,莊王乘勢進軍到邲,史稱邲之戰。報了當年城濮之戰的一箭之仇。
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泌之戰中一舉擊敗當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莊王二十年(前594年)冬,十四國諸侯于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但是晉國雖然經歷了失敗,但是實力依然雄厚。楚國在經歷長時間攻打宋國無功而返情況下,制定了聯合齊國和秦國來制衡晉國的策略,起到了一定效果。
公元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莊王與世長辭,年僅十歲的王子審即位,史稱楚共王。莊王戎馬一生,成就了霸業,為楚國帶來了榮耀,但是莊王也為楚國埋下了憂患。莊王死后楚國又陷于了貴族之間的矛盾激化,而莊王所帶來的憂患讓后來的晉楚爭霸楚國落在下風,并間接導致近百年后的那場讓楚國差點亡國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