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沒有亡于異族,沒有亡于藩鎮,而是亡于農民起義,而且在農民起義的時候,藩鎮將領反倒是為了唐王朝鎮壓起義軍,而不是推翻唐王朝,但是唐王朝中央,在平叛之后已經名存實亡,這種情況類似于東漢黃巾起義后的諸侯割據。但是朱溫不是曹操,也無法跟曹操相比。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天下局勢,因為唐王朝無力剿滅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殘余,便和叛軍達成了妥協,河朔三鎮聽調不聽宣,成為了唐朝的半獨立王國。
注意!是半獨立!
為什么是半獨立呢?因為唐朝中央在河朔三鎮的地區還保有巨大的影響力,河朔三鎮本身就是一群武官在治理,這些武官只在意自己的財富糧餉地盤不受侵犯,對于其他方面并不是很在意,所以唐王朝還大量的在河朔三鎮地區派遣官員,管理民政。當地節度使為了管理手下的驕兵悍將,也要唐王朝的認同,因此唐王朝在河朔三鎮派遣了監軍,充當藩鎮和中央的溝通方式。
唐朝后期重要改革——兩稅法在河朔三鎮地區也在推行可見一斑。藩鎮對于唐王朝的制度還是擁護的。
但是唐王朝在后期,為了防御河朔三鎮,還有保障賦稅征收和邊防,又設立了大量的藩鎮,唐王朝經歷了安史之亂還不知道藩鎮的弊端嗎?
1,藩鎮軍隊戰斗力極強,對唐王朝性價比極高。唐朝設立節度使制度之時,就是為邊境戰事方便行事而設立,每鎮節度使不過區區少則兩三萬人左右,多則七八萬左右,所以縱觀唐朝從設立之初到滅亡,藩鎮軍隊都是奉行著“精兵策略”,在封建時代這些一輩子為戰爭而生的節度使們顯然最知道什么樣的軍隊能打仗。
如果這些藩鎮將士忠心為唐王朝服務,唐王朝找不出比藩鎮更能打,更省錢的士兵。
如果藩鎮叛亂,唐王朝同樣找不到藩鎮士兵之外,戰斗力與之對等的軍隊。
所以矛盾產生,唐王朝不得不用著藩鎮,又防著藩鎮,來讓藩鎮為帝國的軍事行動服務。
2, 藩鎮軍隊的職業化軍人驕兵悍將,除了打仗戰斗基本不會勞作,遣散回家必然是嘩變,所以在藩鎮節度使的統治下尚且驕縱難制,動不動因為待遇問題,將節度使砍了,殺光全家,更別說在中央的統治下會不會殺官造反。
唐王朝即無法肉體消滅這些驕兵悍將,又不能把這幫大爺伺候的舒舒服服。所以節度使制度在一定程度是為唐王朝頂雷,壓住士兵的不滿情緒,士兵嘩變了,節度使被殺背鍋。
3,唐王朝邊境與異族(如:吐蕃、黨項、契丹、南詔)戰爭作戰的需要,這些節度使用最少的士兵,最低的成本完成了唐王朝的邊防需要。
比如:對于最強大的吐蕃,河西藩鎮讓吐蕃數百年不能前進半步,除了安史之亂吞并唐朝河西走廊,再也沒有實際寸進,最終因為得不到擴張而亡于內亂。
還有劍南節度使高駢以一藩鎮之力險些攻滅南詔,七戰七勝,俘殺南詔10萬青壯,使南詔氣奪,幼童參軍,婦女耕地,可以說完成了唐玄宗15萬大軍都無法完成的任務。
甚至是身處幽州的盧龍節度使,將唐朝東北的大門看的穩穩當當,契丹人就是盧龍軍刷戰績的工具。唐王朝直到滅亡,東北都沒有形成大患。
可以說沒有唐朝的藩鎮制度,如果唐朝一味像北宋高壓對待打壓士兵,以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實力,兩宋的結局會提前到來。
4,唐王朝對于除了河朔三鎮的其他藩鎮,擁有極強的控制力。唐朝除了河朔三鎮,其他藩鎮基本上都是聽從中央號令,人事調動,財賦人口都在唐王朝中央手中,不是半獨立的王國,更像是一個個的軍區。其他想要像河朔三鎮一樣獨立的藩鎮,如涇原朱滔,淮西李希烈,四川劉沔,澤潞劉禛,都在叛亂對抗中央時被平滅。所以除了河朔三鎮唐王朝完全可以控制其他藩鎮。
5,唐朝一般情況下足夠應對藩鎮軍事威脅。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后,開始大量重視禁軍的建設,設立左右神策軍,拱衛中央,保證對任何單一藩鎮,甚至河朔三鎮的軍事優勢,所以不出意外,藩鎮不能威脅中央,也不能影響唐王朝的施政,反而要服從調遣。如果藩鎮要造反,不僅僅是中央攻打,還有身邊藩鎮的攻打,所以雙方形成了平衡。
6,唐王朝本質上滅亡的原因,還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無法跳脫的封建王朝周期律,即人地矛盾,唐王朝后期的土地兼并才是滅亡原因,官吏腐敗,橫征暴斂,兵士作亂只是表現形式。
那么問題來了,藩鎮的強弱對于唐王朝的影響是什么?
1,如果是盛唐的藩鎮,那就是藩鎮強大了會嚴重威脅中央,犯上作亂,威脅中央。但這件事的鍋本質上還是中央的唐玄宗。
2,如果是安史之亂后的藩鎮,其實跟唐朝國運已經影響不大了,他就像一個個行政區里夾帶著河朔三鎮這三個自治區一樣,如果不是唐朝皇帝找事要削平藩鎮,那么藩鎮大概率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好過日子。
3,但是黃巢起義后,唐朝中央威信盡失,神策軍全軍覆沒,東南財賦之地因為戰爭殘破不堪,這時候已經無所謂藩鎮強大與否了,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沒有藩鎮還會有地方豪強諸侯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