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現(xiàn)在已漸為人父母,步入了傳統(tǒng)的中國式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的生活軌跡。他們中間,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已經(jīng)形成了中國的“四二一”式三代家庭模式,作為中間承上啟下的一代,年輕的父母們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與他們的父輩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他們中的一些人生育子女后,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而這些年輕的父母得以繼續(xù)“丁克”的生活,成為“雙收入、有子女、仍享受二人世界”的新式“丁克”一族。
主持人:好,今天我們演播室就探討一下中國式的丁克家庭。演播室的兩位嘉賓介紹一下,一位是北京師范大學的鄭新蓉教授,另外一位是特約評論員張?zhí)煳迪壬?
有這樣一個數(shù)字,到現(xiàn)在為止中國已經(jīng)累計出生九千萬的獨生子女,第一代獨生子女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為人父母這樣一個階段了,那么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或者說他們這一代人,如果跟那些非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相比的話,在婚育觀念上真的有明顯的不同嗎?
張:首先當初咱們說獨生子女就是還沒有進入婚育年齡,他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講四二一家庭,就是一個獨生子女,他的父母兩個,再往上四個,如果是兩個獨生子女結(jié)合生下一個孩子的時候,這個結(jié)構(gòu)就變成了八四二一,實際上就看到這樣一條現(xiàn)象,確實會帶來很大的一種獨特性,因為可能生下來這一個孩子作為核心,可能把整個家庭都串聯(lián)起來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家庭,但是他會圍繞這個孩子組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家庭,圍繞著孩子組成的,大家彼此之間會有很多關(guān)聯(lián),情感上的,經(jīng)濟上的。
主持人:有人總結(jié)了一下,這一代獨生子女,當他們做了父母之后,更多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甚至一種趨勢,就是他們的孩子不是由他們自己帶,而是由他們的父母帶,就是由祖父母帶小孩。
鄭新蓉:對,這個我相信,因為這一代父母本身只帶一個孩子就沒帶夠。催著孩子早結(jié)婚,另外催著孩子多生孩子,因為兩邊剩下四個老人都還是身強力壯的時候,老人們只要條件允許,或者退休了,他們都會主動地幫獨生父母這一代看孩子,這一點熱情要高一些,經(jīng)濟上資助力度也要大一點,甚至大包大攬的情況也會更明顯,你就給我們弄吧,因為他們常常也是,我發(fā)現(xiàn)很多獨生子女結(jié)婚以后,也想到他們買房子的時候,就會考慮到我的老人會來跟我住在一起,第一我得養(yǎng)他們,同時他還得給我們帶孩子,以他們?yōu)檩S心,會把兩代人聯(lián)系在一起
主持人:還有一個調(diào)查,可能給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也是這樣,就是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似乎并不愿意那么早要孩子,就比如說在北京就做了這樣的一個調(diào)查,這叫北京市獨生子女生育意愿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表明說獨生子女在選擇不要孩子的時候,百分比是他父母這代的5.4倍,應該說可能這代人更不愿意做父母。
張:這個說獨生子女更不愿意生孩子,其實我覺得與其說是獨生子女特有的一種選擇,我覺得更是時代的一種產(chǎn)物,因為所謂“丁克”這個詞,當然是從國外引進的,實際上這個概念,過去,比如在我小時候,我父母那一代人,他們幾乎很少有人說我主動地選擇不要孩子,當時如果是沒有生育子女的話,大多數(shù)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主動選擇??墒乾F(xiàn)在從咱們這一代人開始往下,實際上有更多的人,即使不是獨生子女,他也選擇不養(yǎng)育子女,其實這和時代有很大的關(guān)系。那么究竟是這個時代造成了這批人這樣的選擇,還是因為他們獨生子女的身份造成的選擇,我覺得是無從比較的,因為沒有一個對照組。所以我覺得這個,只是說作為一個現(xiàn)象,我們知道這一代人,獨生子女也好、非獨生子女也好,這一代人他們可能不養(yǎng)育子女的意愿更強烈一些。
主持人:希望早一些要孩子的獨生子女父母,他們會這樣說,并不是說我愿意要孩子,而是我的父母,因為我這個家里面已經(jīng)是獨生子女了,他們不希望說我底下沒孩子,或者要很長時間之后才有孩子,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催著他們趕緊要孩子。于是他們就會說,是我的父母逼著我要,所以我是為他們而生的孩子。為父母而生孩子,會不會成為這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能稱得上共性的一個特征?
張:我覺得有可能,過去中國傳統(tǒng)也有很多詞來形容這種情況,什么“千頃地一根苗”啊,什么“三代單傳”啊,但這都形容一個人很特殊,他的責任很大,所以才叫“千頃地一根苗”,才叫“三代單傳”,他的責任特別大??墒乾F(xiàn)在這一代人,尤其城市,全是“千頃地一根苗”,他們都是什么,至少兩代單傳,比如說,每個人身上的責任都像過去那種很獨特的人的責任一樣,所以我想,他們的責任感確實很強,你說為父母生也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是為家族生,還不是為父母。
主持人:身上有千斤擔子。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個短片,了解一下獨生子女做了父母之后,我們就把它叫做“獨生父母”,將來會變成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字,看一下短片。
由昔日的“小皇帝”變成今天的“責任人”,這種“角色轉(zhuǎn)換”在中國構(gòu)成了令人矚目的社會現(xiàn)象,學者們將這一群體定義為一個新詞匯——“獨生父母”?!蔼毶改浮笔怪袊募彝ソY(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人口專家預測,未來10年,包括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組成的“獨生父母”家庭在中國至少會達到上千萬個,并將成為社會主流。數(shù)據(jù)測算,到2035年,雙方都由獨生子女構(gòu)成的家庭比例,北京為70.54%,上海達72.88%。
主持人:看完這個短片就能夠得到這么一個,應該說這是一個趨勢,就是由獨生子女構(gòu)成的獨生子女家庭,將來肯定是這個社會的主流了,但問題是剛才短片里面也提到,他們從小就被稱作為小皇帝,是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的一代,他們成長起來了,當他們?yōu)槿烁改傅臅r候,他們做父母的這種觀念,會不會和以往多子女家庭成長起來的這些父母,能不能一樣?或者說當他們做了父母后,這種責任感或者父母意識會不會?
張:淡薄一些。
主持人:會嗎,你覺得?
鄭新蓉:在他們成長的早年階段,被呵護、溺愛,被替代的情形很多,但是他們真正在他們的童年、少年的時候,在鍛煉能力成長方面,在自立,包括在照顧孩子,照顧老人方面能力,鍛煉方面可能是有所缺乏的。
主持人:我聽到有一些人,我的朋友說,他們結(jié)婚之后,明顯感覺到對方都是孩子,生了孩子,覺得家里好像又多了一個孩子,而不是說像媽媽生了孩子以后會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媽媽,她本身是個孩子,這可能也是獨生子女這代人的特點,你這么看嗎?
張:有可能,我沒有具體接觸過,但是我也見過很像孩子,但是我不知道她當了父母以后怎么樣,反正你在單位里,比如你的同事確實很像孩子,獨生子女確實有這樣的,因為比如獨生子女,都講四二一家庭,所謂四二一家庭是指獨生子女小的時候,他是一個,父母是兩個,父母上面是四個,四二一家庭,他小的時候承受了所有的愛,所有的呵護,可是問題是他就不像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是幾個子女分享父母的愛,每個人分到的來說就相對少一些,可是問題是等他們成年之后,他們要承擔責任的時候,成為責任的一代的時候,他們要承擔全部的責任,一個家庭的全部責任。
主持人:你得到了多少愛,你就要付出多少責任?
張:對,小時候你獨享,大了以后獨擔,沒有分擔者。剛才你講責任意識的轉(zhuǎn)換,當他成為一個享受者,被呵護者,突然轉(zhuǎn)換成一個責任人的時候,他們要承擔這么大的責任,我覺得他們可能確實有一定轉(zhuǎn)換的過程,比如剛才說孩子帶孩子,可能他真的還沒有成熟,心理轉(zhuǎn)換過程,從來沒有人讓他扮演過一個責任人的角色,他突然間有了一個孩子,出于各種各樣的責任他有一個孩子之后,可能他的心理轉(zhuǎn)換過程真的非常困難。
主持人:有人就擔心,我們?yōu)槭裁匆P(guān)注獨生子做父母之后教育孩子的問題,也許他們自身并沒有心理上發(fā)育完全成熟,因此他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或者他們用什么樣的一種態(tài)度去教育他們自己的孩子,可能不僅僅影響到的是他的一個小家庭?
鄭新蓉:如果像這一代獨生子女,當他們又有孩子的時候,可能就面臨四個老人要爭著搶著來替這個家庭照顧孩子,來負擔他們,實際上可能他們的父母還想延遲他們做孩子,做獨生子女的特權(quán)。但是像張老師剛才講到的,越是延遲,最后帶來的讓你獨擔的最后的重任也就越大。父母越是今天不但為你,甚至為你的孩子,可能老人們還在全力以赴,從經(jīng)濟上,從精力上,可能當你的孩子八歲、十歲,老人們要退出這個所謂主角舞臺的時候,反過來那個時候才更能顯示出他們的重負不堪,我想是這種狀況。
主持人:但問題現(xiàn)在是我覺得是整個社會在交接,因為總有一天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當他們有了孩子的時候,這樣一種家庭模式總有一天會成為社會的主流。那么當這樣一種家庭模式出現(xiàn)的時候,這個社會是不是做好了足夠調(diào)試能力來適應這種狀態(tài)?
鄭新蓉:我其實有這種擔心,因為前幾天看到另外一則報紙,中國第一富起來的人不愿意做慈善,我們即使獨生子女,照理說很多,現(xiàn)在如果是四二一,兩個家庭加起來就是八四二的這種結(jié)構(gòu),那么多上輩人的愛,全都專注在自己的家,和自己血緣關(guān)系的家,我們的老人,我們的愛就是關(guān)注于家庭,關(guān)注于我這個苗上,那社會上更多的公益事情其實他可以去關(guān)注,老人們可能要從這個問題上解脫,這是一個方面。你愛的路徑多一點,另一個方面你養(yǎng)老的途徑,不要想著再完全是基于血緣家庭這種養(yǎng)老方式,我覺得至少我們?yōu)楦改高@一代,為獨生子女減壓,可能比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培養(yǎng)責任是同樣的重要。
張:就城市人口來說,可能經(jīng)濟上的養(yǎng)老是社會化解決的,這些現(xiàn)在已經(jīng)逐漸在做,這個體制相對來說完善,感情上的,一個是情感上的,還有一個實際的照顧,能不能實現(xiàn)社會化的照顧,比如說養(yǎng)老院這個制度能不能推行開,老人去養(yǎng)老院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我是被拋棄了。當兩個獨生子女他們再生一個孩子,讓他們把老人都領(lǐng)一家來,自己開一個養(yǎng)老院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如果把他送去之后,按中國人的觀念會不會覺得他有被拋棄感,這個層面需要做好準備,老人們也需要做好準備,社會也要做好準備,養(yǎng)老院的條件至少要好一些,不要很受冷落。這是一個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家庭和社會都是互動的,比如說像我們這一代人,總覺得好像家庭里邊老大責任心會強一些,心也細一點,因為他從小在家里就是承擔責任的,那么走向工作崗位以后,比如當一個領(lǐng)導,或者在單位負一點責任,他的能力天然地就會強一些,因為他在家里就負過這種責任,獨生子女顯然是說,每一個人在家里生下來就是老小,既是老大又是老小,沒有負責任這種能力。確實是,但是我覺得可能當他走上社會以后,在這一代人里面總會產(chǎn)生領(lǐng)導,總會產(chǎn)生管理者,也許他們在社會上的鍛煉能力,可能回到家里是不是反而也會影響到他們對子女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是不是反過來,社會上的訓練用于家庭,也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我不了解這個情況,現(xiàn)在社會上相關(guān)的領(lǐng)域、專業(yè),對于獨生子女這樣的,當他們成家立業(yè)以后,整個在社會上擔任一種什么樣的,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或者他們的成長模式,他們的生活模式有沒有專門的研究?
鄭新蓉:應該有一些,我看到小范圍做的,因為也都在關(guān)注這個問題,而且甚至是一些研究還表示比較樂觀,就是說這種樂觀,其實一個孩子的成熟,家庭只是一個階段的一種力量,這以后社會上,其實社會現(xiàn)在很高壓的,社會的成熟在學校里群體生活的成熟,也會為他們迅速地心智成長,包括獨立性地成長提供很多很多機會,倒不是太擔心,所以我看到的獨生子女,包括其實不是獨生子女,他們會非常兩面性的角色,在家里他還是那個撒嬌的孩子,可是出去以后,他的另一個社會角色,社會身份扮演得很好,我就想,當父母可以寵他的時候,他是可以撒嬌,當父母變成弱者的時候,他可能另一層責任感、成熟也會顯示出來,他有儲備,只是現(xiàn)在還不需要。
主持人:好,接下來我們來關(guān)注一下這個隔代撫養(yǎng)的問題,因為說到中國式的丁克家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父母不帶孩子,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帶孩子,我們先一起看一個短片。
據(jù)調(diào)查,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孩子由祖輩撫養(yǎ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一比例遠高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45.7%的獨生父母家庭由祖輩照料孩子,而在非獨生父母中這一比例只有28.1%,有超過一半的“獨生父母”家庭是三代同堂。這里的“三代同堂”,不僅限于住在同一屋檐下。如果家庭經(jīng)濟條件允許,很多老人選擇在自己的隔壁,或者上下樓、前后樓為孩子購置住房,這樣,既不會像住在一起那樣容易產(chǎn)生摩擦,又能互相有個照應。
于是,很多“獨生父母”早上把孩子送到父母家,晚上去父母家吃飯,再把孩子帶回來,有的干脆就把孩子放在父母那里,兩個人在家過“二人世界”。
一家幼兒園的負責人說,現(xiàn)在就連給孩子開家長會,來的也多為爺爺奶奶。
主持人:有什么不好嗎,這樣?
鄭新蓉:現(xiàn)在我覺得中國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說你為了老人,家里傳后你生了孩子,而且他們也寂寞,退休又早,現(xiàn)在甚至是說,你也為他們生個孩子,在他們身邊給逗個樂,你也應該盡孝了,可是真把孩子交給老人的時候,這年輕一代又不干了,給他寵壞了,舊教育觀念,弄得一塌糊涂,然后父母這一代認為我是生養(yǎng)過孩子的,你怎么好歹也是新手吧,所以這種沖突很大,
主持人:現(xiàn)在有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說中國五千萬個城市家庭,有2/3的子女教育問題是依賴或者干脆就是求助于老人的。
張:教育咱們通常都分成兩塊,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現(xiàn)在看來家庭教育還是再分兩塊,隔代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我覺得其實都是缺一不可的,父母的教育、祖父母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互相彌補的,我想一個孩子,首先從現(xiàn)實來說,一對獨生父母不借助他們的父母來養(yǎng)育自己的下一代,我想是很難做到的。但是你說讓他們完全不教育子女,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做得到,反正我覺得做父母的恐怕都很難做到。
張:我更可能擔心的是人的本性,就是對所謂隔輩疼,對自己的孫輩可能溺愛的成分多一些,還有一個,我是替子女看孩子,萬一出點簍子,我承擔不了這個責任,可能他的小心,比如孩子不能跑動,不能吃從來沒吃過東西,不能嘗試沒有嘗試過的活動,可能更謹慎,可能這種更謹慎是不是對孩子天性的發(fā)揮是不是有阻礙,我覺得這個更嚴重一些。
主持人:張先生實際上就說出隔輩帶孩子這個問題,是不是在咱們國家能夠稱得上一個問題,在其他國家存在這樣的問題,有經(jīng)驗可尋嗎?
鄭新蓉:應該是中國最普遍的,因為中國本身是一個非常注重家庭,甚至包括我們現(xiàn)在社會其他的,比如說養(yǎng)老保險這些還不夠完善,家庭養(yǎng)老,再加上老輩給孩子帶孫子輩,應該說是一個傳統(tǒng),過去的大家族這么做下來。到了獨生子女這一代,剛才講了,老人們在他們需要看孫子的時候,會特別特別熱情,如果說他們還受過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年輕人剛剛結(jié)婚,經(jīng)濟實力不如老輩的時候,他們可能為看下一代方面更主動,更大包大攬,年輕人有時候也圖省事,可能會把孩子,索性就交給老人養(yǎng),當然這可能既是獨生子女這一代的子女交給老人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歷來比較普遍的一些問題,這個時候可能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呢?就是父母還會照著寵他們這一代這樣再寵孫子輩。類似觀念上的沖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隨時可能發(fā)生。我覺得有兩種情形,取決于這兩代人在教育力分和合的方面,如果共性的方面是占主要,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如果他們的力量是分著的,對孩子的發(fā)展就會不利的,孩子就會討巧。有時候我們可以看離異的父母孩子有這種情況,當三代同堂家庭里面,如果說父輩的教育觀念和祖父母輩不一樣,孩子中間也會?;^,我當著爺爺奶奶是一種表現(xiàn),我當著父母又是另外一種表現(xiàn)。
張:應該說這樣,現(xiàn)在開始出生的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他們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育會帶來什么情況,現(xiàn)在無從判斷,因為他們還小,我只能根據(jù)我過去看到一些,我不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我過去看到那些隔輩教育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一些弱點,也可能會對這一代孩子有所啟示。除了鄭老師剛才講的都對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祖父母對自己的孫子隔輩疼,中國有一句老話叫隔輩疼,他看到孫子的時候,大概乘二的那種父愛或者母愛就更加旺盛,所以他對孩子通常遷就的多,約束的少,我想這是爺爺奶奶帶孩子比較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我覺得這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就是說確實非常疼愛孫子輩的,這是一個;再一個這孩子不是他的,他好像替子女帶孩子,他對孩子呵護的多,要求的少,這種要求的少,就是違背他意愿的情況少,他要什么就是什么,這種時間長了以后,會對孩子造成沒有責任感少一些,獲取欲望更明確。
主持人:再有,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尤其0-3歲的階段,不是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會對這個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鄭新蓉:這個肯定顯然的,尤其是做母親的,做父親的,在孩子最小的時候不在一起的話,其實損失不是這個孩子,如果說他的爺爺奶奶或者還有其他的長輩,姑姑這些能夠也很親密地帶他,他會試著有親情,試著很溫暖,但是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缺失。
主持人:為什么?
鄭新蓉:孩子不可能跟你產(chǎn)生從小在肌膚上,或者在哺乳上帶來那種親密感,有些時候這個問題會大一點,我看到很多,比如說,嬰幼兒時期跟爺爺奶奶長大的,后來對父母也很好,但是可能會跟奶奶鉆一個被窩,他不會在你面前摟著你的脖子,或者踢你一下,就是肌膚之親方面,他會跟誰長大,他會自然的偏向于那個熟悉的身體,或者熟悉了的情景。
主持人:對父母來說,可能損失是更大?
鄭新蓉:對父母是損失的,不是孩子的遺憾,是做父母這一代的遺憾。
張:孩子最終的安全感,我覺得孩子在母親的懷里他可以獲得最終的安全感,如果那樣的孩子在爺爺奶奶的家里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他最終的安全感能不能讓他真的踏下心來,覺得我很安全,我想是有區(qū)別的。
主持人:所以有人就算過這樣一筆賬,年輕夫婦在生了孩子之后還要養(yǎng)孩子,因為0-3歲是離不開人的,這個階段如果缺位的話,恐怕未來的多少年,可能這個感情也不能夠有補償,所以說小的時候,孩子小的時候要花更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那么長大了以后,孩子對你自然有回報。好,感謝兩位參與今天的討論,也感謝觀眾朋友們的收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