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簡單回答了中國古代名醫各自都傳下什么絕活!同時談談對柴靜網上文章:“我為什么不相信中醫”一文的讀后不同認識!
扁鵲(公元前407一前310)他奠定了中醫的望,聞,問,切的四診診斷,尤其切脈。《史記》對扁鵲的望診和診脈有詳細的記載。扁鵲被譽為開中醫診斷之老祖。
張仲景(約生于公元150~154年,約卒于215~219)著《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可謂開臨床之先河,后被(明代)尊為醫圣。他的三百多方被稱為經典之方,日本對《傷寒論》113方現稱漢方還在通用,中國幾千年來張仲景之方應用不衰,近半百年來中醫藥研究機構以張仲景方研究者甚多,且拓寬了他的臨床應用范圍。
葛洪(公元284~364年),東晉著名醫藥學家
。葛洪是預防醫學的先導者,他的著作《時后方》最早記載了天花、 恙蟲病等傳染病,“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他《肘后方》中記載的用鮮青蒿取汁治瘧疾得到后人重視研究,他是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源頭。其次,葛洪的最大成就就是在煉丹方面的心得,《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 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同時還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 如“丹 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就是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能夠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皇甫謐(公元215年~282年),是我國古代杰出的醫學家。他的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因為他對針灸學的杰出貢獻,他被尊為針灸學鼻祖,世界科教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孫思邈(581一682)唐代著名醫家,被譽為“藥王”,他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認為是集隨唐前醫學之大成的巨著,又被譽為古代醫藥百科全書,他涉及了,中藥的種植采收,炮制,臨床各科的治療,養生,保健食品,美容,其次孫思邈強調醫德,和健康觀等,方方面內容極其豐富。
李時珍(1518一1593)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他著的《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收集古代醫家和民間單驗方11096則,是中國16世紀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他被后世譽為《藥圣》。 在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維也納會議上,中國明代的李時珍,作為惟一的醫藥學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單之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俄羅斯人民對這位科學家十分尊敬,李時珍的大理石雕像至今被鑲嵌在莫斯科大學禮堂的長廊上。本世紀最有權威的科學史家和著名漢學家英國的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高度評價了李時珍的成就。他說:“明代的偉大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頂峰的《本草綱目》……”
葉天士(1667年-1746年),清代杰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尤其發燒為主的傳染病)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婦科方面有宋朝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明朝薛己(著《女科撮要》),清朝傅青主(《付青主女科》)等,在治療婦女病方面作出了貢獻。兒科方面最有名的是宋代,錢乙(著《小兒藥證直訣》),明,萬全(著《幼科發揮》),清,沈金鰲(著《幼科釋迷》)等,外科方面有藺道人(著《理傷續斷秘方》),清錢秀昌(著《傷科補要》)。其次在五官科,皮膚病,針灸,按摩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有貢獻的醫家。
幾千年前中醫的發展,歷朝歷代都有許多醫家,為中醫的發展作出了努力和貢獻,值得后人學習和尊敬。
這里順便想換題目談一點著名電臺主持人柴靜先生,最近在網絡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我為什么不相信中醫藥!
文章很長,自己僅摘其一兩亇觀點談談自己的淺薄認識。
柴靜認為古人用蟬蛻治療嗓子痛,是因為蟬鳴聲音大其實蟬並沒有嗓子,又說《本草綱目》更不堪讀,蝠幅糞(即夜明砂),人尿,人糞都入藥了,以點代面說明中藥是不可信的!其實幾千年來,或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和疾病作斗爭了。
遠古時代巫與醫是不分的,但中醫在發展過程中在逐漸凈化自己的理論,不斷排除宗教迷信的影響,藥也是一樣,人們在找尋治病藥物過程中,最早的記載就有神農氏(原始社會)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經研究即茶)而解之。《神農本草經》(產生于東漢)收載藥物365種,此后人們繼續找尋治療疾病的藥物,到了明代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就已收載了中藥1892種。中醫是實踐醫學,其方法也多是“黑箱效應”,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具有好的效果的藥物,同時淘汰效果不顯著的藥物,如孫思邈在他的第一部著作中極力推崇“服石”,即五石散,當時上層社會有服石之風氣,認為他有強身壯陽作用。但孫思邈在他晚年第二部著作中又詳細介紹了服石給人們健康帶來的危害(其石中多含有鉛,砷有毒成份),對人體造成的損傷描述甚詳,這也是孫思邈對服石過程認識的轉變。古代為了療疾人們常是不惜一切去進行大膽嘗試的。
魯迅曾說:第一亇吃螃蟹的人是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他呢!蜘蛛也一定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以后就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應當極端感謝!
到上一世紀中期據有關單位研究報告,與治療有關的植物(包括礦物質,動物等)已達幾千種,但臨床常用的只不過四五百種(也就是性能、功效,毒性極其名確的)。近半亇世紀來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中藥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青蒿素就是其中之一。
柴靜說:中藥中成藥在我們國家是不需要任何臨床驗證的,放眼全球都沒有這么不負責任的藥監部門,匪夷所思!
這種說法對中藥產品的上市是不了解的,二十多年來,一亇中藥的上市是經過嚴格的審評制度的,一般新藥研究都是兩報兩批。開始是基礎研究,包括工藝、質量標準、穩定性試驗,然后是藥理毒理研究,結束后報國家藥監局批準,同意后才下文進入臨床試驗,臨床試驗,根據不同的品種又分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臨床研究,一亇中藥新藥的開發(包括過去一些改變劑型的經方,如六味地黃膠囊等)沒有十年的研究周期,是很難上市的,上市后若想擴大適應癥或劑型改變(若有質的變化)還需作臨床試驗。近年我國在中藥研發上不斷吸取西方經驗,研究難度越來越大,投資也越來越高。文章已經寫的很長了,供大家參考吧!